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评价及空间变异性特征分析

    杨杰李志刚
    2551-2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福利绩效是衡量区域绿色发展的新指标。考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分布和变异性特征,对城市生态资源进行分区规划和管理至关重要。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纳入环境污染非期望产出,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就其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建模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自2016年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显著提升,增幅达33。3%。(2)城市间生态福利绩效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势,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绩效整体水平显著提升。(3)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相关性范围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但变异程度保持相对稳定,需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确保绩效持续提升。基于以上结论从生态环境治理,生态资源配置与机制构建以及城市间合作提出对策建议。

    生态福利绩效超效率SBM模型半变异函数空间变异性长江经济带

    基于MO-OLS方法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环境影响因素时空效应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彭甲超张自升付书科田嘉莉...
    2562-2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构建湖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指标体系,采用平均观测值最小二乘回归(MO-OLS)方法研究1990~2019年湖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中环境影响因素的时空效应,弥补传统计量方法对待估系数固定的不足。研究发现:(1)创新创业环境、风险投资环境对湖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影响效应时间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呈增长趋势;而外来投资的时间影响效应系数则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环境治理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时间影响效应相对稳定。(2)从空间效应上看,相较于其他因素,环境治理在湖北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影响效应有限,而外来投资和风险投资在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异质性,这其中环境因素对武汉创新型城市检验的空间效应表现尤为明显。文章不仅扩展了环境影响的动态系数估计方法应用,也为区域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

    MO-OLS方法湖北创新型城市建设影响因素时空效应分异特征

    中国五大城市群韧性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研究

    焦柳丹谭琪麟张羽霍小森...
    2577-2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型空间集聚形式,已逐渐成为我国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力。因此,科学评价城市群韧性水平能够对城市群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综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空间向量模型以及木桶理论,建立了城市群韧性水平分析模型,其次使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及Markov链法分析了城市群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演进趋势。最后,选取了国内5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案例。研究结果显示:省会及直辖城市的抵抗与恢复能力建设呈现两级分化态势,而适应及综合韧性建设均比较良好;五大城市群韧性水平存在明显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整体空间格局,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均值韧性最低,群内短板效应最为明显;除京津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内部基尼系数差异均有所下降,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之间韧性水平差异最为明显;造成五大城市群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超变密度差异;五大城市群总体韧性水平离散程度呈缩小趋势,但依然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后的京津冀城市群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城市群韧性评估SBM模型区域差异时空演进

    三区空间视角下江苏省国土空间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肖卫东施国庆朱虎啸程珂怡...
    2591-2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探究其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区空间视角和多源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利用生态效率(Territory Use Eco-efficiency,TUEE)测度体系,综合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定量分析2000~2020年江苏省53个县域单元的TUEE水平、时空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TUEE水平呈现逐步提升趋势,城镇空间、生态空间生态效率稳步提升,农业空间生态效率先降低后升高;(2)江苏省TUEE从高水平县域零星分布逐步转为南高北低格局,沿海县域TUEE相较于内陆县域具备一定优势。研究期内,其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且不断增强,高高集聚分布在苏南县域,低低集聚分布在苏北县域;(3)江苏省TUEE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气温、对外开放水平对其有显著促进作用,高程因素对其有显著抑制作用,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据此,应通过加强县域间联系、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利用活动、优化产业结构和政府投入等方式,提升江苏省国土空间利用整体生态水平。

    国土空间生态效率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县域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

    碳排放约束下江苏省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陶德凯唐凯旋罗吉
    2605-2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下城市工业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发展成为城乡空间发展研究的焦点。以江苏省13市的工业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碳排放约束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分析碳排放变化趋势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1~202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整体稳定,工业用地规模扩大,工业用地的地均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江苏省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其中2011~2015年缓慢下降,2016~2021年快速上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化较为剧烈,中高效率与高效率区域空间集聚性明显增强,其中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成为高效率城市连绵区;(3)城镇化水平对地理距离相邻的城市具有较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江苏省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比提升对本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相邻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业产权结构对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用地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均对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空间面板模型碳排放约束江苏省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长江中下游植被时空演变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徐瑞皓赵安周李子洋边蕊...
    2619-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以及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反演的 GOSIF(Global 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产品,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了 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流域植被时空演变,在此基础上,结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进一步分析了植被在干旱状态下的响应情况。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时间上,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年NDVI、EVI、GOSIF和GPP均值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分别为0。002 9 a-1、0。002 4 a-1、0。001 8 W·m-2·μm-1·sr-1·a-1和8。327 4 gC·m-2·a-1(P<0。05);月NDVI、EVI、GOSIF和GPP呈现明显的年内变化特征,其最大值出现在每年的7或8月;(2)空间上,长江中下游流域NDVI、EVI、GOSIF和GPP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南部、湖北省西部以及江西省等地,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的上海、江苏以及浙江等地;流域大部分地区的NDVI、EVI、GOSIF和GPP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呈显著下降趋势的面积占比仅为3。00%、3。25%、2。19%和1。77%(P<0。05),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以及东部的上海等城市周边;(3)随着干旱严重程度的增加(轻旱—特旱),研究区4~9月NDVI、EVI、GOSIF和GPP变化率的均值的下降幅度均呈现增加的趋势,NDVI、EVI、GOSIF和GPP分别由轻旱状态的-2。45%、-3。87%、-4。77%和0。58%下降到特旱状态的-7。26%、-8。57%、-12。59%和-7。87%。不同干旱等级下GOSIF变化率4~9月的均值下降幅度均高于NDVI、EVI和GPP,表明GOSIF对干旱的响应更为敏感。

    植被指数GPPGOSIF时空演变长江中下游流域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平衡分区——以江汉平原为例

    郭辉孙伟余斌
    2632-2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出发,以江汉平原县域为研究单元,以2000~2020年为研究期,在对碳排放(吸收)量核算的基础上采用SOM-K-means聚类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江汉平原碳收支时空分异、碳平衡分区和影响因素开展分析。结果表明:(1)江汉平原碳收支失衡渐趋加剧,碳排放(吸收)均呈现空间非均衡发展态势。(2)碳平衡分区中的低碳发展区和碳汇功能区基本为农产品主产区,高碳优化区为重点开发区,符合农区特征。(3)各影响因素对净碳排放量的解释力各有不同,且存在时空差异,其中农业生产和城镇化为主要影响因素。江汉平原农区特征显著,以此为案例开展相关研究对于丰富当前区域碳收支研究的时空图谱、总结提炼农区碳收支的地域类型特征、支持农区"双碳"目标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主体功能区农区碳收支碳平衡分区江汉平原

    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土地利用功能网络空间关联演变与驱动机制——以湖北省汉江流域为例

    高艳丽李红波刘双良
    2647-2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多功能利用是缓解人地矛盾冲突,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明确土地利用功能网络与城乡融合的交互机理,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构建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网络,探究土地利用功能网络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城乡融合度增加,汉江流域生产功能网络和生活功能网络的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互惠性均呈增加趋势,并且具有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网络的节点中心度下降,网络密度和网络互惠性整体变化较小,整体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的分布特点。(2)在生产功能网络的驱动因素中,城乡融合度及其空间滞后项对网络节点中心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网络密度和网络互惠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在生活功能网络分析中,城乡融合度对生活功能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互惠性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4)在生态功能网络中,城乡融合度对生态功能网络节点中心度不显著,对网络密度和网络互惠性显著为正。该研究结果对实现城乡融合目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乡融合土地利用功能网络空间关联汉江流域

    基于结构-功能的土地利用冲突精准识别与分区管控

    杨欢陈文波张宇佳段鹏...
    2661-2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识别土地利用之间的冲突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单元,采用生态风险模型和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结构冲突测度体系和功能冲突测度体系,并将结构冲突与功能冲突进行叠加分析,识别出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并提出相应的管控对策。结果表明:(1)结构冲突共分为重度、中度、一般和轻度冲突区四类,其中中度冲突数量最多,共有1 324个网格单元,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发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2)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及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分值范围分别为35。08~86。30、47。80~92。80及22。51~93。46,农业用地适宜性呈现南部高,东西两侧偏低的分布;生态用地适宜性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建设用地适宜性呈现中部南部高,西部低的分布。功能冲突共有1 885个单元,以强冲突区为主,集中分布在南部和中部的地势平坦地区。(3)综合结构和功能冲突结果,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冲突共分为弱冲突可控区、单结构失控区、单功能失控区和结构功能双失控区四类。针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冲突类型,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量,建立保护区过渡带等管控措施,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土地利用冲突生态风险模型结构冲突用地适宜性评价功能冲突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玲玲
    2675-2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对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与植被指数,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 2000~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0~2019年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增加趋势,从高度失调阶段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即长江下游省市>长江中游省份>长江上游省市;同时耦合协调度总体从省会中心向外辐射,由条带逐渐集聚成片状。(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对外开放度、教育投入及经济发展水平。长江中上游省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首要驱动要素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长江下游省市耦合协调度的首要驱动要素为教育投入、对外开放度及科技创新投入。(3)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促进长江经济带及其省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主要受到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投入的交互协同效应。不同分区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存在空间差异,总体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应结合不同因素交互作用采取差异化调控策略。

    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变化驱动因素长江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