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文佳杨柏寒
    1969-1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地方环境协同治理的产权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能促进生态系统服务进而提升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前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在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影响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采用2007~2020年皖浙两省2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与双重差分法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影响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地区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试点政策对上下游地区影响效果不同,对上游地区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影响,对下游地区有显著影响,且随时间发展正向效应越来越大。(3)从影响机制来看,试点政策会通过科学技术创新这一途径促进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据此,未来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政策的深入推广、创新上下游地区动态合作机制、加大科学技术创新研发及与其他配套政策互动等方面,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新安江流域流域生态补偿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超效率SBM模型双重差分法

    顾及气候相似和空间相关的入侵物种虚拟负样本生成方法

    肖巍峰邓新平李同生任伯帜...
    1982-1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侵物种空间分布建模是深化对生物入侵理解、预测和管理的关键,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提供科学基础。在此过程中,提供可靠的虚拟负样本成为入侵物种空间分布建模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4个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入侵样本和11个气候变量数据集,采用余弦相似度计算候选负样本与入侵物种的关联,结合Getis-Ord Gi*统计方法生成z-得分变量衡量空间相关性。构建了顾及气候相似性和空间相关性的入侵物种虚拟负样本识别框架,揭示了入侵物种的潜在适生区。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于先前研究,该研究的虚拟负样本生成方法在模型预测上表现更卓越,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2)考虑气候和空间的虚拟负样本抽样策略有助于解决随机采样导致的潜在入侵点被误采样的难题,并能识别不同等级的入侵物种适生区。(3)除了四川省西北部,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地区都适合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尤其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因此需要重点关注,采取联防联控措施,并积极分享防治经验。

    入侵物种气候条件余弦相似度加拿大一枝黄花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关联特征分析

    李久林雷秋慧胡大卫李瑶...
    1992-2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是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划定生态分区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以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构建综合指标体系量化人类活动强度(Human Activity Intensity,HAI)、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于二者关系运用四象限模型划分生态质量分区。结果表明:(1)HAI以低强度和较低强度为主,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强度区域成片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各省的省会城市,其范围逐年扩张。低强度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东南以及西北区域,面积不断扩大。(2)20 a间长江经济带ESV整体呈下降趋势,共减少409。75亿元;空间上,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较低值区分布最为广泛,其次是中值和较高值区;中游地区以较高值区为主,ESV大致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下游地区ESV空间分布呈现"北低南高"的格局。(3)研究区生态质量整体较好,95%的县域分布在生态质量为优秀、一般和良好的区域,2000~2020年生态质量有所下降。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人类活动强度四象限模型长江经济带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流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异质性研究

    姜渭宗徐建辉赵田
    2004-2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流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和示范区,科学监测和分析长江流域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对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长时间序列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集,估算长江流域碳排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TWR模型探究长江流域碳强度的时空格局和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两种夜光数据融合模型在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拟合优度为0。93满足精度要求;分省构建的碳排放估算模型,在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拟合精度均大于0。85,平均相对误差为14。54%,满足估算精度要求。(2)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2000~2021年长江流域市级尺度碳强度的全局Moran's I均大于0,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长江流域市级尺度碳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3)局部自相关分析中发现市级尺度显著性聚集从2000年的51。82%下降到2021年的43。52%,碳强度在空间上存在一定聚集性。(4)GTWR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对碳强度的影响最大,且主要表现为正向,产业结构的影响次之,人口密度存在双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小且以负向影响为主。研究结果表明,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促进产业的低碳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领域出发,充分发挥长江流域的人口和经济优势,对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碳排放夜间灯光长江流域时空格局GTWR

    长江口入海总氮通量变化及区域来源特征

    苏海娄保锋邓世江黄波...
    2018-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口入海总氮通量对近海水域水环境、水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在优选断面基础上研究了 2005~2022年长江口水域总氮浓度和入海通量。结果表明:(1)2005~2022年,入海总氮通量年际间波动较大,最大年通量(263万t/a)是最小年通量(116万t/a)的2。27倍;长江口水域总氮浓度和入海通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2008~2019时期入海总氮通量相对较高,大部分年份入海通量接近或超过200万t/a。2016年以来,长江入海总氮通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长江入海总氮年通量与年径流量的波动节律具有类似性,丰水年入海总氮通量偏高。相近年径流量情况下入海总氮通量对比表明,长江流域总氮污染控制成效明显。(3)2016~2022年,长江口水域总氮浓度特征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平均高24%;入海总氮通量年内分布特征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大约是枯水期的1。93倍。(4)2016~2022年,长江入海总氮年通量(平均为185万t/a)中,来自长江上游、洞庭湖、汉江和鄱阳湖的氮源分别占43。8%、24。4%、4。9%和10。8%。长江中下游干流区间净增的氮源(该区间内除上游、洞庭湖、汉江和鄱阳湖汇入的氮源外,通过其他支流汇入和直接进入该区间的氮源再扣除区间消耗后的部分后)占16。2%。

    长江口总氮通量来源

    崇明东滩潮沟系统水体溶解有机物光化学特性及来源解析

    原一荃薛力铭李秀珍
    2028-2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7月大潮期间于崇明东滩典型潮沟采集表层水体测定溶解有机碳(DOC)浓度、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和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结合平行因子分析与统计分析,探讨涨落潮期间盐沼湿地水体溶解有机质来源、组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潮汐过程中355 nm处的紫外吸收系数a(355)与DOC浓度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表征DOC浓度与行为;表征芳香性的光谱斜率Sg及比紫外吸光度SUVA254均表明盐沼水体芳香性强于河口水体,暗示了陆源输入的重要作用。CDOM的三维荧光光谱揭示了其中含有陆源类腐殖质、类蛋白及海源类腐殖质,且均与潮汐变化显著相关,其中来源于陆地高等植被的C2成分与潮汐高度变化一致。受河口水域潮汐作用影响,采样水体荧光指数(FI)1。19~1。40,腐殖化指数(HIX)1。71~2。75,生物源指数(BIX)<1,水体中溶解有机质多为陆源输入,但腐殖化程度相对较低。综合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荧光特征分析可知,来自高等植物或土壤有机物的陆源有机质在CDOM来源上占主导地位。盐沼溶解有机质受局地再悬浮、孔隙水释放及潮汐横向输运的共同作用,成分复杂多变,后续需拓展时间与空间对比,以探明CDOM的产生、消亡与运动轨迹。

    崇明东滩潮汐盐沼蓝碳有色溶解有机物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关联性——以杭嘉湖平原为例

    王丽娜杨国福李嘉欣张梦娴...
    2043-2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相互关系,是制定针对性生态系统管理策略以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为人类提供了多类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其生态敏感度较高,容易受到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以杭嘉湖平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学统计数据,采用InVEST生态系统服务模型、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评估并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趋势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从2000~2020年,杭嘉湖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以东南部的高值区为核心向外依次扩散,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聚集性向分散性转变。(2)2000、2010和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028 6、0。027 7和0。026 6,研究区整体从中等风险等级转入较低风险等级,研究区生态风险状况有所改善,高和较高风险区主要呈片状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及北部。(3)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景观生态风险与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显著负向相关,即景观生态风险与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存在互馈效应,负向影响与关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研究结果能为制定降低区域生态风险、增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维持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健康稳定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风险时空关联性空间回归模型杭嘉湖平原

    城市扩张情景下苏南水网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苏州白蚬湖片区为例

    丁金华汪大庆钱晶
    2059-2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快速城镇化发展,人工建设活动频繁,苏南水网地区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风险日益突出,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有力途径。研究以苏州市白蚬湖片区为例,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剖析研究区201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扩张情景下土地利用格局并预测其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探讨时空动态演变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面积上升了 59。32 km2;耕地、水域面积分别下降17。98、53。61 km2;林草地面积小幅上升,共计增加12。27 km2。2030年城市扩张情景模拟下建设用地增幅最大,面积增加134。14 km2;耕地与水域面积分别缩减174。06、6。76km2;林地、草地面积共上升46。68 km2。(2)201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中高风险面积占比共增加6。55%,低、较低风险面积有所下降,占比分别减少4。62%、1。92%。2030年城市扩张情景模拟下景观生态风险中等级以上区域逐步扩张,其中较高风险面积增加最多,占比上升10。12%,较低与低风险面积占比缩减19。14%。(3)基于2020年现状与2030年城市扩张情景模拟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共识别研究区生态源地23个,生态廊道50条,生态节点21个,最终综合构建时空动态变化下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水网地区生态环境、抵御外界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情景模拟景观生态风险生态安全格局水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