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长江大学

张昌民

月刊

1673-1409

xb_zkb@yangtzeu.edu.cn

0716-8060971

434023

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渭河盆地伸展裂陷模式:来自岩石圈热结构的启示

    饶松李潇赵璇刘博文...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石圈热结构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渭河盆地的大陆裂谷属性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其伸展裂陷模式是主动裂陷还是被动裂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以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种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渭河盆地伸展裂陷模式.结果表明,渭河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壳/幔热流比类似,为典型的"温壳温幔",符合被动裂谷的热结构特征.综合渭河盆地多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论证了渭河盆地为被动伸展裂陷模式.从华北裂谷、山西裂谷到渭河裂谷,伸展裂陷模式经历了从主动到被动的有序变化,表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深部热扰动在华北地块东部和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暗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序列性.

    岩石圈热结构被动裂陷伸展裂陷渭河盆地

    雁石坪-温泉兵站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范胜安宋换新文志刚胡道功...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雁石坪温泉兵站地区侏罗系烃源岩研究程度较低,对其侏罗系各层位碳酸盐岩和泥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而泥岩均为非烃源岩;3个发育碳酸盐岩烃源岩层位中,雀莫错组为好中等烃源岩,索瓦组为中等较差烃源岩,布曲组为较差烃源岩;3个层位碳酸盐岩烃源岩样品抽提物的Pr/Ph、伽马蜡烷指数以及氧芴/硫芴等生物标志物参数说明烃源岩沉积于弱还原条件下的微咸水水体中,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有较多陆源有机质供给的混合型,侏罗系碳酸盐岩烃源岩总体处于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侏罗系碳酸盐岩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

    生烃潜力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物碳酸盐岩侏罗系雁石坪温泉兵站

    丽水凹陷西凹中部储层致密成因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张武徐国盛侯国伟肖晓光...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粉末粒度、物性、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物源、沉积微相对储层演化的耦合关系,在厘清储层基本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丽水凹陷西凹中部储层致密成因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发现,丽水凹陷西凹中部储层石英含量低,酸性火成岩岩屑占60%,抗压实性能力较弱;储集空间中原生孔隙占90%,重力流为主的低位扇沉积砂体分选、磨圆较差,叠合高塑性组分的酸性火成岩岩屑母岩,导致丽水凹陷西凹中部储层易压实致密;西凹中部以原生孔为主导的优质储层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原始物性、沉积水动力、岩矿组分与储层质量密切相关,一般低位扇扇中微相的粗粒相带及高刚性颗粒含量砂体是优质储层的主要发育部位.

    丽水凹陷储层特征致密成因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黔西北地区龙潭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储层特征及可改造性

    冯动军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系可改造性对于煤系泥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黔西北地区煤系龙潭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储层为例,基于试验测试与理论研究,揭示了煤系泥页岩沉积、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储集物性、含气性及地应力等特征,总结了储层可改造性.研究结果表明,龙潭组煤系泥页岩储层具有"四高一低"特点,即高黏土矿物含量、高成熟度、较高有机质丰度、高含气量、脆性总体较低;随着深度增加,脆性指数呈现增加趋势,储层的可改造性增强;研究区主应力方向为近NNE~SSW向,具有高地应力梯度,且主应力和应力差随着埋深增加而增大;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下呈现显著水平主应力主导:在埋深小于650m时,地应力表现为逆断层应力模式(σh,max>σh,min>σV)或走滑断层应力模式(σh,max>σV>σh,min),在埋深大于650m时,表现为逆断层型应力模式(σh,max>σh,min>σV);地应力组合特征决定了煤系浅部储层改造裂缝以水平或者垂直裂缝为主,且在浅部低主应力差作用下,易形成复杂缝或沿天然裂缝扩展;在煤系深部压裂裂缝以水平缝为主,且具有高主应力差,压裂裂缝趋于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扩展.

    煤系泥页岩岩石学脆性岩石力学地应力龙潭组黔西北

    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岩性及渗透性表征规律研究——以J油田为例

    曾静波缑艳红郭笑铠张宇昆...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J油田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传统的孔隙度渗透率模型无法准确计算渗透率.利用物性分析试验数据和测井资料,对J油田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岩性及渗透性表征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开展了岩性识别、孔隙结构评价和储层分类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岩性的渗透率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钻井取心资料符合度较高,有效提高了研究区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的测井解释精度.

    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储层分类岩性识别孔隙结构评价渗透率计算模型

    基于深侧向电阻率与冲洗带电阻率比值的低阻油层评价方法

    杨克兵郑庆龙李强谢力...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规测井资料在评价低阻油层等测井疑难层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原因在于进行油水层识别时仅依靠深侧向电阻率曲线,摆脱不了"高阻是油、低阻是水"的评价局限.对径向电阻率比值评价低阻油层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深侧向电阻率与冲洗带电阻率比值能够反映储层的含油性,与储层的含油性呈正相关关系,比值越大,储层的含油性越好,比值越小,储层的含油性越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深侧向电阻率与冲洗带电阻率比值评价低阻油层的2种方法:交会图评价法和视含水饱和度定量评价法.上述2种方法不受储层岩性变化和电阻率高低变化的影响,不需要孔隙度、岩电参数、地层水电阻率等资料,能够实现对油层的快速识别.由于深侧向电阻率与冲洗带电阻率比值的大小与储层自身电阻率的高低没有关系,因此可用于对低阻油层的评价.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深侧向电阻率与冲洗带电阻率比值评价低阻油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径向电阻率比值测井交会图视含水饱和度低阻油层识别

    生物灰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室内研究

    何瑞兵董平华李治衡岳眀...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水固井作业面临低温、易漏失等难题,常规低密度水泥浆低温条件下浆体流变性能差、早强强度发展缓慢、水泥石强度大幅降低,严重影响固井胶结质量,为此,开发了一种新型生物灰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根据紧密堆积理论,结合室内研究,配研制了一种新型增强减轻材料生物灰低密度混合材料;同时优选锂盐复合低温早强剂ACL,辅以适当外加剂,形成了密度在1.40~1.60g/cm3的生物灰低温低密度水泥浆体系.该体系低温下浆体流变性好、失水小、稠化时间可调,水泥浆在50℃养护12h后抗压强度可达6.0MPa,24h抗压强度可达13.9MPa.该体系在渤海BZ34-9油田B11井应用,固井质量良好.

    低温固井生物灰低密度水泥浆漏失固井质量

    管中管结构外管塌陷对内管强度的影响

    孙巧雷冷先书王晓龙冯定...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中管(PIP)结构以其良好的保护特性在海底输流管道中得以广泛使用,但在海洋复杂环境中,受外部静水压力、腐蚀、局部拖挂、地层垮塌等因素的影响,外管容易出现局部塌陷,从而使内管的安全使用受到影响.基于此,对外管塌陷下内外管碰撞接触面特性、内外管接触碰撞算法进行了分析,对接触状态下内管接触应力、等效应力和无接触下内管等效应力计算方程进行了推导,并应用有限元软件Anysy进行了PIP结构外管塌陷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外管塌陷与内管产生接触碰撞后,内管最大应力和变形量均随相对塌陷深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外管壁厚对内管最大应力和变形量影响较小;在塌陷深度一致情况下,塌陷位置距内管中心越远,内管最大应力越大.该研究为PIP结构的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海底管道管中管(PIP)结构塌陷接触碰撞接触应力等效应力

    长庆油田镇340区块油井套管腐蚀机理

    王尚卫魏磊杨焕英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套管腐蚀严重影响着油田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针对镇340区块具有腐蚀代表性的油井开展了套管腐蚀机理研究:首先对油井采出水的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镇340区块的水样矿化度较高并伴有一定含量的CO2,在腐蚀介质中含有CO2的情况下,钢片的腐蚀速率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而且腐蚀介质中CO2的含量越高其对金属腐蚀的促进作用越强;再借助电化学测试手段,评价缓蚀剂MH-46在腐蚀介质中对金属的缓蚀效果,结果表明加入缓蚀剂后腐蚀电流密度出现了明显地降低,当缓蚀剂浓度达到10×10-4 mol/L时,对钢片的缓蚀效率达到了98.4%,有效地阻隔了腐蚀性离子与金属基体的接触,降低了金属基体的腐蚀速率,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腐蚀机理二氧化碳腐蚀速率腐蚀电流密度缓蚀效率镇340区长庆油田

    含油污泥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技术

    郭海莹周磊唐善法王鹏华...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油污泥是影响油田及周边环境质量的一大难题,现有资源化方法处理过程复杂、成本高,且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技术能降解污泥中的含油量并产电,简化含油污泥处理流程.为系统考察含油污泥MFC启动过程中石油降解、产电变化规律,构筑了以含油污泥为阳极底物的双室型MFC.通过运行MFC并记录电池4个周期的输出电压、功率密度曲线、极化曲线及阳极膜循环伏安(CV)曲线考察其产电性能;通过检测各周期进出液的化学需氧量(COD)、含油质量浓度考察其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含油污泥MFC启动过程电压先上升后稳定再下降,产电稳定期(第3周期)最大产电压243.35mV、最大电流密度1990.73mA/m2,对应电流0.60mA;阳极膜CV曲线产电稳定期呈"S"形状,氧化还原峰分别在0mV和-800mV,极限电流密度1000mA/m2,表明该阳极生物膜具有较强电活性;此外,第3周期阳极液的COD和原油去除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3.56%和73.61%,库仑效率为14.34%.由此可见,MFC能有效降解含油污泥中的原油而产电,为含油污泥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含油污泥产电性能降解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