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栗向阳王磊张宇欣
    909-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heil指数、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框架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测度并分析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13和2021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040和0。101;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特征且有明显的区域组团集聚分布态势;高值点主要为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低值点主要为广安、巴中、昭通、达州、遂宁等上游地区城市。(2)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域和上、中、下游地区均具有显著差异,且该差异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地区内部差异由强到弱依次为上游、下游和中游,对全域发展差异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3)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域空间自相关(正向)特征明显,关联程度呈先减弱后增强再减弱的演变趋势;整体和局域空间结构均较为稳定,在演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呈现以高协同升高为主的空间整合动态性特征。(4)直接影响效应方面,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对城市自身新质生产力发展呈负向作用,其他因素呈正向作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他要素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5)因此在城市建设中,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二要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财政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制度设计完善、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是要积极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协同机制,增强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跨域合作和协同参与。

    新质生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时空演化格局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格局及驱动机制

    陈佳琦姜海宁金星星
    924-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绿色发展引领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厘清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实现区域创新与绿色发展一体化。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定量测算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发展指数,并对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整体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呈现缓慢递增的趋势,绿色发展水平普遍领先于科技创新水平。(2)长三角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协调城市数量由2010年的14个增长至2020年的35个,其中上海、苏州已进入优质协调阶段;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特征,高值区集聚于"Z字型"轴线之上,低值区自东向西呈阶梯状递减。(3)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大小,主要驱动力包括经济驱动力、社会促进力、市场推动力、外部竞争力和政府调控力。基于此,长三角地区应借力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因地制宜的创新驱动发展举措,全面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长三角地区

    县域土地城镇化与碳排放的互动演化及驱动机理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牛曙晨罗翔秦井井程超...
    937-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探究县域土地城镇化与碳排放的互动演化机理,对于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栅格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 2011~2020年江西省县域土地城镇化与碳排放的互动演化特征,并借助空间面板Tobit模型分析其驱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20年江西省土地城镇化率、碳排放量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呈持续上升态势,但仍以低耦合协调类型为主。(2)江西省县域土地城镇化和碳排放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以H-H和L-L类型为主,且时空格局较为稳定,其中H-H类型集中分布在南昌市、九江市和景德镇市下辖区县,而L-L类型主要集中于南部山地丘陵区县。(3)两者互动演化的驱动因素中,人口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治理能力和工业发展水平对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生态绿化水平则存在抑制作用。

    土地城镇化碳排放灯光数据反演空间面板Tobit模型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非协调性耦合时空格局

    熊建新王鑫滨王静刘玫君...
    949-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生态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非协调性耦合关系对促进生态安全和人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非协调性耦合作用机理,从生态弹性、资源承载和环境承载3个维度,创新驱动、协调能力、绿色转型、开放水平和共享发展5个维度构建生态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协调性耦合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标准差椭圆和GM(1,1)模型,分析2004~2022年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非协调性耦合时空格局特征,预测2023~2028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4~2022年非协调性耦合度由0。532 3下降至0。363 1,预测2028年为0。309 2,仍处于拮抗阶段,耦合性与协调性不同步;空间差异明显,基本形成中部地区>外围地区>边缘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2)非协调性耦合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预计2028年耦合协调类型仍以拮抗非协调耦合为主,非协调性耦合态势依然严峻,空间集聚类型将出现高—高、高—低和低—高3种。(3)非协调性耦合度空间分布的方向性以东西向为主导,且向洞庭湖西北方向缓慢移动,集聚性及重心位置基本稳定。(4)洞庭湖边缘地区应稳步降低自身非协调性耦合度的同时,发挥带动与辐射作用;中部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水土资源优势,推进生态农业;外围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生态承载力高质量发展非协调性耦合时空格局洞庭湖区

    三峡库区移民家庭支出型贫困特征及后扶路径优化研究

    黄琦彭智敏
    961-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已进入后扶新阶段,如何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基础上,实现移民与非移民无差别的"共同富"是一个极具考验的命题。收入与支出是任一家庭经济活动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其中支出水平及结构映射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尝试以支出型贫困视角,采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模型),以湖北库区秭归县、巴东县119户后靠安置农村移民家庭户为例,对当前库区农村移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特征进行系统量化分析。分析显示,当前移民家庭户生产生活态势持续向好,但移民消费支出仅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食品等基本需求对其他需求支出挤占较大,高阶需求支出严重不足,重大疾病等突发临时型支出极易导致长期的扶持努力功亏一篑。针对上述问题,探索从强化临时救助,"精准滴灌"式帮扶,以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为主,增收和消费"双轮驱动",移民"去标签"等方面提出后扶路径优化建议,以期为新阶段国家完善移民后扶政策,优化三峡库区移民后扶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支出型贫困ELES模型农村移民家庭路径优化三峡库区后期扶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灰水足迹荷载系数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吴梦
    971-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控制水污染程度、提高水环境质量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质量发展。在核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个受水城市灰水足迹的基础上,计算各受水城市灰水足迹荷载系数,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2009~202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灰水足迹降幅达到24。54%,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从灰水足迹的构成来看,农业占比最高,其次是生活,工业占比最低,且农业源、工业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是受水区灰水足迹总量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2)在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灰水足迹荷载系数有所降低,但是水资源总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水污染物的稀释需求,水环境压力巨大;各受水城市灰水足迹荷载系数存在显著不同,地区内部尤其是河南省内部的差异是受水区灰水足迹荷载系数不平衡的主要来源。(3)资本深化效应、资源禀赋效应及经济活度效应对灰水足迹荷载系数主要表现为正向驱动效应,而资本产出效应、经济环境效应则表现为负向驱动效应。各受水城市要继续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灰水足迹荷载系数LMDI模型驱动因素

    新农村建设中高速城镇化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联效应

    夏敏季晓垭邹伟王林艳...
    982-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地区景观格局不断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南京市溧水区为研究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分析2000、2010和2018年其土地利用中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甄别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结论如下:(1)18年间溧水区各地类的聚集度均较高,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变化较大,其他地类破碎化程度变化较小;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且变化不大,不同土地类型之间斑块离散程度和景观空间连接程度呈反向变化。(2)18年间溧水区水土保持情况较好,但碳固存、产水量和生境质量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其高值区减少,低值区增加。(3)影响溧水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景观格局因子为平均分维数和聚集度指数,4个景观格局指数中任意两个指数的交互作用与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性均高于单指数作用的相关性,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是景观格局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关联效应

    亚热带同质园不同树种枝、叶氮磷含量及其重吸收特征

    赖明玥何樟儒朱鹏杨玉莲...
    993-1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氮磷含量及其重吸收特征是揭示林木养分利用策略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关于不同树种枝、叶氮磷含量及其重吸收特征的研究结果尚不明确。为探究不同树种枝、叶氮磷化学计量及其重吸收效率的变化规律,以亚热带同质园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油樟(C longepaniculatum)、香樟(C。camphora)、香椿(Toona sinensis)、红椿(T。ciliate)、天竺桂(C。japonicum)和桤木(Alnus cremastogyne)7 种阔叶树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枝、叶(成熟、凋落)样品,测定氮、磷含量,计算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1)桤木成熟(6。35g/kg)和凋落枝(5。38 g/kg)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但其磷含量则相反,而红椿、香椿、桤木成熟(20。02~23。21 g/kg;1。59~2。75 g/kg)和凋落叶(17。69~21。43 g/kg;1。12~1。95 g/kg)氮、磷含量整体高于其他树种。香樟、油樟成熟叶以及桤木凋落枝、叶氮磷比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且树种枝叶氮磷比均<14,表明该区物种主要受到氮限制。(2)成熟叶氮磷元素的异速指数为0。744,符合氮磷计量关系的2/3法则,但成熟枝和凋落枝、叶则不符合。相较于成熟枝、叶,凋落枝、叶的氮元素变异性更大,但其磷元素则相反。(3)落叶树种桤木、红椿和香椿枝、叶氮重吸收效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树种(香椿枝除外),但其枝、叶磷重吸收效率整体高于其他树种(桤木枝除外)。(4)叶片氮磷化学计量主要受林分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共同影响,而枝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乡土树种,选择桤木和红椿等落叶树种作为人工混交林的改造树种,可能更有利于提升亚热带人工林的质量。

    同质园人工林乡土树种氮磷化学计量养分重吸收效率

    基于CMIP6的嘉陵江流域径流及水文干旱预估

    吴明炎倪福全邓玉岳紫莹...
    1004-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嘉陵江在未来气候下径流及水文干旱变化,可为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旱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嘉陵江流域1980~2020年水文气象数据构建土水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模型,使用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5个气候模式中的4个情景数据驱动SWAT模型,分析未来(2021~2100)气候变化下嘉陵江流域径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控制站北碚水文站月径流率定期和验证期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和纳什系数(Nash-Sutcliffe,NES)均大于0。8,偏差百分比(Percent Bias,PBIAS)小于±10,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适用于目标流域;(2)基于历史时期统计降尺度后的CMIP6数据能够提供可靠的径流及干旱预估;(3)加权多模式集合形式能较好地提高模拟精度,降低单个CMIP6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4)与历史时期(1980~2014)相比,未来嘉陵江流域最高、低气温、降水量、蒸散发均呈现增加趋势。(5)SSP1-2。6情景嘉陵江未来径流显著增长,SSP2-4。5和SSP5-8。5径流非显著增加,SSP3-7。0径流非显著减少;夏季径流减少幅度最大。(6)未来流域标准径流指数(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SRI)呈增长趋势,流域表现出湿润化,干旱事件集中发生于秋、冬两季;由近期至远期,SSP1-2。6、SSP2-4。5和SSP3-7。0情景干旱发生在秋季频率减少,而冬季频率增加。

    嘉陵江流域CMIP6数据水文干旱径流

    南充市城市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分布特征

    王建刘金胜傅裕杜子银...
    1018-1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可溶性碳、氮在城市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解城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以南充市城市土壤为研究对象,多视角分析了城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充市表层城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99。84~188。13 mg·kg-1之间,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在7。57~75。09 mg。kg-1之间,二者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差异均显著,前者表现为:常绿林>草本>落叶林>灌木,后者从大到小依次为常绿林、落叶林、灌木、草本;防护绿地、附属绿地、道路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绿地五种绿地类型城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差异显著,其均值依次增大,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在不同绿地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城市功能区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前者从大到小依次为文教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后者表现为:文教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城市土壤利用年限越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越高,但这种差异在不同利用年限间均不显著。城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在不同植被类型、绿地类型、功能区和利用年限下的差异是自然与人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城市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