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三角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时空演变与绿色创新网络驱动效应

    吴启余曾刚杨阳陈鹏鑫...
    461-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是长三角地区走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受到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关于驱动机制的研究较少考虑绿色创新网络的推动作用。构建创新网络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分析框架,使用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窗口 DEA分析法测算了 2007~2017年长三角各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刻画其时空格局进而探讨城市绿色创新网络地位对其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长三角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格局经历了 2007年"东南高,西北低"向2012年"东高西低"再到2017年"东北高,西北低"的演变,且与其绿色创新网络度中心性存在正相关关系;(3)总体上城市在绿色创新网络中地位的提升可以提升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但是回归系数较小,长三角地区绿色创新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

    绿色创新网络绿色创新效率DEA空间杜宾模型长三角

    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基于双重异质性DEA区间交叉效率模型

    向小东陈炎光
    472-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准确地评价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创新效率,综合考虑环境异质性、决策单元异质性和所有最优权重信息,构建了双重异质性DEA区间交叉效率模型,提出了单重异质性DEA区间交叉效率评价思想,对2013~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95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无论在双重异质性还是单重异质性下,长江经济带整体绿色创新效率均未达到有效状态。但在单重异质性下,整体绿色创新效率呈现上升态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双重异质性下,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与城市发展水平不一致。(3)单重异质性下,绿色创新效率具有"下游优于中游,中游优于上游"的空间分布格局。(4)双重异质性下,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最高的城市分别为遂宁、邵阳、亳州;单重异质性下,遂宁的绿色创新效率最高。基于上述结论,结合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位置和城市发展阶段,提出了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建议。

    环境异质性决策单元异质性DEA区间交叉效率绿色创新效率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转型能力时空演变及短板分析

    翁异静杨月许菲
    487-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推动城市转型的政府、企业、产业、居民这四大主体出发,构建城市绿色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对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绿色转型能力进行测度,运用区域不平衡指数、动态变动指数及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绿色转型能力的时空演化、集聚变化及能力短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转型能力整体平稳增长,但增幅较缓,能力均值排名为"长三角>黔中>长江中游>成渝>滇中城市群",区域不平衡指数呈"增长-下降-增长"的"N"型波动趋势,整体动态变动程度不高,动态变动指数较高的城市多位于中西部城市群,城市绿色转型能力存在空间聚集现象,但空间聚集性在2020年有所下降;(2)企业-产业是各城市群绿色转型能力的主要短板模式,企业的绿色转型能力是各城市群绿色转型能力提升的首要短板,产业的绿色转型能力是长江中游、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的第二短板,而政府及居民的绿色转型能力对长三角城市群整体能力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城市群绿色转型能力时空演化能力短板长江经济带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阚大学吕连菊
    498-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提高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中国在新发展阶段下实现全面绿色转型至关重要。基于2008~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利用EBM模型计算发现样本期内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试点建设期的上升速度最快。进一步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入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对外开放水平和用水结构等控制变量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提高了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方面,该试点政策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时间异质性,且该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强度的城市存在地区异质性。机制分析发现,该试点政策是通过加大污水处理、促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水价改革、推动水循环利用等提高了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生态文明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双重差分法异质性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潮沟发育与典型景观格局演变关系研究

    王岩郑光辉赵成义
    510-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口九段沙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于GF-2、Landsat以及GoogleEarth遥感影像数据,解译九段沙潮沟及景观类型空间分布,选取潮沟长度、曲率等10个潮沟特征参数以及斑块面积比、斑块密度等4种景观格局指数,探究九段沙潮沟特征参数与典型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U-Net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典型景观总体精度最高为93。15%,Kappa系数为0。94;长江口九段沙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2011~2021年潮沟网络持续发育,逐渐扩大且复杂化,上沙与上沙潮沟长度分别增加52。821和133。467 km,与下沙相比,上沙潮沟发育网络连通性较好;在没有外来物种和人为干扰下,芦苇为九段沙上沙的优势物种,芦苇斑块面积比处于高值,互花米草为九段沙下沙的优势物种,互花米草斑块面积比处于高值;上沙潮沟长度、潮沟密度、潮沟曲率与芦苇斑块面积比呈较强正相关(p≤0。05),潮沟曲率与海三棱藨草破碎化程度呈一般正相关,与海三棱藨草斑块面积比呈较强负相关,下沙潮沟曲率与芦苇破碎化程度呈一般负相关,与芦苇斑块面积比呈较强正相关,γ指数与互花米草斑块面积比呈较强负相关,潮沟曲率与互花米草斑块面积比呈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探究潮沟发育与湿地景观格局演变间的关系,可以为九段沙湿地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潮沟景观格局演变规律

    能源利用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计量分析

    任文琴卢新海杨浩柯善淦...
    525-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能源利用对城市土地利用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推动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实现土地绿色利用转型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从产业转移、技术创新及投资扩张等角度分析两者的影响机制,借助熵值法和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能源利用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能源利用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效率由0。535上升到0。784,不仅高值城市数量增幅趋势显著,且集中连片分布趋势明显;(2)能源利用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空间交互作用,直接效应系数为0。136、空间溢出效应系数为-0。203,表明能源利用对中心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有推动作用,但其显著抑制了周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3)政策供给强化了能源利用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同时弱化了能源利用空间溢出效应的负向作用。因此,要积极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以降低生产能耗,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区域能源利用转型,在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与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同步跃迁。

    土地利用能源利用绿色发展空间杜宾模型长江经济带

    多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对长三角地区水质的影响研究

    卢薪宇宋正姗李建
    537-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以及不同水情条件下,长三角地区水质空间格局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选取了 2021年316个测站的溶解氧浓度、pH值、总氮浓度、总磷浓度、高锰酸盐指数、水温、氨氮浓度、电导率和浊度等9个水质指标月平均数据,以测站为中心,划分500、2 000m缓冲区及子流域缓冲区,采用综合因子评价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整体水质较优,为Ⅱ级,主要污染物为氮磷和有机物,其中西南地区总磷浓度高,东北地区低;(2)同时,该区域水质枯水期和丰水期差异明显,表现为枯水期电导率、总氮和溶解氧均高于丰水期;(3)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影响明显,小尺度上,影响水质的主要土地类型为农业用地;此外,林地对水质影响在枯水期较丰水期强。在大尺度上,林地对区域水质影响较大。因此,小区域尺度上开展合理的农业措施管理和大区域尺度实施退耕还林还湖等措施对长三角地区水体生态治理具积极意义。

    长三角水质评价土地利用时空尺度

    贵州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孙定钊梁友嘉刘丽珺
    547-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省地处生态脆弱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域,分析多驱动因素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地区生态建设及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lobeLand30 土地利用/覆被、贵州省粮食产量和价格等数据,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利用程度、转移矩阵及空间自相关指数并修正得到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分析贵州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量化驱动因子的影响力及其交互作用。发现:(1)研究期间林地、草地分别减少1 148。79和1 600。36 km2,水体和人造地表分别增加496。54和2315。81 km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45。16%,人造地表动态度为32。75%;耕地、林草地和人造地表的空间置换过程显著,且人造地表与耕地存在权衡变化;(2)土地利用程度高值主要围绕贵阳、安顺和遵义城区分布,土地利用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且人造地表呈现出显著的高-高聚集(H-H)特征;(3)人口、路网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产生持续影响,同时降水对耕地和林地分布关联,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表现为协同增强作用;(4)近20年间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减后增,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80%以上,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是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贵州省有29个区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减损转为增益,在未来生态建设中应加强林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管护。

    土地利用/覆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驱动力贵州

    城市绿道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黄玉梅徐卫超曾倩张丹桔...
    561-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道,作为城市一种开放的绿色线性空间,不仅具有景观、游憩等社会功能,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分析等手段,对不同城市绿道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生境类型、廊道宽度、植物配置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动物多样性保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滨水绿道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密度、类群数、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道路绿道生境(P<0。05);滨水绿道生境大型土壤动物指示种为喜湿的地蜈蚣属(Geophilus)和鼠妇虫属(Porcellio),而道路绿道生境指示种为喜热的短猛蚁属(Brachyponera);土壤温度(ST)、土壤容重(SBD)、土壤含水量(SWC)、铵态氮(AN)、速效钾(AK)、乔木层丰富度指数(TR)、落叶乔木占比(DTR)等环境因素,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有显著影响。未来可以通过增加生态廊道宽度、提高落叶乔木占比、增施有机肥、适当保留凋落物等途径,提高城市绿道系统土壤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研究结果为探索构建生态、高效城市绿道的近自然途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城市绿道生物多样性保育大型土壤动物生态廊道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张宁王昱倩
    572-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水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与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09~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水平指数保持平稳,新型城镇化与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发展趋势尚好,从空间演变来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格局,且区域间差异有所缓和,但整体增长速率较为缓慢。(2)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局部的空间自相关表现为聚集趋同特征,空间关联性较强。(3)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结构、人口聚集、技术创新、经济驱动和政府能力,且各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需充分发挥长江上中下游区域资源优势,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水环境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水环境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