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研究
财经研究

谈敏

月刊

1001-9952

cjyj@mail.shufe.edu.cn

021-65904345

200434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

财经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概念与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基于术语革命的视角

    周瑞陈旭东
    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基于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而提炼出的新概念、新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文章在分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内涵突破及其术语革命的基础上,探讨新质生产力及其相关理论对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启示。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学界提炼标识性概念提供了一个典范,其作为建构话语体系的基石,可以提升中国经济学概念供给的数量和质量。(2)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为其他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而新质生产力及其概念体系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概念支撑并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3)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次术语革命,为建构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和融通古今中外学术资源提供了有益指导。

    新质生产力术语革命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创新脉络

    夏艳秋岳翔宇程霖
    1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生产力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标识性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发展和时代化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但普遍以静态的眼光分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缺乏从思想史角度对新质生产力创新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层思考。为此,文章从思想史视角出发,动态考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过程和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创新脉络。研究发现:(1)生产力思想经历了从"传统"到"新质"的历史演进,中国从近代学习西方生产力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接受者,变成当下推动生产力理论突破创新的引领者。(2)新质生产力是在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升华的生产力理论认知,表征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最新见解和具体实践。而生产关系变革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主动因素。(3)以传统生产力理论关于"去哪儿"的探讨为基础,新质生产力理论围绕"怎么去"展开了更深入的分析,以产业变革为路径,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抓手,以生产关系为助力,更加清晰地阐明了"科技创新-生产力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业变革生产关系变革

    "数实融合"下的平台经济与包容性就业——基于网络招聘大数据的经验研究

    李建奇黄维晨
    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平台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对民生和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但较少有文献对其劳动就业效应进行科学评估。文章基于2014-2022年间的网络招聘大数据,研究发现在工作内容相近的情况下,相比于非平台经济,平台经济的招聘数量更多、承诺工资更高、学历和经验要求更低,体现出更好的就业包容性。同时,平台经济还通过市场溢出效应促使非平台经济提高就业包容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平台经济就业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外卖骑手、代驾、网约车司机等户外工作方面。机制分析发现,平台经济的就业包容性是因为其有网络外部性、规模经济与低技能偏向性的特点,并且平台经济会为社会保障的缺失和非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补偿性工资。文章的结论表明平台经济对劳动就业有较大影响,应制定合理政策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其"就业蓄水池"功能。

    "数实融合"平台经济包容性就业网络招聘大数据

    外卖配送新业态发展与工资性别差异变化

    高子茗
    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以外卖、快递、代驾等为代表的新业态迅速发展,中国地方劳动力市场变化较大,男女劳动力均能够受益。文章以外卖为切入视角,结合配送站点设立信息和CHIP微观调查数据,在城市层次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测算性别工资溢价程度,排除男女禀赋差距的干扰并在个体层面考察工资水平差异化变动情况,比较男女工资水平的提升程度。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外卖配送新业态发展明显提升了男性工资溢价,男性工资水平相较于女性显著增加。地区数字经济基础对上述外卖配送新业态发展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在新型就业形态和整个劳动力市场中,对男性劳动力来说,外卖配送新业态发展对其在工作参与、就业时间、体力劳动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具有强化作用,这构成了男性工资溢价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互联网时代下,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各地方劳动力市场达成性别"就业公平"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外卖配送男女平权工资溢价数字经济比较优势

    行业创造性破坏与企业生产率提升——基于创新投资选择和成本约束视角

    刘志铭徐佳慧
    6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持续的内生动力,然而中国制造业部门主要依赖渐进式的增量创新,缺乏基于基础研究的突变型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创造性破坏不仅能用新技术取代旧技术,而且能为生产工艺的深刻变革开辟道路。因此,科学评估创造性破坏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对于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创新投资选择和成本约束视角,考察了创造性破坏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造性破坏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作用机制方面,创造性破坏发挥了创新投资赋能功能,引致在位企业选择产品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赋能效应在创新能力较强的在位企业中更加有效。通过成本约束机制的调节作用,倒U形曲线变得更加陡峭。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他在位企业创造性破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形,而新进入企业创造性破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U形。此外,创造性破坏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倒U形关系在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或强竞争行业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本文结论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创造性破坏企业生产率创新投资成本约束

    "三链"协同视域下"新基建"的企业韧性赋能效应——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邹颖石福安吴玉彬
    7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浪潮与宏观经济形势多变的背景下,提升企业韧性既关乎自身发展质量,也关乎中国产业经济的稳定繁荣与国内外市场风险防范。文章以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新基建"与企业韧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以智慧城市试点为先行探索的"新基建"有助于提升企业韧性,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新基建"通过信息赋能效应完善供应链治理,资源赋能效应加速产业链整合,创新赋能效应促进价值链重构,从而提升企业韧性。此外,"新基建"的企业韧性赋能效应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以及信息透明度较低和"专精特新"企业中更强。文章对"新基建"的微观效应与企业韧性培育进行了理论探索,为数字技术与韧性管理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启示。

    "新基建"企业韧性供应链治理产业链整合价值链重构

    社会责任履行、信任凝聚与企业发展韧性——基于经济不确定性场景的研究

    郝颖李雪轶倪娟李江晖...
    9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强企业发展韧性,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2012-2021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经济不确定性场景,考察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影响企业发展韧性。研究发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经济走势趋缓或下行时表现出更强的发展韧性,供应商忠诚、债权人信任以及股东支持是经济步入下行通道后增强企业发展韧性的三条主要路径。此外,信任凝聚效应在供应链集成度较低、所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以及无政治关联民营企业的样本中更加显著。文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补充,也为提升经济韧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经济不确定性企业社会责任信任凝聚企业发展韧性

    产融合作与企业长期导向韧性

    陈邑早解纯慧王圣媛
    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开展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工作,公布了首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名单。文章利用这一准自然实验,考察了产融合作对企业长期导向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试点城市企业相比,试点城市企业在政策试点后的长期导向韧性显著提升。机制分析表明,产融合作试点政策对企业长期导向韧性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改善银企关系和社会关系来提升企业的信号响应能力,以及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和贷款融资可得性来提升企业的资源运用能力这两个方面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产融合作试点政策对企业长期导向韧性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外部融资环境差(银企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或外部融资依赖度高)、风险转嫁能力弱(产品市场势力弱或市场竞争程度高)以及代理问题轻(第一类和第二类代理成本低)的企业中。文章丰富了国家产融合作试点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所得结论为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参考。

    产融合作长期导向韧性信号响应能力资源运用能力

    监管问询函、债权人风险感知与企业杠杆操纵

    王晓佳毛新述于芙
    12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监管问询制度的初衷在于发挥治理作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但它也会向市场传递企业存在潜在风险的信号,进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否会扭曲企业行为,最终违背监管初衷呢?文章从杠杆操纵视角,以我国2013-2021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财报问询函会加剧企业的杠杆操纵行为。机制分析表明,财报问询函引发了债权人风险感知,进而迫使企业通过杠杆操纵来维持企业投融资需求。文章还从企业特征和问询函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补充验证。在企业特征方面,该效应在事前风险较高、信息环境较差以及投融资需求较高的样本中更显著;在问询函特征方面,该效应在问询程度较高、问询内容涉及债权人风险时更显著。拓展性分析表明,无论是中期报告问询函还是年度报告问询函,均会对企业杠杆操纵产生影响;而相对于财报问询函,一般问询函并不会对杠杆操纵产生影响。此外,内部控制有效性可以削弱财报问询函对杠杆操纵的影响。文章的结论不仅补充了财报问询函和杠杆操纵的相关研究,还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和规范我国监管问询制度,对防范企业隐性债务风险以及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监管问询函杠杆操纵债务融资风险感知

    国际认同的贸易效应:来自市场经济地位的证据

    罗长远李铮
    13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理解国际贸易认同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文章使用2002-2017年中国出口贸易数据,以市场经济地位为例,检验了国际认同的贸易效应。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伙伴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后,中国对其出口显著增加,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市场经济地位可以减少贸易伙伴对华反倾销以及中国面临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减轻反倾销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出口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地位也可以改善贸易伙伴与中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强化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出口的积极作用。影响途径的分析表明:市场经济地位可以同时沿着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促进中国出口增长,主要通过提高数量和提升价格促进出口增长,但对出口质量影响不显著。影响效果的分析表明: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出口的促进作用对于同质品和反倾销密集的产品更明显,且该作用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市场经济地位同时降低了中国对贸易伙伴的反倾销,有助于双方形成良好的经贸关系。文章的发现为理解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中国争取国际认同提供了参考依据。

    国际认同市场经济地位出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