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刘宝珺

双月刊

1000-0550

cjxb@nlzb.ac.cn

0931-4960916,496091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沉积学报/Journal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沉积矿物学、沉积岩学、现代沉积、沉积相、古地理、各种沉积矿产、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混合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泉泉鲍志东肖毓祥陈建阳...
    15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合沉积从一种"小众"的沉积类型,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人们的视线,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海相、陆相以及过渡相等各类环境中均有一定分布,认为混合沉积物与硅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属于同一个连续统一体,混合沉积是一种广泛的沉积类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混合沉积相关概念,区分了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形成过程主要包括高强度事件引发的间断混合沉积、相边界渐变接触形成的相混合沉积、原地死亡的钙质生物组合形成的原地混合沉积、构造边界遭受剥蚀形成的母源混合沉积等四种类型.混合沉积的形成受气候、构造、海(湖)平面相对变化、水动力、风场等多个因素的控制,且不同环境下主控因素不同.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如各组分在混合沉积物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多组分型混合沉积物与硅质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物间的差异,混合沉积物复杂岩性测井识别,深水混积细粒层序划分,不同沉积环境混合沉积模式的适用性,混合沉积成岩演化序列的恢复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对沉积动力学分析、完善深水混积细粒层序理论,恢复古环境、复建沉积过程,明确沉积体系展布,预测优质储层分布,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有着重要意义.

    混合沉积混积层系混积岩非均质性沉积环境沉积模式主控因素非常规油气

    陆棚海泥岩的岩相特征及沉积过程——以晚白垩世北美西部内陆海道为例

    李志扬
    16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沉积模式认为大部分细粒沉积岩(泥岩或页岩)的沉积发生在相对深水、低能的环境中.作为地表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沉积岩类型,泥页岩包含了对重构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古气候的重要信息.泥页岩除了可以作为有效的烃源岩,勘探开发技术的进展更发掘出泥岩作为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巨大潜力.近十年来,国内外对细粒沉积物的水槽实验、泥岩沉积微相的精细分析、以及泥岩岩相组成特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研究对泥岩的沉积过程和沉积模式在不同角度上提供了新的认知.大部分泥岩(甚至包括众多有机质含量高的泥岩)都可能沉积在相对浅水以及水动力条件相对较高的环境中.不同的沉积过程(底部水流)形成不同的泥岩沉积微相,并对有机质在泥岩中的埋藏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晚白垩纪北美西部内陆海道为例,总结在陆棚浅海环境中(最大水深<200 m),位于从近岸到远岸(>500 km)不同沉积环境(包括前三角洲/下邻滨、内陆棚、中陆棚、和外陆棚环境)中的泥岩的主要沉积过程、沉积微相特征、以及富集有机质的潜力.由于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是决定泥岩成分、沉积相、和岩石物理特征非均质性的首要因素,不同浅海环境中的泥岩相特征和沉积模式可有助于利用泥岩地层进行古地理、古气候的重构,并能够对预测不同陆棚浅海环境中沉积的泥岩作为有效烃源岩或有效储层的潜力提供指导.

    陆棚海晚白垩纪泥页岩沉积过程沉积相有机质

    海相细粒沉积层理类型及其油气勘探开发意义

    施振生邱振
    18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相细粒沉积层理是恢复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更是影响着细粒沉积岩的储层品质及可压裂性.细粒物质通过生物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和机械分化作用形成之后,以单颗粒、絮凝颗粒、泥岩内碎屑、岩屑、有机—矿物集合体("海洋雪")及浮游动物粪球粒等形式,通过风力、低密度流、重力及底流等搬运至海洋,最终以垂直沉降和/或侧向加积的方式沉降下来.细粒物质可形成2种纹层(泥纹层和粉砂纹层)、2种纹层组(泥纹层组和粉砂纹层组)和2种层(递变层和均质层),并构成5大类层理(块状层理、递变层理、韵律层理和年纹层、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黑色海相细粒岩泥纹层和粉砂纹层由于物质组成、孔隙类型及结构、面孔率、孔径分布、微裂缝类型及密度等差异,从而造成不同层理类型细粒岩储层品质差异.同时,不同层理细粒岩由于纹层发育程度、单纹层厚度、泥纹层和粉砂纹层比例、连续性、形态和几何关系等差异,从而造成其岩石力学性质及裂缝扩展规律差异.

    海相页岩层理类型细粒沉积成因机制页岩气意义

    深层、超深层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固态沥青测井评价——以川中地区上震旦统灯四段为例

    宋泽章柳广弟罗冰曾庆才...
    197-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深、超老地层中的非常规油气成藏及演化、甜点区刻画、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一大难点,相关定量评价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对推进我国"两深一非"油气勘探具有现实意义.沥青是古油藏存在的直接证据,对探索古油藏分布、规模、成藏机制及论证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川中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灯四段为研究对象,先综合岩芯观察、铸体薄片镜下观察、图像法定量计算,对固态沥青进行了表征;而后建立了多矿物体积模型,借助常规测井曲线组合(DEN-RT-RXO-CNL-AC),对储层固态沥青进行反演,克服了储层固态沥青分布的强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了灯四段固态沥青的含量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灯四段沥青多以半充填状态存在于孔隙中,储层固态沥青含量可达4.62%,平均为2.20%;纵向上,灯四上亚段固态沥青含量普遍高于灯四下亚段;2)高石梯—磨溪地区与德阳—安岳裂陷槽紧邻的台缘礁滩体是古油藏聚集的有利区域,储层固态沥青含量普遍高于东侧的含气区;3)受自西向东油气充注控制,高石梯—磨溪地区南北向固态沥青含量无明显差异.古隆起北斜坡灯四段固态沥青的存在证实了北斜坡古油藏的存在,从侧面印证了北斜坡的油气成藏潜力.从固态沥青的角度,坚定了继续深化川中古隆起北斜坡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必要性.

    固态沥青灯影组超深层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四川盆地

    煤层孔隙与裂隙特征研究进展

    刘世奇王鹤王冉高德燚...
    21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层孔隙与裂隙发育特征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对深入认识煤层流体赋存与传质过程微观机理、优化地质适配性开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煤层孔隙、裂隙成因类型复杂、尺度分布范围广、非均质性强,其发育特征是煤化作用、变质作用类型、构造演化作用、煤岩物质组成、地下流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煤化作用是其内因,构造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外因,内外因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煤阶、不同含煤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煤层孔隙、裂隙发育的现今特征,而成煤物质、沉积环境、盆地埋藏史、热史等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煤层孔隙、裂隙的研究与煤层气高效开发紧密关联,未来研究中将煤层孔隙—裂隙作为具有整体性的解吸—扩散—渗流网络加以认识更具意义,而煤层孔隙—裂隙连通网络控制的渗透率来源和有效性、纳米尺度孔隙—裂隙发育特征与结构关系、孔隙—裂隙与煤层流体之间的界面性质、多尺度孔隙—裂隙结构表征等需要进一步探讨.数字岩石物理表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煤化作用构造演化变质作用岩石物理表征渗透率

    深水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

    龚承林齐昆徐杰刘喜停...
    23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新动向.通过梳理外陆架—深水盆地沉积物搬运分散系统(深水源—汇系统)对从构造尺度到人类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揭示了两种(迟滞和瞬态)深水源—汇系统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的过渡区较宽、响应尺度较大(Teq≥104年),有利形成条件为:宽陆架且无峡谷延伸到内陆架以及冰室气候;其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主要受到可容空间的驱动(吻合经典的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中,构造—轨道尺度的冰室气候期浊流活动较强、形成的沉积体相对富砂,温室气候期浊流活动较弱、形成的沉积响应相对富泥;而亚轨道—人类尺度的气候波动常被快速海平面上升所"淹没"、不能调控深水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瞬态响应源—汇系统过渡区较局限、响应尺度较小(Teq≤104年),有利形成条件有:窄陆架、温室气候、峡谷头部和河口相接或相邻、断陷湖盆以及三角洲越过陆架坡折,其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对物源供给更为敏感,主要受物源供给驱动(偏离经典的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瞬态响应深水源—汇系统中,不论是构造—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还是亚轨道—人类尺度的气候波动,只要其能够诱发物源供给的变化(而不论可容空间是上升还是下降),都能够对深水源—汇过程响应进行调控.

    深水沉积气候变化层序地层学迟滞响应源—汇系统瞬态响应源—汇系统

    细粒沉积物理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周川闽张志杰邱振成大伟...
    253-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积物理模拟是指在限定条件下对不同沉积环境中的沉积过程进行模拟的实验,其对研究水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海洋学、沉积学及油气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展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需求.前人基于无黏性均匀沙的研究,已经建立一系列的泥沙运动理论及方程,在泥沙特性、沉积底形、地貌景观、重力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黏性泥沙(细粒沉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有限.从颗粒特性、侵蚀和沉积作用机制及底形特征、输运机制与沉积模式,以及有机质富集和保存机制等四个方面对细粒沉积物理模拟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青海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富有机质细粒沉积富集假说,进一步丰富了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含义.细粒沉积物理模拟是泥页岩沉积古环境恢复和岩相分布预测的有效手段,对于非常规油气"甜点"的成因分析和优选有重要意义,多学科交叉和定量化分析是其发展趋势,多类型与多尺度实验是传统模拟实验的必要补充.

    细粒沉积物物理模拟絮凝异重流非常规油气沉积学

    《沉积学报》征稿简则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