首页期刊导航|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石油/农学中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石油/农学中旬刊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石油/农学中旬刊

张昌民

月刊

1673-1409

xb_nxb@yangtzeu.edu.cn

0716-8060970

434023

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石油/农学中旬刊/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豫西地区构造样式与成藏模式

    王飞胡望水汤济广李松泽...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豫西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和二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差异构造变形分析及成藏动力学研究,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模式之间的关系。根据构造样式的基本概念、分类原则,结合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将构造样式分为基底卷入型、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叠加3大类。基底卷入型分为压扭性断块与基底逆冲、扭动构造、基底翘曲共3种次级构造样式;盖层滑脱型主要为滑脱正断层的构造组合;构造样式叠加包括压性断裂组合和反转构造。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断裂与古地貌,而区内主要成藏模式为自生自储型和次生型。

    构造样式圈闭油气藏豫西地区

    古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约束效应--以苏北南黄海南盆地为例

    杨力胡明毅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的成盆动力学机制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原型盆地类型及演化特征的全新认识,认为油气成藏受到了古构造演化的约束和控制。以苏北南黄海南盆地的金湖、高邮、溱潼、海安凹陷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以及对成烃演化史的制约和影响。对烃源岩分布的影响体现在改造和建设2方面;对成烃演化史的影响表现在对地温梯度、烃源岩埋藏深度和时间等因素的控制上。

    苏北南黄海构造作用构造演化油气成藏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构造体系控源

    杜少波文志刚温馨高永亮...
    12-1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开展烃源岩分布及盆地油气形成机理的研究,为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下一步的油气资源勘探及评价打下坚实基础。经过对前人资料的大量搜集、整理及总结,利用岩石热解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以烃源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区内代表性钻井杜101井及四深1井进行了烃源岩评价,同时就构造体系对烃源岩的展布控制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仍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从烃源岩分布来看,均明显受到了来自于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并在后期遭受改造,局部地区受到来自于纬向构造体系的控制。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构造体系

    合水正宁地区长72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李凡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理论为基础,对合水正宁地区长72油层的岩心、测井及物性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均较低,属典型的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储层由下至上、由南西至北东有逐渐变好的趋势;储集空间类型以长石溶孔和粒间孔为主;孔隙度、渗透率与分选系数呈正相关。

    合水正宁地区长72油层储层孔隙度渗透率

    涪陵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张美玲李建明郭战峰孟志勇...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涪陵焦石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O3 w‐S1 l)发育一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在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测井曲线、岩心描述等多种资料,将O3 w‐S1 l下部暗色泥页岩段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主要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暗色泥页岩段主要为深水陆棚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可划分出4种沉积微相类型,分别为深水硅泥质陆棚微相、深水泥质陆棚微相、深水砂泥质陆棚微相、深水混积陆棚微相。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物厚度稳定,研究区向东南或西北方向延伸,沉积相由深水陆棚逐渐向浅水陆棚演变。

    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相层序地层深水陆棚沉积

    储层激电模型的瞬变电磁场模拟

    周磊严良俊谢兴兵隋俊杰...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时间域将Cole‐Cole模型引入到长偏移距瞬变电磁场的正演模拟中,并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对某油田实际地电模型数值模拟可知,当油气储层存在激电时,电场对激电效应的反映比垂直磁场的时间导数要灵敏,这对指导时域激电和长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在油田中的勘探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储层长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时域Cole-Cole模型激电效应

    子波分解技术在 SN 三维工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刘尚军韩博钟学彬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SN三维地震工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呈铁板状强反射,常规反射结构分析及属性提取不能分辨出储层。利用子波分解技术,先将原始地震道分解成若干不同频率的子波,再与实钻储层的主频相结合,选取有利频率进行波形重构;然后将重构体分解成若干个不同波形的分量,分析不同分量对储层的响应敏感程度及平面展布情况,总结储层发育规律,并将其与正演模型对比分析,验证其可靠性;最后,再结合频率衰减预测含油气情况,综合预测有利区带。研究发现,地震反射层T47~T57之间的波形分解二分量对储层响应效果较好,二分量剖面上极性反转、弱振幅对应的储层发育,且含油气检测显示在SN4号断裂带附近呈现异常,为有利勘探区带。

    子波分解重构二分量频率衰减

    河控三角洲前缘钙质胶结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以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为例

    段冬平侯加根高建王礼常...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河街组二段河控三角洲前缘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心样品的分析化验、扫描电镜以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统计和分析,明确了钙质胶结的垂向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在河控三角洲前缘储层中,垂向上钙质胶结主要分布在反韵律砂体的顶部和中部,均质韵律砂体的顶底部,而薄层砂岩易被整体胶结;自陆地向湖盆方向,随着微相及岩性组合的过渡,钙质胶结也由不易发育向顶底及中部发育,再过渡到薄层整体钙质胶结。究其成因,是在早成岩B期,碎屑矿物的溶蚀和黏土矿物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高浓度碳酸盐离子流体在不同微相、粒度及砂泥岩接触关系的控制下,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程度的差异。

    三角洲前缘钙质胶结岩性演化规律钙质成因

    胜北地区复杂微观结构储层岩电关系及含油饱和度主控因素分析

    刘洪亮刘海涛王成荣王鹏...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胜北地区低幅度构造背景下,上侏罗统喀拉扎组(J3 k )油藏Ⅲ、Ⅳ油组储层微观结构复杂,油、水分布关系多样,油、水层电性对比度低,测井识别难度大。以胜北地区J3 k油藏基本地质特征为出发点,分析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和影响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油水界面以上近似油柱高度情况下孔隙结构是控制含油饱和度的最主要因素,并以此得出了油气的深度剖面分布规律。基于此,给出了针对性的测井储层评价方法,利用测井资料定量计算方解石含量及多元渗透率模型判别储层类型;并针对不同储层类型,采用符合储层微观特征的、差异化的岩电参数精准计算含油饱和度,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识别孔隙分布及流体性质等。该研究方法在现场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推进了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进度。

    储层微观结构含油饱和度油柱高度

    海上油田热采完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刘新锋张海龙朱春明王圣虹...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油田首次应用热采完井技术,受平台空间、机采方式和地面砂处理等限制,热采井不仅要安全环保,而且要满足多轮次吞吐生产和长效防砂要求。热采完井技术主要在防砂、完井管柱设计和材质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研究,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海上14口热采井中,作业成功率达100%,充填率超过110%。截至2014年6月,首口井稳产超过1500d ,平均有效期超过650d ,均经历了第一轮次热采,其中4口井已完成二轮次热采,均未发生出砂和管柱损坏现象。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海上热采井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热采完井出砂筛管管柱海上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