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湖北省漳河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宗维李煜毛启曦翁茂芝...
    2688-2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查湖北省漳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的生态风险,在漳河水库及出库口采集沉积物样品20件,分析As、Hg、Cr、Ni、Cd、Cu、Pb、Zn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地累积指数法,对漳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漳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Cd(3。37)>Pb(1。29)>Ni(1。21)>Zn(1。11)>As(0。99)>Cu(0。98)>Cr(0。95)>Hg(0。88),超过背景值的元素有Cd、Pb、Ni、Zn,Cd含量的累积超标情况严重,高值区位于观音寺大坝至马河镇一线与鸡公尖大坝至漳河镇一线。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显示,漳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91。85~233。88之间,45%采样点潜在生态危险等级为轻微,55%潜在生态危险等级为中等;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漳河水库沉积物污染主因为Cd超标,Cd地累积指数均值为1。09,11处采样点位属轻中度污染,9处采样点为轻度污染。通过PMF模型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认为漳河水库北部库区沉积物Cd污染的主要原因为煤矿的开采与燃烧,南部库区Cd污染则与石油产品的燃烧关系更为密切。

    漳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恢复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特征

    袁稳玲周旭李洪广张文彬...
    2699-2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是改善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重要举措。为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的可持续性。基于生境-结构-功能量化框架,选取反映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评估2001~2022年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脆弱性指数(nEVI)中部和北部高,南部和东部低,年际平均nEVI呈减少趋势(R2=0。17,P<0。05);(2)从不同地貌区看,岩溶中高山区多年平均nEVI最大(0。73)且减少趋势最不显著;(3)从不同植被类型看,高山植被的多年平均nEVI最大(0。79)且减少趋势最不明显;(4)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生境指标NDRI和SM,结构指标LAI和SHDI,功能指标GPP是脆弱性变化的主导因素;(5)利用Hurst指数与Sen趋势分析结果叠加分析,结果共计有46。36%的nEVI出现弱持续性降低特征,生态存在一定失衡风险。未来应重视岩溶中高山区的天然林保护和其他区域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

    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特征主导因素可持续性西南喀斯特地区

    中国省域尺度碳收支核算与碳达峰碳中和预测

    蔡辰赵荣钦肖连刚谢志祥...
    2713-2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省域尺度碳达峰碳中和预测,对于区域差别化碳减排/增汇政策的设计、推动区域公平协同减排、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各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对2005~2019年的碳收支进行核算,基于STIRPAT模型探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通过设置惯性发展、规划控制、达峰约束和绿色发展等4种不同情景对2020~2060年的碳排放进行预测,并对比分析不同情景下的碳峰值及碳中和度。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尺度碳排放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而碳吸收相对稳定且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次之,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则不显著;(3)绿色发展情景为最优情景,此情景下各省可在2020~2023年实现碳达峰,且2060年可在全国层面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建议未来应结合不同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探索因地制宜的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以推动在区域协同减排和公平发展基础上"双碳"目标的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碳收支情景分析中国

    中国工业用能权交易制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研究

    孙建冯常洁
    2727-2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污染治理手段亟需从末端治理向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为主的源头治理升级,用能权交易制度是重要的源头治理政策工具,可将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控排措施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考察用能权交易制度政策要素的变动对工业减污降碳的影响,并对该制度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1)用能权交易制度可在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减少工业二氧化碳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其中工业废水减排率的变化幅度最大。(2)严格的用能权交易制度具有更加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体政策工具包括提高用能权交易价格、提高用能权预留配额比例以及降低用能权免费配额比例;(3)用能权交易制度可通过提高企业用能成本、增加工业科技创新投入等路径,促进减少工业二氧化碳、工业固废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4)用能权交易制度会对工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负向冲击,其中提高用能权交易价格对其负向影响最大。当用能权交易价格由经典情景下的100元/t标准煤降低到50元/t标准煤时,实际工业增加值相应增长约1。07%,而当交易价格提高到300元/t标准煤时,实际工业增长值相应减少约5。01%。为使用能权交易制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最大化,建议将用能权交易价格、免费配额比例、预留配额比例分别设置为300元/t标准煤、0。8和0。4。

    用能权交易制度减污降碳节能降耗协同增效系统动力学

    1960~2018年江淮地区极端降水特征及城市化影响

    张蜜尹义星张鹏毛媛媛...
    2743-2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淮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发且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背景下的极端降水特征、趋势及影响机理研究尚存在不足。基于江淮地区1960~2018年305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资料,分析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对比极端降水的城郊差异来分析城市化对极端降水的影响,进一步计算和对比城郊站点的Clausius-Clap-eyron标度、典型极端降水期间的物理参数,分析期间大气稳定度和水汽条件的城郊差异,从而探究城市化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城郊对比分析中,使用土地利用类型和夜间灯光数据,严格划分城市站点和郊区站点。结果表明:(1)江淮地区极端降水呈中南部高、西北部和东南部较低的特征;极端降水指数显著上升的站点集中在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2)极端降水存在由城市小于郊区转为城市大于郊区的特征,城市化对各极端降水指数的贡献率均为正值,均达到35%以上,城市站点极端降水对温度的响应更为敏感。(3)物理参数的分析表明,城市化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是由于城市热岛的增温效应,引发上升运动,导致大气不稳定性增加和水汽增多,有利于对流的触发,从而促使极端降水的发生。

    极端降水城市化城市热岛江淮地区

    城市化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

    刘小欢梁友嘉桂智凡
    2754-2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城市化在极端温度事件中的作用有助于了解极端温度事件演变规律及降低其灾损。基于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通过Sen's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分析了城乡站点极端温度事件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城市化影响及其贡献率和景观格局指数法探讨了城市化和景观格局变化对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站点极端温度事件变化趋势整体同向,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呈增加(减少)趋势。(2)城市化加剧了夜极端温度事件发生的频率,热夜日数(TR)和冷夜日数(TN10p)城市化影响分别为0。19和0。27d/10a,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49。79%和74。08%。(3)建设用地斑块面积占比、斑块密度和总边缘长度增加,以及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多样性增强和形状复杂化与热夜日数(TR)和最低气温极小值(TNn)的相关性最强。总建设用地边缘长度(TE_C)与TR的相关性系数最大(0。25)。总体来说,城市化会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极端温度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

    极端气候极端温度事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城市化景观格局

    基于多源数据的南昌市洪涝灾害韧性及驱动因素研究

    李聪毅程朋根付家能周曙磊...
    2767-2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涝灾害事件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定量测度城市洪涝灾害韧性指数,可加快韧性城市建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将研究区划分为100 mx100m的栅格单元,以多源数据为支撑,基于PSR模型从自然、经济、社会、基础设施4个维度构建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熵权法探究南昌市洪涝灾害韧性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南昌市洪涝灾害韧性极低等级和低等级分别占总面积的5。9%和5。7%,主要分布在南昌市西湖区、青云谱区和青山湖区,其主要原因是不透水面占比较大,植被覆盖度偏低。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南昌市洪涝灾害韧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不透水面占比、地形湿度指数和建筑物密度。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对洪涝灾害的应对与预防提供依据。

    洪涝灾害韧性定量测度多源数据南昌市

    基于RClimDex模型的嘉陵江流域极端降水分析及其对输沙量的影响

    王晶晶莫淑红张竞哲
    2778-2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了严重灾害并加剧了水土流失,因此研究极端降水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评估极端降水事件,尽可能减少极端降水事件造成的危害。基于嘉陵江流域及其周边20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选取7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RClimDex模型定量计算各指数结果,并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克里金插值法分析其极端降水的趋势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Lee-Heghinian法确定突变点,最后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极端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趋于增加,但极端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趋于减少;空间分布上,大部分指数均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2)由输沙量年际变化分析可知,这45 a间输沙量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输沙量在1984年发生突变。(3)根据输沙量-极端降水指数双累积曲线结果,极端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导致了流域输沙量的减少,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因素,贡献率高达90%以上;与年降水量的贡献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极端降水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年降水。该研究可为提高流域防灾减灾能力和流域水沙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嘉陵江极端降水RClimDex模型输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