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刘宝珺

双月刊

1000-0550

cjxb@nlzb.ac.cn

0931-4960916,496091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沉积学报/Journal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沉积矿物学、沉积岩学、现代沉积、沉积相、古地理、各种沉积矿产、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扇三角洲流体类型转换及控制因素分析——以青海希里沟扇三角洲为例

    冯烁李顺利于兴河付超...
    643-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扇三角洲广泛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及内部,具有规模庞大、类型多样、生储盖配置良好等特点,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然而,其流体类型转换和控制因素、沉积过程与特征仍尚不清晰.[方法]以青海希里沟扇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露头和探槽剖面的精细刻画描述,综合利用14C测年、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希里沟扇三角洲不同时期沉积物粒度、结构、沉积构造等方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通过野外露头探槽剖面的精细刻画描述共划分出9类岩相及7种垂向组合序列,识别出碎屑流、片状洪流和牵引流共3种流体类型.根据AMS14C定年标定沉积界面、沉积物粒度、结构等方面特征,将希里沟湖三角洲划分为SⅠ、SⅡ和SⅢ共3个阶段,其中SⅠ期为碎屑流粗粒沉积期,SⅡ为片状洪流改造沉积期,SⅢ期为牵引流改造沉积期.通过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分析,在希里沟湖扇三角洲平面识别出3期朵叶.结合希里沟三角洲沉积地形坡度和青海湖15 ka以来孢粉浓度变化,证实了希里沟扇三角洲流体类型转换受控于沉积坡度与气候的变化,明确了扇三角洲上平原以碎屑流主导,发育碎屑流主水道、片状洪流沉积为主要的构型单元,扇三角洲下平原以片状洪流主导,发育以辫状水道、辫流坝以及洪漫沉积为主要的构型单元,扇三角洲前缘以牵引流主导,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席状砂为主要的构型单元.

    扇三角洲沉积过程流体类型气候变化控制因素

    缝合线中有机质来源、流体运移以及地质意义

    朱康乐高岗刘诗局王成云...
    66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缝合线作为碳酸盐岩的典型结构,其形成对于碳酸盐岩本身有机质的富集和流体运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缝合线中有机质的来源和流体运移的机理目前尚未深入研究.[方法]以四川盆地东部大池干构造带含缝合线的碳酸盐岩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岩心中缝合线和基质进行了有机碳、热解(Rock-Eval)、岩石薄片、荧光薄片、全岩X射线衍射、碳氧同位素以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结果与结论]缝合线中的有机质主要以可溶有机质、焦沥青和沥青的形式赋存,表明缝合线中的有机质主要为运移而来的次生有机质.且缝合线中的次生白云石和黄铁矿发育,且保留了矿物的晶间孔隙和裂缝,为油气的聚集和运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沿缝合线方向存在明显的油气分馏效应,且在缝合线较薄的区域分馏效应越明显.综合分析认为,缝合线与基质接触界面上的强烈胶结作用及其附近次生矿物的形成是造成烃类流体从基质向缝合线运移时分馏效应的原因.当缝合线发育时,缝合线中的有机质会在高演化阶段裂解形成天然气,与其他成因的天然气混合时会影响天然气来源判别;缝合线作为原油的运移通道时,对原油造成的分馏效应也会对原油来源的判别造成一定困扰,因此应该选择合适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参数来分析油源关系,同时原油性质的空间变化规律也应该被考虑.

    碳酸盐岩缝合线有机质沥青黄铁矿

    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带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陈清瑶王文强程顶胜肖洪...
    675-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非裂谷系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带原油的物性与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探讨其差异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并可为Bongor盆地及周边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中原油性质的预测提供部分思路与依据.[方法]利用原油族组分分离、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等方法,对北部斜坡带41件原油样品的物性及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与结论]不同级别的生物降解作用是导致Bongor盆地原油物性与地球化学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正构烷烃、无环类异戊二烯烃的相对丰度与分布特征及色谱基线特征,将原油划分为未降解原油、轻微降解原油与严重降解原油.埋深是影响原油降解强度的首要因素,当埋深小于800 m时,绝大部分原油遭受了严重的生物降解;当埋深大于1 300 m时,原油基本未遭受降解;当埋深介于800~1 300 m时,降解程度受距深大断裂的距离、上覆盖层的厚度与圈闭类型共同控制.

    Bongor盆地白垩系地球化学特征原油生物降解

    天文旋回约束下东营凹陷中始新统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成因分析

    栾旭伟孔祥鑫张金亮蒋龙...
    688-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发育的大套具有韵律特征的富含碳酸盐物质和有机质的湖相细粒沉积岩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探究其成因机制以及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特征.[方法]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依据沉积构造特征和矿物组分含量进行岩相划分.结合沉积环境和沉积速率的差异,将目标层段划分为四个单元,采取Multi-Taper Method(MTM)方法对樊页1井(FY1)沙四上(Esu4)到沙三下(Esl3)亚段的自然伽马(GR)测井曲线进行分段频谱分析.[结果]通过宏观和微观沉积观察,将东营凹陷地区发育的细粒岩划分为纹层状泥质灰岩、纹层状灰质泥岩、弱纹层状灰质泥岩、透镜状泥质灰岩和块状泥岩五种岩相.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单元均记录了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包括125 kyr、38.7 kyr和18.7 kyr的周期.基于火山灰测年数据,我们建立了精度为38.7 kyr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并确定东营凹陷沙四上到沙三下细粒岩沉积的总持续时间为5.3 Myr.进一步分析发现,18.7 kyr岁差旋回与碳酸盐岩含量变化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地球轨道参数对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的沉积作用具有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利用旋回地层学理论,从天文周期控制沉积作用的角度,揭示了湖泊沉积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地球轨道参数(特别是18.7 kyr岁差旋回和125 kyr偏心率旋回)共同驱动了气候的变化,进而控制了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的沉积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岁差极大值点或偏心率极小值处,日照量增多,湖盆水体温度升高,有利于方解石结晶和灰岩沉积;而在岁差极小值或偏心率极大值处,日照量减少,湖盆水体温度降低,细粒物质主要来自陆源输入,以泥岩沉积为主.这一研究成果对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指导意义.

    旋回地层学东营凹陷"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

    陆相断陷咸化湖盆细粒沉积地层有机质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为例

    于乐丹彭军许天宇韩浩东...
    70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湖相细粒沉积泥页岩储层"甜点段"的发育与有机质富集密切相关,但目前针对断陷咸化湖盆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的探究及富集模式的建立等相关研究较少.[方法]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Es4scs)时期发育典型的陆相断陷咸化湖盆,为深化对研究该区细粒沉积地层有机质富集规律的认识.从沉积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及分子地层学等方面入手,利用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孢粉鉴定、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分析等技术手段,运用各项指标详细探究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建立适用于研究区各环境演化阶段的有机质富集模式.[结果](1)有机质具有条带状、充填式、分散式等微观赋存状态,母质来源主要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在中上部地层出现少量的陆源高等植物来源;(2)沉积环境经历了较浅水半干旱弱氧环境—深水半湿润还原环境—次深水半干旱贫氧环境三个演化阶段;(3)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性、古生产力和沉积速率,而次要控制因素为古水深、陆源输入、火山作用和热液活动.[结论]本次探究了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建立了适用于陆相断陷咸化湖盆细粒沉积地层的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成果对我国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即高生产力、还原环境、适宜的盐度和沉积速率主导了高有机质富集,该环境的沉积产物是页岩油气勘探的有利层段.

    湖相泥页岩控制因素富集模式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东营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