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IPSO-EGA-LSTM模型的洞庭湖水位预测方案研究

    隆院男潘鹤鸣盛东黄春福...
    1262-1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的水位预测能够为湖区防洪减灾及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引入IPSO改进粒子群算法及EGA精英遗传算法,优化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结构,应用改进的IPSO-EGA-LSTM模型开展洞庭湖区各水位站1d预见期下的水位预测,与LSTM、GRU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精度对比,并评估该模型在更长预见期下(3d、5d、7d)的预测精度;进一步设置3种模型输入条件,提出相应水位预测方案(直接预测、同步预测、滚动预测),探究各预报方案在不同预见期下的水位预测精度。结果表明,IPSO-EGA-LSTM模型对洞庭湖水位的预测效果优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捕捉到不同预见期下洞庭湖水位变化趋势,1d预见期纳什效率系数(NSE)大于0。998,长预见期下NSE大于0。9;不同输入条件下的3种预报方案对洞庭湖水位均有较好预测效果,其中,同步预测方案在长预见期条件下比直接预测和滚动预测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深度学习LSTM优化算法洞庭湖水位预测预见期

    鄂西南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红英孟滢吴巍左艳琳...
    1273-1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民族地区资源保护与开发,有利于推动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选取鄂西南地区65个民族村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研究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索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鄂西南地区民族村寨空间分异性显著,总体呈现出"三片区—多散点"的核密度分布态势,形成了由恩施市—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所构成的的"V型"高密度分布带。区域内村寨数量西部和东部两极分化明显,呈现出"西热东冷、西北高热、东北高冷"的冷热点空间分布态势;(2)受自然因素主导作用下,鄂西南地区民族村寨多呈带状分布在距离河流2 km内、地势起伏度较小、海拔600~900 m的山体阳坡面;(3)受社会经济要素制约,民族人口与民族村寨分布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距中心城镇距离、经济发展水平与民族村寨分布数量呈负相关关系。

    民族村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乡村振兴鄂西南

    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模拟及驱动因素分析

    石建丽仲俊涛马勇洁米文宝...
    1286-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探讨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异质性归因,为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基于1985~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地形、土壤和气象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方法,模拟土壤保持服务、评估土壤保持量及其价值、对其空间异质性归因。结果显示:(1)青海湖流域1985~2020年土壤保持量变化区间为3。36×108t~11。73×108t,变化明显,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壤保持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土壤保持强度和土壤保持总量最大;土壤保持强度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3)流域年均土壤保持服务价值为6。12×1010元,以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E1为主。(4)地理探测单因子结果显示土壤类型和高程解释力最为显著;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由多因子共同决定,整体上以植被覆盖度与土壤类型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高,而高程和土壤类型共同作用于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为影响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植被覆盖度因子在研究区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分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价值增益显著。

    InVEST模型地理探测器土壤保持服务青海湖流域

    长江经济带雾霾治理、绿色技术创新与低碳高质量发展协调性研究

    朱超平苏艺璇范如国
    1298-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生态、创新和经济等领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问题,深入探究三者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熵权-线性加权法和熵权-TOPSIS等方法,分别测算了2009~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雾霾治理效率、绿色技术创新指数和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这三者作为一个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在省域和区域层面,雾霾治理效率与绿色技术创新指数、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2)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和"东高中低"的空间分异特征;(3)不同省市之间的协调水平差距具有异质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据此,提出了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制定差异化精准提升策略以及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等政策建议,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耦合协调度绿色技术创新雾霾治理效率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

    空间视角下绿色金融对CO2排放的溢出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徐胜刘同泽刘宇昊
    1313-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是必经之路,探究绿色金融的降碳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种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2013~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及直辖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从空间视角探究绿色金融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及其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具有显著空间聚集特征,绿色金融、环境投资、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2)绿色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之间表现出显著倒"U"形曲线关系,环境投资和经济发展水平会负向调节绿色金融的作用效果,同时,利用动态SDM模型验证了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时间维度的正反馈效应。(3)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绿色金融在长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区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倒"U"形曲线的影响关系在长三角以外的其他地区更为明显。

    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溢出效应空间计量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娜孙芳城胡钰苓
    1325-1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低碳转型,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碳排放效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碳排放效率,利用ArcGIS10。7的自然分断法和泰尔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然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探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碳排放效率呈波动趋势,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整体不足,效率水平受技术和规模的影响大。(2)Malmquist指数显示,各区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差距较大的关键原因在于各项效率指数相辅相成、相互推动以及减排技术发展的不平衡。(3)高碳排放效率区和较高碳排放效率区的城市数量增加,长江经济带集聚状态逐渐明显。(4)除经济发展水平外,其他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效率都有显著正向或负向直接效应,并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绿色技术创新以及政府干预对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变区域差异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赣抚平原灌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评价

    李琴詹聪张金生邓海龙...
    1340-1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抚平原灌区是江南最大的引水灌区,也是江西省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被视为典型的"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探究赣抚平原灌区近2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基于2002、2008、2015、2021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4个指标集成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灌区2002~2021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2~2021年间赣抚平原灌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RSEI均值由0。477增至0。552,增幅达15。71%,其中绿度和热度对生态质量影响最大;灌区的RSEI等级以中等等级为主,近20年来优、良好等级面积持续增加,48。37%的区域生态质量在变好,其中抚河东岸、进贤县境内的改善情况最为突出;受城市扩张以及干旱化水文气象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差区域多分布于主城区、农灌区、河湖沿岸地带,因此能否在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统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灌区永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表征赣抚平原灌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变化,可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赣抚平原灌区遥感生态指数生态环境质量主成分分析气候变化

    鄂北低丘岗地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研究——以湖北省广水市长岭镇为例

    杨政琨张雪松雷自耕彭宏杰...
    1354-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村域尺度下三生空间布局,揭示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于村域尺度以地处鄂北低丘岗地的广水市长岭镇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测算了2000~2020年三生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三生空间功能,并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其主要驱动因素,对鄂北低丘岗地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进行研究,能为后续村域尺度下乡村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广水市长岭镇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呈现由西向北扩张的趋势;(2)2000~2020年广水市长岭镇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趋势,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3)从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来看,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耕地面积占比以及人口密度等次要驱动因素。总体而言,湖北省广水市长岭镇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总体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地理探测器长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