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刘宝珺

双月刊

1000-0550

cjxb@nlzb.ac.cn

0931-4960916,496091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沉积学报/Journal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沉积矿物学、沉积岩学、现代沉积、沉积相、古地理、各种沉积矿产、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碎屑锆石U-Pb定年地层划分对比应用探讨——以新元古界梵净山群"淘金河组"为例

    代雅然陈建书张嘉玮李海波...
    2006-2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前寒武纪经历了多期次构造热事件、构造复杂、变形变质严重,给地层划分对比及客观地层层序的建立带来不便与困难.[方法]以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界梵净山群出露最老的淘金河组为研究对象,开展碎屑锆石形态学对比、U-Pb定年、分析该层位的物质来源及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并将梵净山地层进行多维定标分析对比.[结果]"淘金河组"锆石颗粒自形程度高,代表短距离搬运,源岩为花岗岩、辉绿岩、正长岩/二长岩和玄武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875 Ma、1 862 Ma和2 513 Ma,经锆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淘金河组"沉积于汇聚背景.[结论]"淘金河组"与其上覆地层余家沟组之上的肖家河组锆石年龄图谱相似,物源相同;结合其他地层地质特征,指出桃树林一带梵净山群"淘金河组"与肖家河组可能为同一地层单元.

    前寒武纪碎屑锆石U-Pb定年梵净山群地层对比

    新元古代南华盆地Sturtian冰川沉积物中碳同位素负偏及其地质意义

    王萍王健杜远生周琦...
    2020-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元古代Sturtian冰期(~717~660 Ma)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在南华盆地中也有良好的记录,但是目前对冰期的碳循环过程研究较少.为了解Sturtian冰期期间的碳循环过程,对冰期期间沉积的铁丝坳组碳同位素进行系统的研究.[方法]以黔东松桃地区高地ZK2115钻孔为研究对象,对铁丝坳组进行高分辨率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和δ13Corg)测试分析.[结果]铁丝坳组δ13Ccarb值介于-9.29‰~-3.37‰(平均值为-7.24‰),具有明显的负偏,δ13Corg值介于-33.63‰~-23.35‰(平均值为-29.29‰).此外,δ13Ccarb和δ13Corg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层中的无机碳同位素组成不受成岩作用的影响,δ13Ccarb代表了Sturtian冰期期间南华盆地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库的碳同位素组成,并且地层中的有机质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质中固定的碳主要来源于海水中的DIC库.[结论]结合已发表的铁丝坳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数据(平均值为0.2%),这意味着在冰期这种极端气候条件下,光合作用虽然仍在进行,但是其速率比较缓慢,产生有机质的量相对较少.对Sturtian冰期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冰期的碳循环过程,同时也为深入理解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古海洋环境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依据.

    Sturtian冰期铁丝坳组碳同位素南华盆地

    川南威远地区早寒武世氮循环及古环境意义

    曹光耀刘宇侯明才陈安清...
    2031-2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寒武纪早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境演化的重要时期,深入探究该时期海洋氧化还原及氮循环演化有助于厘清同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方法]以川南威远地区筇竹寺组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铁组分、氮同位素、硫同位素分析.[结果]威远地区在寒武纪早期,海洋环境响应同期海平面波动,氧化还原条件经历了多次转变.在寒武纪第二期,深部缺氧硫化水体扩张至浅水陆架环境,强烈的反硝化作用导致海水中的NO-3持续被消耗,最终导致威远地区海洋氮循环以生物固氮为主.同时,较低的δ15N值暗示寒武纪第二期相对较低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在寒武纪第三期,显著升高的δ15N值表明海洋NO-3 库逐渐扩大,表层氧化海水逐步扩张.[结论]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是威远地区筇竹寺组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由海侵引起的强烈缺氧条件导致筇竹寺组产生三次显著的有机质富集.海平面的变化最终影响着寒武纪早期华南内陆架地区的氧化还原、氮循环演化及有机质富集.

    筇竹寺组氮同位素铁组分氧化还原有机质

    扬子东南缘早寒武世氮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

    宋颖刘宇向庭弘周小琳...
    2042-2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早寒武世生物大爆发通常被认为与硝酸盐浓度增加有关,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该时期硝酸盐浓度无明显变化.为查明硝酸盐对生物大爆发的影响,重建了这一时期古海洋环境与氮循环特征.[方法]以扬子东南缘斜坡区钻孔岩心(ZK0202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氮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早寒武幸运阶—第二阶中期(>526 Ma)古海洋以深化变层的分层海洋为特征,同期固氮和反硝化作用都有发育,以固氮作用为主.第二阶晚期—第三阶早期(ca.526~518 Ma)古海洋以强烈缺氧硫化为特征,固氮作用是最重要的氮循环途径.第三阶中晚期(<518 Ma)古海洋以次氧化—氧化为主,固氮作用依然发育.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可能与海平面变化及热液作用引起的高初级生产力有关,而持续的固氮作用显示了同期硝酸盐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硝酸盐的多寡或许不是生物大爆发的主控因素,海洋氧化和丰富的食物链底层生物可能是生物大爆发的重要诱因.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华南扬子东南缘早寒武世斜坡区古海洋环境与氮循环的研究程度,为正确认识该时期生物—环境协同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早寒武世氧化还原氮循环生物大爆发

    四川盆地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碳硫同位素分馏动力学模型构建

    王泽唐王超勇董再田朱昱璇...
    2054-2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晚奥陶世—早志留世过渡时期在全球出现的碳、硫同位素(δ13C、δ34S)显著偏移事件已得到广泛认可,但造成这些同位素发生偏移的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开展定量的数值模拟研究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方法]选取四川盆地在该时期沉积于不同区域的田林剖面和沙坝剖面共计47个页岩样品,分别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py)测试,并结合Vensim 7.3.5系统动力学软件对其进行了模型重建和动力学分析.[结果](1)赫南特冰期前期,当有机碳埋藏通量增加1.5~2.0倍、黄铁矿埋藏通量增加1.5~3.0倍时,即可出现C、S同位素的同步正偏现象,指示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广泛发育的铁质缺氧水体有利于沉积有机质与黄铁矿的埋藏,而冰后期火山活动的增强是δ13Corg短时间内出现显著负偏移的必要条件;(2)赫南特冰期前期较低的海水硫酸盐浓度(约为5 mM)是δ34S出现正偏移的基础,冰后期陆源硫酸盐输入通量的增加是引起δ34Spy负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研究结果定量评价了δ13C、δ34S同步偏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地质历史时期C、S同位素分馏过程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定量预测模型.

    四川盆地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碳同位素硫同位素动力学模型

    上扬子北缘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重建

    雍茹男孙诗陈安清侯明才...
    2066-2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在晚二叠世开始逐步恢复增长,进一步确定晚二叠世浅海氧化还原状态和演化规律,有助于厘清该时期生物复苏与海洋氧化还原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扬子北缘具高分辨率时间框架约束的上寺剖面吴家坪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重建了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结果]碳酸盐岩铈异常指标和碳同位素在吴家坪期均呈现显著变化,其中碳同位素的正偏和负偏分别对应于晚古生代P4冰期的形成与消融.吴家坪早期生物逐渐复苏导致海洋初级生产力提高和光合作用增强,同时凉爽气候利于洋流循环和氧气交换,该时期整体处于贫氧—氧化环境;吴家坪中期开始,随着气候转暖和晚古生代冰期消亡,海洋通风减弱和海平面上升共同驱动最小含氧带的显著扩张,海洋转变为缺氧环境.[结论]研究重建了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浅海环境的氧化还原结构,揭示了晚二叠世海洋缺氧与同期气候—构造事件的深层联系.

    晚二叠世Ce异常海洋缺氧生物复苏上扬子

    滇中禄劝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刘军平姚卫华宛胜李维科...
    2079-2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发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可与澄江生物群对比的化石产地,区域地层对比和进一步揭示早寒武世生物的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依据.[方法]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石岩头段下黑层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发育的宏体生物化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精细剖面调查、化石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XRF测试等,以此探讨新发现的宏体生物化石的地质意义.[结果]大新山化石类型主要有朵氏小昆明虫(Kunmingella douvillei)、虫迹(未定种)、锥管螺(Conotheca sp.)、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 sp.)、澄江顾脱贝(Kutorgina chengjiangensis)、鳃虾(Branchiocaris sp.)、古虫(Vetulicola sp.)、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sp.)及豆芽类化石(未知种).但在普德一带同一层位发现了疑似骨骼生物的化石.通过XRF扫描显示,化石含较高浓度的Ca、Cr、P,与围岩成分明显不同(Fe、S、Ti),Ca、P是骨骼化石主要组成元素.[结论与展望]大新山—普德一带化石不仅保存完整、较为丰富,个体较大、种类多样,赋存层位露头好,交通便利,且化石层位较"澄江生物群"赋存层位低,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科普价值,也有望在云南禄劝地区建立第二个早寒武世生物群:大新山—普德生物群.为研究早寒武世生物活动规律、范围、复苏、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区域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澄江生物群骨骼化石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禄劝地区

    川中灯影组古岩溶储层成岩序列及成储—成藏效应

    谷一凡王岩松周刚武鲁亚...
    2088-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储层是我国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具有成岩历史长、改造期次多、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油气成藏结果复杂化,制约了下步大规模勘探开发.[方法]对灯影组古岩溶储层开展了成岩矿物序列识别、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激光原位元素含量测试,结合岩心物性测试和图像软件识别,厘清了该区灯影组储层类型、成岩序列及成储—成藏效应.[结果]灯二段储层和灯四段储层均可被划分为缝洞型和孔洞型两种类型.识别出9个阶段的成岩—成藏事件,成岩流体可划分为3种类型:海水、被改造海水和热液流体.3期海水胶结(分别对应606±21 Ma、604±42 Ma和590±15 Ma)、3期热液活动(分别对应403±30 Ma、259.4±3 Ma和199±12 Ma)等成岩事件对储层物性具有破坏性.[结论]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古孔隙度恢复结果表明,灯二段缝洞型储层在古油藏形成阶段、原油裂解成气阶段、气藏调整阶段始终具有运聚能力,孔洞型储层则在后两个阶段具备运聚能力.灯四段的缝洞型储层和孔洞型储层在三个关键成藏阶段均具有运聚能力.

    U-Pb同位素定年古岩溶储层震旦系成岩序列灯影组川中地区

    川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姚鑫阳胡忠贵武赛军谢武仁...
    2102-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江—梁平海槽广泛发育长兴组礁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海槽东侧的取心及地震资料有限,传统地质定性方法无法准确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为优质储层预测带来一定困难.深入开展长兴组高频层序地层研究有助于细化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规律,厘清海槽东侧沉积演化历程,提高有利储层预测准确率,以期为深化礁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剖面、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并融入INPEFA测井旋回技术,对川东地区长兴组高频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特征开展研究.[结果]长兴组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5个四级层序;长兴组早期发育碳酸盐缓坡沉积,中—晚期发育碳酸盐台地沉积,可细分为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及斜坡—盆地相,长兴组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台缘礁滩相;长兴组发育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生物礁云岩储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整体呈"低孔—中、低渗"特征.[结论]有利储集区带呈"Y"形展布,主要集中在普光5井—老君1井—七里北2井—七里北101井—黄龙5井—黄龙8井—黄龙4井区域,沿台地边缘带呈断续条带状或点状分布,七里北地区后排台缘带为次有利区,在区内呈条带状分布.川东北地区长兴组沉积相时空演化规律、有利储层分布预测成果可为下步礁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川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沉积特征有利区预测

    克拉通内裂陷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及其资源效应——以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系为例

    郭露钟怡江张述鹏刘磊...
    2119-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纪构造—沉积分异特征类似于川中绵阳—长宁地区,厘清该区域的沉积体系和沉积充填过程,可为油气及沉积型矿产的勘探提供指导.[方法]以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成因分析,对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剖析跨越裂陷的对比剖面在纵向上的演化和横向上的对比变化,揭示裂陷+盆地的发育特点、沉积体系特征和构造—沉积充填过程.[结果]受裂陷活动控制的张扭性作用影响,半地堑式的断陷盆地,并在裂陷内部发育了深水陆棚和裂陷边缘斜坡的碳酸盐质重力流沉积,显示出明显的分异作用.在陡山沱期和灯影期,分别发育了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重叠的补偿型沉积,以及浅水碳酸盐沉积增厚和深水欠补偿沉积的构造—沉积充填特征.陡山沱时期的深水沉积中心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灯影组时期,上扬子东侧的加积型台地边缘和中扬子西侧缓坡带进积型台地边缘的高能丘滩是油气储层发育的优势相带,并且与裂陷盆地内的烃源岩形成了近源的有利烃储配置.控制裂陷盆地的同沉积断裂为含磷热液上涌提供了通道,而西断东倾的盆地结构则为深海富磷上升洋流沿斜坡带进入鄂西浅水沉积区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地貌条件.[结论]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纪的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受沉积时间、断陷构造活动和碳酸盐工厂的共同控制.断裂控制的台地边缘高能丘滩和盆地内的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有利烃储配置条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领域.同时,盆地的形成及充填过程为沉积型磷矿的富集提供了物质来源、物质运聚和富集成矿的有利构造—沉积环境条件.

    中上扬子震旦纪裂陷盆地充填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