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刘宝珺

双月刊

1000-0550

cjxb@nlzb.ac.cn

0931-4960916,496091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沉积学报/Journal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沉积矿物学、沉积岩学、现代沉积、沉积相、古地理、各种沉积矿产、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三叠系延长组碎屑岩沉积环境及物源示踪

    李俊赵红格汪建郭惠...
    1621-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环境和物源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和不足.[方法]通过地球化学方法对延长组不同层段的16件砂泥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微量以及稀土元素测试分析,探讨了延长组碎屑岩的沉积环境、物源区源岩类型和构造背景.[结果]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砂岩,源区经历了弱—中等的风化作用,样品受再旋回作用影响很小;源岩与上地壳物质相关;延长组整体处于氧化—弱还原的淡水沉积环境,古气候为干旱—半干旱,第三段部分处于弱氧化的微咸水环境和温湿古气候;源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延长组三段物源较复杂,有部分中性岩;延长组源区总体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第三段源区构造背景较复杂,与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均相关.[结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示踪的物源和沉积环境特征,与三叠系延长组湖盆演化和区域构造环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三叠系延长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物源特征鄂尔多斯盆地

    寒武系第二统浅水混合沉积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陕南朱家坝剖面仙女洞组为例

    李怡霖李飞李翔王夏...
    1639-1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混积岩同时具有指示水体化学条件和生物活动的碳酸盐组分以及指示物源区性质和风化过程的碎屑组分,因而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方法]寒武纪早期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汉南—米仓山古陆周缘混合沉积非常发育,以陕西南郑朱家坝剖面仙女洞组为例,对研究区混积岩特征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和沉积学研究.[结果与结论]混合沉积形成于海退背景下由中缓坡向内缓坡转变的过渡环境,且混积程度具有规律性,即在多个向上变浅序列的中部最为发育,在每个序列底部和顶部分别为碎屑组分主导和碳酸盐组分主导(或清水碳酸盐沉积).中缓坡环境下以碎屑组分沉积为主,碳酸盐组分除小型原地生物礁外,主要来自浅水环境搬运的细粒沉积物;内缓坡潮下带相对低能环境仍以碎屑组分沉积为主,但原地生物礁以及礁角砾和内碎屑搬运沉积常见;内缓坡潮下高能带以鲕粒滩和生物礁等原地碳酸盐沉积为主,混入的陆源组分主要为砂级石英和岩屑颗粒;潟湖环境以白云石化颗粒和陆源细粒物质的混合为特征.研究区寒武纪早期混积体系的发育与当时浅水环境较高的碳酸盐产率以及沿岸流、波浪、风暴等搬运作用有关.本实例可为了解深时混合沉积成因提供一个思路,也可为上扬子地区寒武系混积岩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混积岩仙女洞组生物礁岩相汉南—米仓山地区

    伊朗南部Lurestan-Khuzestan地区中新统沉积物源特征

    孙高远崔希超陈嘉诺蒋璟鑫...
    1653-1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阿拉伯和欧亚大陆碰撞导致了扎格罗斯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形成.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持续充填致使海水最终从这一地区退出,实现了由海到陆的转变过程,从而为探讨新特提斯洋的消亡提供约束.[方法]对伊朗扎格罗斯Lurestan地区和Khuzestan地区的中新统Agha Jari组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沉积学、砂岩岩石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以揭示碎屑物质充填和海退过程.[结果]Lurestan地区Agha Jari组由中到厚层砂—泥岩互层组成,沉积环境分析其形成于河流环境.碎屑组分显示大量变质岩岩屑,结合170 Ma锆石年龄峰,指示盆地北侧Sanandaj-Sirjan岩浆变质带为其可能物源;Khuzestan地区Agha Jari组主要为底部钙质砂岩,向上逐渐变为厚层砂岩、泥岩组合,沉积于三角洲环境.砂岩碎屑组分以沉积岩屑为主,中生代锆石年龄与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一致,表明碎屑物源主要为再旋回的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中的沉积岩.基于下伏Gachsaran-Mishan组浅海蒸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Agha Jari组记录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由海向陆的转变过程.生物地层学资料约束残留海消亡的时间为不早于中新世早期,并且存在从西北向东南海退的趋势.[结论]阿拉伯—欧亚大陆初始碰撞作用导致扎格罗斯山脉隆起,随着持续隆升的扎格罗斯山脉向前陆盆地提供碎屑物质是导致扎格罗斯残留海关闭的直接原因,并且扎格罗斯残留海从西北向东南退出的古地理格局至少在中新世已经形成.

    新特提斯洋扎格罗斯AghaJari组沉积环境海退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寒武统高台组沉积相及有利区预测

    王纪煊胡忠贵李世临胡九珍...
    1670-1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龙王庙组的突破,揭示了四川盆地深层油气资源的巨大勘探潜力.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高台组研究和勘探程度总体较低,开展高台组层序地层、沉积相特征及分布等基础地质研究可以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利用钻井、测井、露头剖面、岩心和地震等资料,对川东地区寒武系高台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开展综合研究.[结果]高台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3),6个四级层序(SSQ1~SSQ6),高台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沉积环境,自西向东依次发育混积潮坪、潮坪、潟湖、台内滩等四种沉积亚相;高台组发育粉晶白云岩储集层,厚度较薄,储集层的非均质性较强,总体上呈"中—低孔低渗"的特征.[结论]受后期构造活动和热液影响,研究区有利储层位于背斜展布区域,川东西部的潮坪亚相(云坪微相)为有利的勘探区带.

    四川盆地东部寒武系高台组层序地层沉积特征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山2段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曹军乔向阳贺永红周进松...
    1685-1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安气田主力产气层山西组山2段砂体呈狭长条带状分布,与北部各大气田上古生界砂体大面积连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厘清山西组山2段砂体成因机理对理解该区砂体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盆地东南部山西组山2段为地质原型,利用水槽沉积模拟实验探讨其砂体形成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结果与结论]平缓坡度与低水流强度是山2段分流河道呈低弯度曲流态的重要因素,水平面的变幅速率是控制山2段砂体纵向延伸的关键因素,砂体的大小及长宽比受岸线及流量变化控制,砂体整体的延伸距离及长宽比分别与水退的幅度和速率成正比.山西组沉积期,在水平面大幅度下降、岸线向湖区长距离迁移背景下,曲流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延伸较远距离;砂体叠置样式具有"垂向叠置"、"垂向切割"和"侧向迁移"的特征.该认识对山西组砂体分布预测和寻找优质储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槽模拟实验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控砂机制山2段鄂尔多斯盆地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特征及沉积演化——以山西大同侏罗系云冈组露头为例

    何维领李少华王濡岳黄鑫...
    1699-1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砂质辫状河是一类常见的河流,可形成大规模油气储层,但其沉积构型特征复杂.为了深入理解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以山西大同侏罗系云冈组的典型砂质辫状河沉积为对象,开展了沉积构型解剖与演化过程研究.[方法]针对云冈组辫状河沉积出露良好的8条剖面开展观察、测量、精细解剖及分析测试,系统总结了砂质辫状河沉积体的几何形态、规模、岩石结构与沉积构造、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等特征.[结果]在研究区主要识别出10种岩相类型、8种岩相组合、5种四级构型单元(心滩、辫流水道、废弃水道、泛滥平原和决口扇)及落淤层.[结论]云冈组露头可识别10期主要的正旋回沉积韵律,各期内发育的辫状河经历周期性的洪水期—枯水期交替.心滩与辫流水道、废弃水道、泛滥平原以及决口扇等间互伴生,周期性发育与消亡,形成"泛连通体"砂体.心滩复合体与主辫流水道构成了砂质辫状河沉积的主体.基于此建立了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研究成果可为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的过程分析、储层表征与建模的模式指导和定量参数的选取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云冈组砂质辫状河构型单元辫流水道岩相组合

    基于辫状河储层特征控制的地震反演砂体刻画——以苏里格气田盒8下段为例

    翟羽佳马君霞马旭杨洋...
    1711-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干扰试井显示苏里格气田主力产气层盒8下段砂体连通性差,SD27-36区块密井网(500 m×600 m)条件下砂体展布特征仍不明确.亟需探索砂体规模及叠置方式的刻画方法,以明确井间砂体的连通性.[方法]将现代河流和野外露头观测结果与地质统计学反演结合,以观测结果优化反演参数并建立刻画模型,精细识别砂体边界及其叠置关系,实现砂体三维空间定量刻画.[结果与结论]观测显示盒8下段辫状河单心滩砂体纵横向剖面上呈孤立、对接、切叠等多种接触关系,单砂体平面规模小(长200~600 m,宽50~250 m),以叠置、复合方式形成特定形态的复合心滩砂体.地质统计学反演获得的砂体三维刻画结果边界清晰,井间砂体与井点岩性过渡自然,砂体规模与沉积观测结果相似,砂体连通性认识与干扰试井试验结果符合率达87%.本次砂体刻画结果及方法不仅能指导苏里格气田的勘探和开发部署,也可以为其他辫状河砂体认识提供借鉴.

    苏里格气田盒8下段辫状河沉积地质统计学反演砂体刻画

    川中北部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沧浪铺组一段孔隙特征、成因及演化模式

    屈海洲邹兵张连进赵容容...
    1723-1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川中北部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沧浪铺组的不断勘探突破,沧浪铺组呈现出巨大的勘探潜力,而目前孔隙研究的薄弱制约了对储层发育特征的深入认识.[方法]基于岩心、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等的观察与鉴定,运用图像识别软件获取岩石组分含量、孔隙参数等定量数据,对川中北部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沧浪铺组一段的孔隙特征、成因、不同岩性的孔隙演化模式开展研究.[结果]沧浪铺组一段的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溶孔,与总面孔率的正相关性最好,其次是粒间溶孔.较高的鲕粒/陆源砂的含量比例是孔隙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溶解作用是孔隙发育的最有利因素,而高能的陆棚鲕粒滩沉积是原生孔隙发育的关键.因为准同生期大气水的选择性溶解作用是形成沧一段主要鲕粒粒内溶孔的最有利的成岩作用,而准同生期—埋藏期的白云石化作用则增强岩石的抗压性、使固相体积缩小而增加岩石的面孔率,埋藏期的溶解作用则沿着构造破裂形成的裂缝和早期孔隙进行溶解扩大.陆源砂、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等则不利于沧一段孔隙的发育.[结论]因此,有利的碳酸盐组分及后续的成岩—构造作用影响了孔隙的发育和演化,并形成了孔隙面孔率依次降低的岩性排序特征:亮晶鲕粒云岩、含砂鲕粒云岩、砂质鲕粒云岩、细粒岩屑砂岩、石灰岩类.

    孔隙特征孔隙演化沧浪铺组第二统寒武系川中北部地区

    生物成因微晶石英特征及其对海相页岩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王拔秀张鹏辉梁杰陈建文...
    1738-1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石英是海相页岩中最重要的矿物之一,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具有多种的硅质来源和成因,而不同类型的石英对于岩石力学性能和孔隙演化的贡献是不同的,且相关研究目前仍较薄弱,制约了对页岩储层特征的深入认识.[方法]简述了近年来海相页岩石英分类的最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在前期研究较为薄弱的下扬子地区,利用鼓地1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海相页岩样品,综合运用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核磁共振、能谱分析和阴极发光等多种方法手段,探究海相页岩石英类型和硅质来源,并进一步讨论生物成因微晶石英对页岩力学性质和孔隙发育等储层性质的影响.[结果]下扬子地区鼓地1井五峰组—高家边组页岩石英类型主要为碎屑石英、微晶石英和生物骨架石英,其中碎屑石英为陆源输入,而微晶石英则为自生来源.硅质生物骨架镜下证据、生物硅含量、主微量元素特征等指标综合分析表明硅质生物可为微晶石英提供重要的硅质来源.[结论]海相页岩中的生物成因微晶石英增强了页岩的脆性,并且相互连接,形成刚性的硅质基质框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页岩的力学性能.此外,这一刚性框架能够有效地保护微晶石英内部的有机质孔隙和粒间孔隙不被压实,有利于孔隙的保存.

    海相页岩生物成因微晶石英硅质来源岩石力学性质孔隙演化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烃源岩形成古环境及主控因素

    孙立东杨亮李笑梅周翔...
    1753-1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沙河子组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方向优选提供地质依据.[方法]综合利用岩心、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多种资料,系统研究沙河子组沉积环境和水体环境,明确了断裂活动、沉积相和古沉积环境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的控制作用.[结果]沙河子组发育暗色泥岩和煤岩两种类型烃源岩,沙I段沉积期断裂活动强,水体相对局限、深度大,形成的"深水窄盆"盐度高、还原性好,以半深湖相泥岩为主,沙Ⅱ段时断裂活动弱,湖盆面积达到最大,形成的"浅水宽盆"盐度低、还原性变差,烃源岩以滨浅湖相煤岩为主.[结论]断裂活动在下降盘为泥岩堆积提供可容纳空间,控制了泥岩厚度;沉积环境影响有机质输入,决定了泥岩有机质类型和煤岩分布;由古盐度、古水深和氧化还原组成的古沉积环境影响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是导致现今烃源岩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微量元素古环境烃源岩控制因素沙河子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