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科学院院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科学院
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科学院

陈进

月刊

1001-5485

cjkb@163.net

027-82829904;82829859

430010

武汉市汉口赵家条九万方

长江科学院院报/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长江科学院院报》简介《长江科学院院报》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由水利部主管、长江科学院主办的应用科学型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水(利)科学在长江流域水利水电事业中的发展和应用,包括水(利)科学各个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及学科进展、长江流域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研究项目的重要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总结,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及其应用,还适当刊登其他流域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成果及国外有关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发展动向。主要栏目有:健康长江、防洪减灾、江湖泥沙与治理、水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包括工程勘测与安全监测)、信息技术应用、岩土力学、工程水力学、水工结构与材料、水利经济、水工仪器设备、科技简报等。本刊创刊于1984年10月,原刊名为《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7年院名改为长江科学院后,刊名改为《长江科学院院报》。编委会由长期从事长江水利事业的一批老、中、青专家组成。本刊以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发展水利科学,扩大科技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长江流域水利水电事业为办刊宗旨,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事业的科研、设计、施工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本刊是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TA(英文版)首期入选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批入选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资料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杂志,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期刊;2006年被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网络数据库收录,1998-2003年被《EI》(美国工程索引)Page One收录。本刊还被收列入美国国际CODEN中心,代码为CKYUE6;被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德国波恩德国科学院图书馆固定收藏;被美国纽约尤里其(Urich’s)国际期刊索引。本刊为月刊,大16开,每月1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册定价6.00元,全年定价72.00元。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171/TV, 国内邮发代号为38-147,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1-5485,国外代号为0799BM, 国外发行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代理(北京399信箱)。本刊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汉口赵家条九万方 邮编:430010联系电话:(027)82829904,82829859 传真:(027)82829904电子信箱:cjkb@163.ne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成效、挑战及对策

    陈进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70 a的建设,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基本建成.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已经开展10 a.在总结控制性水库群在防洪、供水、生态和应急联合调度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分析控制性水库群及与水网工程联合调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水库群联合调度因流域防洪调度而启,目前在防洪、抗旱供水、生态环境和应急等公益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候变化及水文中长期预报不确定性是联合调度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是水库群联合调度与单个水库多目标调度利益协调、定量评价调度效果及合理的补偿等管理问题.加强"四预"是解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确定性的主要对策.水库群与水网工程联合调度可以更广泛地发挥水利工程水安全保障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工程群联合调度体制和机制是解决联合调度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梯级水库群水网工程联合调度变化环境应对措施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心滩形态特征与水沙过程响应关系

    张春晋郭淑君张敏姚文艺...
    8-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素以调整速度快与幅度大著称,河道心滩复杂多变,探究心滩形态特征与水沙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对于解析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河床演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黄河下游铁谢至高村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等形态特征指标,结合下游水沙及冲淤特性,采用遥感影像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厘清游荡性河段水沙过程与心滩面积及数量之间的响应关系,揭示水沙变化对心滩形态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自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下游河道发生剧烈冲刷,游荡性河段累计冲刷量15.37亿m3,占下游累计冲刷量的68%;在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前,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年际变化剧烈,存在着明显的增长与降低变化过程,而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后,该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随着4 a滑动汛期平均流量和4 a滑动汛期平均来沙系数的增加,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及数量分别呈现出减小和增大的变化趋势.数值模拟方法不仅可以较好地再现心滩发育及演变过程,还可以定性地表征特定水动力学因素对心滩形态特征塑造的影响,为阐明游荡性河段的心滩演变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阐明河流平面形态的调整过程,还可为今后河道整治工程的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心滩演变水动力学模型水沙过程游荡性河段形态特征

    羊信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邢志云刘惠英李佳伟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水沙变化对流域生态修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赣江上游羊信江流域1964-2020年的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其贡献率进行分析,确定影响流域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羊信江流域在1964-2020年年降雨量和年径流量无显著变化,年输沙量呈显著增加趋势;②降雨量、径流量及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均多集中在汛期(3-6月份);③年降雨量、年径流量均未发生显著突变,年输沙量在1995年发生显著突变(P<0.01);④降雨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0.35%、100.35%.以稀土矿开采、脐橙种植、跨河公路修建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羊信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对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及矿产资源绿色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沙变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贡献率羊信江流域

    金沙江下游流域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金可于江张乾柱周火明...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沙江下游流域地处干热河谷气候影响区,大气降水对该区域水文循环至关重要.分析了金沙江下游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同位素示踪和HYSPLIT模型探讨了流域大气降水水汽来源.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流域降水δ2H和δ180雨季偏负而旱季偏正,气温和降水量对同位素组成影响较大而高程效应不显著;流域大气降水线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和我国大气降水线,主要受到非平衡蒸发作用影响;流域大气降水水汽来源和昆明地区类似,雨季降水主要受到西南与南亚季风影响,旱季降水潜在来源为西风带或极地大陆气团.研究成果对金沙江下游区域水文循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因素水汽来源金沙江下游流域

    "长江流域特征鱼类行为机制与鱼道生态水力调控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会召开

    长江水利科技网
    34页

    "分解-校正-集成"模式下基于深度信念网络模型的径流预测

    钱玉霞陈伏龙何朝飞龙爱华...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的短期径流预测可为流域内水资源规划、防洪调度及抗旱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减小模型的系统误差,提高径流预测精度,在"分解-集成"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分解-校正-集成"框架,构建EEMD-DBN-EnKF、VMD-DBN-EnKF模型.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数据同化算法对偏离实测径流过大的分量校正以降低分解子序列在预测中产生的系统误差,并与未修正的EEMD-DBN、VMD-DBN模型及单一 DBN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态分解的组合模型较单一模型RMSE减小了至少23%,NSE与R2增加了 21%以上;基于径流分量校正的组合模型相较于模态分解的组合模型各评价系数有所提升,其中VMD-DBN-EnKF预测模型误差最小,效果最优,NSE与R2达到0.89以上,其次依次为EEMD-DBN-EnKF>VMD-DBN>EEMD-DBN.综上"分解-校正-集成"模式的预测框架在玛纳斯河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为玛纳斯河径流短期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模态分解深度信念网络集合卡尔曼滤波径流预测组合模型

    基于SD模型的乌苏市水资源承载力仿真与情景模拟

    徐慧敏何英伊力亚斯·吐尔逊司涵...
    45-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苏市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是天山经济带的核心开发区.由于水资源短缺,乌苏市核心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受到了阻碍.因此,研究乌苏市水资源的最优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利用Vensim软件,建立乌苏市系统动力学模型,拟定4种不同的发展情景模式,基于乌苏市2010-2020年的有关历史数据,预测了 2021-2030年乌苏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从而找到改善乌苏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现状延续型情景下乌苏市2030年的需水总量达9.83亿m3,超过乌苏市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缺水量达2.66亿m3;在现状延续型、协调发展型、经济发展型和节水型4种情景下,乌苏市2025年的水资源供需比分别为0.71、0.80、0.69、0.89,2030年的水资源供需比分别为0.73、0.85、0.68、0.92;乌苏市水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只有协调发展情景下,乌苏市水资源供需比较高且趋向良性发展模式;现状延续型情景下,2022-2030年,乌苏市的水资源承载状态均为临界承载状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承载状态将逐渐恶化,未来乌苏市的水资源将无法承载起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研究成果可为乌苏市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SD)模型乌苏市情景模拟

    长三角"水乡客厅"水体透明度数值模型构建

    朱天依王欢胥瑞晨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乡客厅"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示范性工程,如何提升其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体感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相关水质监测及悬浮物沉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水乡客厅"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其与水体透明度的多元回归方程,基于该方程,构建了水体透明度数值模型.结果显示:相较于圩内河道,圩外河道及湖荡的水体透明度相对较低;研究区域内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悬浮物浓度,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48,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次要因素为叶绿素浓度;分圩内河道、圩外河道、湖荡区域分别构建悬浮物沉降系数与悬浮物浓度、水体流速的拟合方程,决定系数R2均>0.8,拟合效果较好;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所构建的水体透明度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水乡客厅"水体透明度的分布规律,可为后续区域水生态修复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水乡客厅水体透明度悬浮物浓度叶绿素浓度数值模型模拟

    泥沙颗粒表面吸附点位的重金属离子竞争特征

    方群生陈志和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环境中泥沙颗粒与重金属污染物的微界面作用显著,泥沙颗粒表面形貌特征对污染物的吸附影响较大.通过单一吸附和竞争吸附试验、BET试验,分析了泥沙颗粒吸附铅、铜和镉后,泥沙颗粒孔隙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结构特征变化,并基于孔隙的孔体积统计方法,定量化铅、铜和镉在泥沙颗粒的竞争和独立吸附点位.结果表明,2~5 nm中孔的孔隙为主要的吸附部位.铅在泥沙颗粒所占据的竞争吸附点位较铜和镉多,为43.69%,铜和镉分别为30.77%、25.54%,铅、铜和镉占据泥沙颗粒的竞争吸附点位能力为铅>铜>镉.研究结果从纳米尺度揭示了吸附量与微观吸附点位的关系,可以为研究竞争吸附点位特征提供新思路.

    泥沙颗粒铅-铜-镉体系BET实验孔隙特征竞争点位

    金沙江下游水电站梯级开发对下游水温的影响

    於孟元陈孝兵薛敬阳赵忠伟...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导致下游水温沿程变化,对鱼类产卵繁衍和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下游向家坝、朱沱、宜昌和大通4个水文站2002-2022年表层水温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梯级水电建设期、运行期下游江段水温沿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溪洛渡和向家坝两级水电联合运行期,向家坝水文站多年平均最低水温较天然状态升高约1.4℃,最低水温出现时间较天然状态滞后约35 d;②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四级水电站联合运行期,向家坝、朱沱、宜昌和大通4个水文站年最低水温分别较溪洛渡和向家坝两级水电站联合运行期升高约2.0、1.1、0.8、0.7℃,年最低水温出现时间较天然状态分别滞后约42、29、11、18 d.研究成果可以为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温生态调度和下游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工程水温平坦化延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