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研究
财经研究

谈敏

月刊

1001-9952

cjyj@mail.shufe.edu.cn

021-65904345

200434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

财经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智化如何影响国资监管?——基于国资委监督和咨询双重职能视角的研究

    刘春李善民孙亮梁希源...
    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国资监管从侧重事前审批向兼具监督管理和咨询服务的双重职能转变,是当前国资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章以国务院国资委实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为准自然实验,以2016-2021年国有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重组交易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数智化对国资监管职能转变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发现,在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实施之后,试点公司的并购重组绩效显著提升。强化国资委监督职能和激发国资委咨询职能是数智化监管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数智化有效促进了国资监管职能转变。数智化监管能够通过提升并购重组绩效,显著增加试点公司的市场价值,助力央企高质量发展。文章的研究揭示了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设的实际效果,丰富并拓展了数智化监管的相关研究,而且为通过数智化建设来促进国资监管职能转变的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完善方向。

    国资监管职能数智化监管监督职能咨询职能并购重组绩效

    数字化披露:"多言寡行"还是"言出必行"?——基于上市公司年报文本的研究

    李鑫余典范王超
    1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偏离最优的残差法识别了企业数字化中的夸大披露现象,并据此分析了数字化披露中"多言寡行"和"言出必行"两种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可能的治理措施。研究发现:部分企业通过增加年报中数字化关键词的方式对数字化进行夸大披露。尽管夸大披露使得企业在短期内获得了政府补贴和媒体关注,但也提高了企业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的概率。采取"多言寡行"模式的企业,其经营绩效和成本控制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了显著下降。从动态效应来看,"多言寡行"模式对企业绩效具有长期负面影响,而"言出必行"的企业则能够持续获得政府补贴的支持,企业绩效也能得到显著改善。数字化的夸大披露反映了部分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关注长远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发现,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和引入机构持股有助于减少上述现象。文章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构建具有公信力的数字化评价指标。同时,应继续加强对企业数字化的支持,破解数字化转型中的难点和痛点,并激励企业在数字化披露中做到"言出必行"。

    企业数字化信息披露数字经济信息操纵文本分析

    社会信任与风险防范——基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视角

    徐寿福李欣婷
    3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风险的形成和集聚是宏观风险的重要来源,探讨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缓解机制对于防范化解宏观经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非正式规则治理功能的框架下,探讨了社会信任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以预期违约概率度量的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与其所在城市的社会信任程度显著负相关,这一结论在经过多种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债务融资过程中信息成本、代理成本和资本成本降低,是社会信任抑制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重要机制。此外,社会信任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上市公司、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以及经济收缩期更加显著。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影响因素和缓解机制以及社会信任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而且为有效发挥社会信任缓解宏观经济风险的积极作用提供了微观证据和政策启示。

    社会信任风险防范债务违约风险债务融资

    城投债融资成本与风险传染——基于非标融资违约的视角

    焦玮琳郑维伟郑旭
    5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城投公司非标违约事件频发,加剧了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文章基于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中国城投公司的债券发行、非标违约事件以及地方经济财政数据,探讨了非标违约事件对城投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及其在区域间潜在的风险传染效应。结果表明,城投公司发生非标违约事件会向市场传递风险信号,导致其在城投债市场上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此外,非标违约风险在城市内存在显著的传染效应,且其强度呈现随时间衰减的特征,但在城市间的传染效应不明显。异质性分析显示,评级和行政等级较高以及作为地方主要融资平台的城投公司受到的非标违约传染效应更强。上述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排除共同因素影响后依然成立。文章的研究揭示了非标违约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负面影响,对于中央政府全面甄别并化解风险因子、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城投债非标违约债务风险融资成本传染效应

    融资投向差异与企业技术创新效应

    洪联英湛惠雯唐佳敏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畅通金融供给渠道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一直备受关注,但鲜有文献对融资后资金的实际投向展开研究。文章利用2009-2022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研究融资投向差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融资投向差异显著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表现为对冲型融资投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机型融资投向与庞氏型融资投向都会抑制企业技术创新;金融资产挤占效应、流动性资金蓄水池效应和融资投向的财务绩效是融资投向差异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这些机制会造成融资投向错配,使得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企业特征在融资投向差异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作用效应中显示出了异质性,在低生产率、低投资收益率、低信息透明度企业中呈更显著的负向作用;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投资收益率高的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也存在投机型融资投向或庞氏型融资投向。文章的研究很好地解释了融资来源丰裕但技术创新仍然缺资的悖论,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使用效率、畅通金融供给渠道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融资投向对冲型融资投向投机型融资投向庞氏型融资投向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家技术工作经历与企业前沿技术开发

    刘淑春林洲钰林汉川
    8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技术人员创业是实现更大范围人才流动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采用中央统战部等国家权威部门组织的第十三次全国范围内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基于"意愿—要求—能力"的分析框架,考察了企业家技术工作经历对企业前沿技术开发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家技术工作经历显著提升了企业前沿技术开发水平。基于影响机制的考察发现,企业家技术工作经历能通过强化企业独立自主的创新意愿、构建精益求精的模式要求和推动技术型人力资本能力建设等途径提升企业前沿技术开发水平。结合情境因素分析后发现,在高企业家社会资本、良好制度环境以及高创业活跃度地区,企业家技术工作经历对企业前沿技术开发水平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文章的研究揭示了拥有技术工作经历的企业家在推动中国企业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中的战略领导作用,这对于推进中国企业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前沿技术开发科技自立自强工作经历

    机构投资者绿色关注与企业"漂绿"行为:效应、诱因与治理

    张云杨振宇
    9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其策略性"漂绿"行为会增加转型风险和阻碍经济绿色发展。文章从现代环境治理视角出发,采用投资者实地调研文本数据构建机构投资者绿色关注指标,以2012-2022年上市企业样本分析机构投资者绿色关注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绿色关注会加剧企业的策略性"漂绿"行为,且在调研机构参与数量较少、没有进行持续关注、调研次数少的企业中上述效应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的短视行为和企业管理层的敷衍行为是导致机构投资者绿色关注加剧企业"漂绿"行为的内在诱因;而机构投资者绿色关注的同业震慑效应和地方政府环保关注的协同治理效应是抑制企业策略性"漂绿"行为的有效路径。

    机构投资者绿色关注"漂绿"行为短视效应敷衍效应

    环境标志认证、出口持续时间与企业出口韧性

    张兵兵王宁曹历娟
    11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标志认证作为典型的自愿型环境规制措施,是政府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体现。文章首先厘清了环境标志认证影响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内在机理及作用机制;然后,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生态环境部公布的通过环境标志认证企业名单的匹配数据,以环境标志认证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识别其影响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政策净效应。结果发现:环境标志认证可以显著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且该结论在进行安慰剂检验、变换样本及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多重情景下依然稳健;环境标志认证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因企业融资约束水平高低、行业污染程度差异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显著异质性。机制检验发现,环境标志认证虽然会增加遵循成本使得企业出口持续时间下降,但可以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倒逼技术创新两条渠道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进一步的拓展性分析表明,出口韧性的提升对环境标志认证影响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因此,持续扩大环境标志认证的覆盖范围,不断完善环境标志认证的制度设计,不仅是增强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有效手段,也是稳定贸易关系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环境标志认证出口持续时间出口韧性信息不对称

    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李韵丁林峰宋欣洋
    12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作为重要的微观市场主体,不仅是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如何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首先针对理论界长期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纷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讨较少且难以系统化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理论界定: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界定为综合的、发展的系统化理论;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界定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范畴;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问题归结为所有制问题;将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途径放置在如何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层面。其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背景下,文章阐述了企业所有制属性差异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层次化和阶段性区分,得出结论:总体而言,我国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得更好,但是在竞争性领域两者都存在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而较为成熟和发展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比一般民营企业履行得更好。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践的阐释,文章提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方面的对策,即一方面继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另一方面还要引领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合理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税收营商环境优化与稳就业目标实现——基于宏观和微观一体化视角的经验证据

    储德银程扬帆刘文龙
    14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追求充分就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税收营商环境优化不仅对地区稳就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显著提高企业雇佣劳动力数量。文章利用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形成的外生冲击,基于2010-2020年区县级数据,并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检验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在地区层面的稳就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能够显著增加地区就业水平,并且这一效应在市场化程度低、金融发展水平低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区县中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能够通过促进企业进入市场和增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稳就业目标。另外,根据企业层面的研究结果,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扩大就业规模。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一体化视角研究表明,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和企业就业水平。文章的结论能够为地方政府稳就业工作提供重要政策启示和决策参考。

    稳就业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