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新水平视角下数字经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40个沿线城市为例

    陈祖海符斌
    12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探究数字经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创新水平在数字经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作用机制,利用门槛效应模型分析其非线性关系及作用区间,进一步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数字经济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于本地的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2)创新水平是数字经济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路径,且当创新水平超过门槛值6.41后,数字经济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系数将从-0.024变为-0.042,存在边际递增的治污效果.(3)在抑制本地环境污染的同时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会加剧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产量规模的扩张可能成为污染加剧的原因,数字经济对环境污染的抑制效果被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污染增长所覆盖;为此,需要加强地区间协同治理,避免生产规模的不合理稀释数字经济的治污效果.

    数字经济创新水平环境污染门槛效应空间溢出长江经济带

    GTWR模型联合地理探测的长三角地区PM2.5驱动因素研究

    刘佳明王洁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01~2020年全球高精度PM2.5卫星反演数据集,结合空间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等方法,探讨了长三角地区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及气象因素对PM2.5的影响程度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GTWR模型考虑了时间尺度,在拟合效果方面优于传统的全局回归(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2)地理探测器的探测q值能较为准确的定量说明各驱动因素对PM2.5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期各因素q值呈现波动式变化,其中年末人口、公路货运量、年末用电量、气温的影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3)GTWR拟合结果显示,各因素对PM2.5的影响均存在正负效应,其中年末人口和气温正向效应显著,而公路货运量、年末用电量和相对湿度负向效应显著,其余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此外回归系数的区域性变化特征表明各驱动因素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长三角PM2.5地理探测器时空地理加权驱动因素

    三峡库区N2O时空分布差异及减排潜力分析

    李丹青王云琦王震白志杰...
    15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氧化亚氮(N2O)是继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地区的农业集约化发展和城镇化推进会加剧N2O排放.基于此选取三峡库区为典型地区,利用IPCC排放因子法和情景分析法对三峡库区N2O时空分布差异及减排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2006年~2019年N2O排放量维持在1.47~1.62万t,总体趋势呈先升高后降低且库区内18个区县间差异性较为显著(P<0.01),空间分布具有随机性(14年年均Moran I≈0).(2)三峡库区农业活动是三峡库区N2O最主要的来源,而化肥施用量和粪便排放量是库区农业N2O最大来源,占比为40.48%和23.84%.利用STIRPAT模型发现N2O驱动因素中,城镇化率对三峡库区有控制作用,促进因子从小到大依次为粮食产量、乡村从业人数、第一产业增值和人均GDP.(3)利用情景分析法在3种减排情景下对三峡库区2030年N2O排放量进行预测,预测值分别为1.55、1.34和1.21万t.针对三峡库区N2O排放情况和未来预测情况,建议从库区腹部地带着手,控制农田氮肥施用量和加强畜禽粪便管理,建立种养结合新农业模式,探索减排过程中的土壤内部循环机理,多方面联合控制N2O的排放.

    温室气体氧化亚氮三峡库区IPCC农业低碳

    三峡水库汉丰湖溶解态硅、氮、磷浓度及生态化学计量时空变化特征

    朱舜垚梁珂何丙辉李天阳...
    16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水体中典型营养盐成分如硅(Si)、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时空变化特征,将有助于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及浮游植物营养限制状态.在三峡水库汉丰湖设7个采样点,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取样后测定可溶性硅酸盐(DSi)、可溶性总氮(DN)、可溶性总磷(DP)、叶绿素a(Chl-a)等指标的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通过Si、N、P的生态化学计量关系,评估水体浮游植物养分限制状态.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水体中DSi月平均浓度为18.80 mg·L-1,8月最低,11月最高,在季节上呈现夏季最低,秋季最高的特征.DN、DP月平均浓度分别为1.57 mg·L-1、0.09 mg·L-1,两者季节变化相似,均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特点.Chl-a月平均浓度为4.48 μg·L-1,夏季最高,秋季最低,与DSi浓度的季节变化正好相反,且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在空间上,位于南河断面的DSi、DN、DP浓度均大于其它断面,DSi可能少部分来自沉积物的分解释放,大部分通过地表径流的形式,由陆地向水体进行补充.DSi/DN全年均值为6.47,2月最低,11月最高.DN/DP在1月最低,7月最高,全年均值为47.76.研究结果表明汉丰湖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P元素.

    汉丰湖浮游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养分限制水环境富营养化

    四川省生态韧性与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及生态分区构建

    朱容干晓宇李梓杉
    17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的快速扩张增加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和胁迫,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探究生态系统化解风险的韧性强度以及城市面临的生态风险强度,有助于权衡区域资源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以四川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定量评价指标,分析了四川省生态韧性水平和生态风险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识别了研究区"韧性-风险"生态分区.结果表明:(1)动态变化特征方面,2000~2020年间,四川省综合生态韧性水平整体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综合生态风险水平整体趋于稳定,但局部地区则有所恶化;(2)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四川省生态韧性呈现出"东西两端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而生态风险则呈现出"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异特征;(3)结合"韧性-风险"生态分区,可将四川省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合理开发区、保护权衡区和开发权衡区."韧性-风险"生态分区的构建,可以更精准地通过严守生态红线等管控策略提高研究区生态韧性及降低生态风险,是未来四川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态韧性生态风险生态分区四川省

    嘉陵江河岸湿地土壤中参与多环芳烃降解的关键微生物

    颜辰瑶杨蕊毓叶春宏吴一超...
    189-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河岸湿地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在好氧和厌氧环境下的微生物降解过程,采用微宇宙培养结合高通量测序及化学分析方法,揭示了嘉陵江河岸湿地土壤对萘、荧蒽和芘3种PAHs的好氧和厌氧降解速率及其关键降解微生物类群,以及厌氧条件下添加不同电子受体对PAHs微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35 d后,有氧条件下,萘、荧蒽和芘的去除率分别为70.6%、61.5%和41.41%;在厌氧条件下,萘、荧蒽和芘的去除率分别为76.01%、72.59%和42.57%.添加NO3-显著促进了荧蒽和芘的厌氧降解效率,而添加SO42-显著抑制了 3种PAHs的厌氧降解效率;水铁矿Fe(Ⅲ)仅显著促进了芘的降解效率,针铁矿Fe(Ⅲ)仅促进了荧蒽的降解效率.添加PAHs均显著促进了 phnAc和bssA等功能基因的丰度.测序结果表明,好氧环境下的PAHs主导降解菌群为MND1、Arenimonas、Mycobacterium和Burkholderiales,而厌氧环境下则为Geobacteraceae、Hydrogenophaga 和 Bacteroidetes_vadinHA17.添加不同的电子受体改变了潜在的 PAHs 降解菌群,如添加NO3-显著促进了Lysobacter、Arenimonas等菌的增加.该研究表明河岸湿地土壤中PAHs降解过程由不同的好氧和厌氧降解菌群共同驱动,NO3-和Fe(Ⅲ)依赖型厌氧PAHs降解微生物可能对河岸湿地土壤中的PAHs移除有重要贡献.

    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电子受体多环芳烃厌氧降解微生物群落

    长江中上游流域过去千年极端洪涝事件重建与分析

    杨巨佳覃军李骁锐陈存昕...
    20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江中上游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洪水题刻和现代水位数据重建该流域过去千年极端洪涝年,分析不同时期洪涝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用历史文献和题刻重建得到截止到建国前的45个洪涝年,平均18 a发生一次,洪涝发生的年际分布不均;(2)现代器测水位数据对重建的洪涝年延长至2002年,补充了 1954、1981和1998年3个年份,得到了一份1153~2002年长江中上游流域完整的洪涝年表;(3)对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和气候背景分析发现,近千年来长江中上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且近两百年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洪涝年的发生频次和发生机理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主要是由于二者气候差异造成的冷暖、季风和降雨带的不同,现代暖期则主要是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洪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有增无减.

    长江中上游历史记录重建极端洪涝气候变化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鄱阳湖流域综合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袁燕萍叶许春刘婷婷李相虎...
    214-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气象站点资料和多源遥感数据,综合考虑大气-植被-土壤作用及其内部互馈机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适用于鄱阳湖流域的综合遥感干旱监测模型;通过Sen趋势法、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研究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为活动压力指数,量化分析了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对干旱格局的影响.研究得出:(1)利用传统干旱指数和统计年鉴中的旱灾成灾面积、受灾面积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综合反映出农业干旱情况和气象干旱程度的复合信息,准确量化监测区域实际旱情.(2)鄱阳湖流域具有干旱频率南高北低、西部旱情较东部严重、干旱影响范围波及广、全流域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等特征;流域整体表现出冬春干旱化、夏秋湿润化的态势.(3)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特点.研究时段内流域人为活动压力指数普遍上升,北部人为活动压力显著高于南部;流域北部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人类活动效应对干旱程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南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粗放并对环境造成破坏,间接加剧了区域干旱.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和增强区域防旱抗旱能力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多源遥感数据农业干旱综合干旱监测模型人为活动压力鄱阳湖流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征稿简则

    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