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刘宝珺

双月刊

1000-0550

cjxb@nlzb.ac.cn

0931-4960916,496091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沉积学报/Journal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沉积矿物学、沉积岩学、现代沉积、沉积相、古地理、各种沉积矿产、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宁秀水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以LFD1井为例

    胡祖宏胡建芳席党鹏孙守亮...
    282-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辽宁北部秀水盆地为中生代小型断陷盆地,发育沉积厚度巨大的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需要明确其有机质富集方式.[方法]通过对秀水盆地LFD1井义县组二段和三段沉积岩开展了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正构烷烃、甾烷和藿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与结论]秀水盆地LFD1井义县组二段和三段沉积岩有机质含量高,变化范围为0.01%~4.78%,且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有机质沉积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Ⅰ,火山活动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弱还原—弱氧化的条件下形成了δ13Corg偏轻、有机质含量高的沉积记录;阶段Ⅱ1,δ13Corg偏重的陆生植物碎屑大量进入湖泊中,沉积环境处于强还原状态;阶段Ⅱ2,沉积环境在还原—弱氧化状态下变化,湖泊水体中藻类和水生植物繁盛,提供大量有机质促使形成了高TOC的沉积建造;阶段Ⅲ,沉积速率加快,对有机质富集起到了一定稀释作用,但该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出现了短暂的强还原沉积环境和水体分层,并在对应层位形成了有机质相对较高的沉积记录.

    义县组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与分级评价——以莺歌海盆地乐东区黄流组为例

    赵静黄志龙张景缘邓广君...
    295-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微观形态,划分储层孔隙结构级次,多角度半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特征和渗流能力,有助于明确具有高效产能潜力的储层类型.[方法]以莺歌海盆乐东区黄流组致密砂岩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开展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计算与分级评价的研究.[结果]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大孔喉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越接近3,孔隙结构越复杂,连通的大孔喉越少.依据孔喉分级特征、成岩相、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建立了孔隙结构分级评价的四类模型:类型Ⅰ为小孔喉优势型储层,强胶结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小于45%,Dmax值为2.75~2.90,致密储层;类型Ⅱ为大—小孔喉连续型储层,弱胶结—弱溶蚀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45%~70%,Dmax值为2.70~2.85,低渗储层;类型Ⅲ为大孔喉优势型储层,强溶蚀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大于70%,Dmax值为2.55~2.65,优质储层;类型Ⅳ为大孔喉单峰型储层,强压实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50%~60%,Dmax值为2.65~2.75,低渗储层.通过Fisher判别方法,建立储层类型测井预测模型,对比储层类型与气测响应和储层含气饱和度,发现Ⅲ类储层的产气效能高,具有勘探价值.[结论]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储层评价与分类提供了新思路,明确了储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存在控制作用.

    莺歌海盆地致密砂岩储层高压压汞孔隙结构分形

    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主控因素分析——以接龙剖面为例

    王兴田景春林小兵陈威振...
    309-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主控因素.[方法]选取重庆市武隆区接龙剖面开展系统研究,通过实测观察、连续采样及相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了剖面总有机碳(TOC)、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垂向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横向对比QQ1井,探讨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环境演化并进行TOC富集因素分析.[结果]Al、Zr、Ti陆源输入指标在五峰组沉积时期供给变化比较大,进入观音桥组沉积时期有所下降,在龙马溪组底部快速提升.V/Cr、V/(V+Ni)氧化还原指标显示,五峰组为缺氧环境、观音桥组为弱氧环境、龙马溪组为还原环境.页岩古生产力指标P/Al值和Ba(xs)含量指示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均具有相对高的生产力.其中,龙马溪组最高,五峰组次之.根据TOC与陆源输入指标Al、Zr和古生产力指标P/Al、Ba(xs)及氧化还原指标V/Cr、V/(V+Ni)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比QQ1井,发现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TOC主控因素为水体的氧化还原性.并且这种氧化还原性受控于水体深度,具体表现为位于沉降中心深水陆棚区的接龙剖面还原性明显高于位于沉降周缘浅水陆棚区的QQ1井,导致接龙剖面TOC明显高于QQ1井.[结论]虽然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层段均形成于缺氧环境,但是两组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却不同.五峰组页岩沉积于流通性极差的强滞留水体环境,而龙马溪组则主要为静海相的缺氧环境.

    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地球化学

    康滇古陆东缘筇竹寺组沉积物源的风化特征——以云南省楚雄市武定县乌龙村剖面为例

    杨永祯郭岭方泽鑫徐凯...
    324-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扬子地区筇竹寺组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层位,为了揭示康滇古陆东缘筇竹寺组沉积岩的风化程度、古气候、构造背景以及物源等.[方法]选择位于康滇古陆东缘的武定县乌龙村剖面进行采样,并对样品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了康滇古陆东缘乌龙村剖面筇竹寺组沉积岩的风化程度、源区古气候、构造背景以及物源特征.[结果与结论](1)筇竹寺组沉积岩的母岩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物源区在该时期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2)筇竹寺组沉积岩主要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沉积岩源岩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3)筇竹寺组沉积岩主要来自康滇古陆元古界东川群、会理群和汤丹群的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板岩、花岗岩以及基性岩.

    康滇古陆筇竹寺组风化程度古气候物源特征构造背景

    《沉积学报》征稿简则(2019年7月修订)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