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研究
财经研究

谈敏

月刊

1001-9952

cjyj@mail.shufe.edu.cn

021-65904345

200434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

财经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主流ESG评级的再评估

    孙俊秀谭伟杰郭峰
    4-1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ESG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数据集成商对企业ESG相关信息的整合为投资者提供了可量化的参考,但不同的ESG评级机构对同一企业的评级结果存在分歧,这给使用者对公司信息的评判与投资决策带来困惑。文章聚焦覆盖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8家国内主流ESG评级机构,基于2009—2021年各大机构ESG评级数据与上市公司数据,运用质性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从科学性、可靠性、透明性、相关性和预测性五大维度对其评级体系进行再评估。结果表明,国内部分主流ESG评级机构能够结合国际准则与中国国情,构建科学的ESG评价体系;各评级机构在数据源、方法论、评级信息披露透明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评级结果在相关性以及对风险和收益的预测性等方面存在分歧。文章的研究为投资者在面对多样化的ESG评级机构信息下的辩证性决策提供了参考,也为推进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中国ESG评级体系建设提供了启示。

    ESGESG评级ESG评级分歧ESG数据

    ESG表现与企业专业化分工——基于上市公司的证据

    马融王光丽豆建民
    1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ESG表现是新发展理念在微观企业层面的应用,对企业经营活动将产生持续影响。在新发展格局下,改善ESG表现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基于2009—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ESG表现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直接影响和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有利于提高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机制分析结果表明,ESG表现通过强化比较优势、降低交易费用和有效传递信号的渠道来提升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具有政策和发展优势的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专业化需求更强烈的制造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位于营商环境更完善的城市群或东部地区的企业来说,ESG表现的改善更能促进其专业化分工水平。经济后果检验得出,ESG表现与企业专业化分工的促进关系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从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对ESG表现的经济效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ESG表现专业化分工比较优势交易费用信号传递

    中国会计学构建的近代探索——基于20世纪30年代改良与改革中国会计之争的考察

    李艳张申程霖
    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改良与改革中国会计之争,不仅是中国会计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片段,而且是近代构建中国会计学的探索的一个生动案例。文章立足于中国会计学构建的视角,对该争论予以重新审视,研究发现:(1)该争论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其源于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西方会计学的传播示范以及中国传统会计思想无法适应发展的综合作用,而这也正是中国会计学构建的动因所在。(2)该争论积极寻求中国会计学发展之路,讨论涉及中国会计学的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且理论体系包含了理论假设、基础理论、账簿组织法、账户检验法等,要素较为齐全,各自逻辑也较为自洽,可谓在体系化学理化层面进行了积极尝试。(3)该争论呈现出了中国传统会计思想现代化和西方会计学中国化两条构建路径的并行局面,虽未成定论,但两派均致力于服务中国,不仅促使学者更进一步认识了中国传统会计思想、西方会计学和近代中国会计实务,也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出现的具有更强理论自觉的中国会计学探索提供了直接素材。该争论对当前中国会计学探索的启示在于,应从中国历史方位中把握中国会计学构建,应重视对已有创新成果的提炼总结,应始终立足中国本土,融合贯通古今中外已有的会计理论。

    中国会计学改良中式簿记中国经济学近代探索

    增值税改革与企业所得税避税的联动效应——来自增值税税率简并改革的证据

    陈冬陆佳妮周宇洁戴明婕...
    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低增值税占比的同时,提高企业所得税占比,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两翼",而增值税减税改革可能引发企业所得税的联动反应。文章基于避税的权衡理论,研究了2017年、2018年增值税税率简并改革对企业所得税避税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税率简并改革后,企业显著降低了所得税避税程度;企业现金留存增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税收征管强度增大,是增值税税率简并改革影响企业所得税避税的重要机制;增值税税率简并改革对企业避税的抑制作用在增值税税负率高、竞争能力强和融资约束程度大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此外,企业不仅减少了账税差异避税行为,还减少了比较隐蔽的账税一致避税行为。文章从间接税和企业所得税联动的视角探究了增值税税率简并对企业所得税产生的外溢效应,揭示了增值税改革优化税收结构的重要作用。

    增值税税率简并所得税避税避税成本避税收益

    普惠性减税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来自增值税税率改革的证据

    赵弈超刘行
    6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中国从2017年开始实施的增值税税率下调改革为契机,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普惠性减税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值税税率改革这一普惠性减税政策显著扩大了企业的内部薪酬差距。机制检验发现,普惠性减税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条路径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产生影响。其中,"收入效应"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了企业可分配的税后利润;"替代效应"提高了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使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降低了员工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地,前者主要影响管理层薪酬,而后者主要影响普通员工薪酬,从而导致高管薪酬提高,普通员工薪酬降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扩大。异质性分析显示,普惠性减税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在产品市场势力较弱、资本密集度较高、小规模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拓展性检验表明,普惠性减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超额薪酬差距扩大。文章的研究不仅为理解税收影响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现代财税制度提供了参考。

    税收优惠普惠性减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增值税税率改革

    信息技术进步、医疗信息溢出与患者就医选择

    靳卫东郑浩天薛晓靓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疗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患者盲目就医,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成因。而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有利于打破这种医疗信息不对称,为患者改变盲目就医行为提供了可能。在此背景下,文章考察了信息技术进步对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技术进步改变了患者就医行为,有助于其选择自我诊疗或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且该变化在拥有子女、与子女同住、患有慢性病以及病情较轻的患者中尤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技术进步有利于疾病诊疗信息溢出,可以帮助患者更加准确地了解自身病情,进而能够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自我诊疗或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同时,信息技术进步也扩大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信息的溢出,从而在"强基层"背景下会吸引更多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显然,这两方面因素都改变了患者就医选择,有助于患者合理就医。因此,文章认为,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同时,推进疾病诊疗信息共享和医疗服务能力信息供给,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方面。

    医疗服务就医行为信息技术分级诊疗

    综合医疗改革是否促进了家庭消费?——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逯进王为
    9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医改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综合医改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综合医改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综合医改显著促进了中国家庭的消费支出,并且这一效应对于高社会信任度家庭、中低收入家庭、高社会联系度家庭、有老龄人口的家庭、以互联网为信息渠道的家庭和农村家庭的作用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综合医改主要是通过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改善家庭健康状况和缓解家庭医疗负担来促进家庭消费。研究认为,政府应利用多种手段加强政策宣传,在提高政策灵活性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综合医改试点,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约束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并持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医疗帮扶。文章为深入评估综合医改试点政策效果及其微观机制提供了证据,对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对刺激消费和增加内需提供了政策参考。

    综合医改家庭消费预防性储蓄健康状况医疗负担

    产业政策优化、地方经济竞争与官员的"理性选择"——基于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实证分析

    郑立晨戴宏伟王佳宁
    10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政策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各地产业政策总体上呈现出适时变动的特征,地方调整产业政策的效果及政策选择动因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利用爬虫及文本分析工具整理出2008—2018年间254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位码扶持产业政策,区分了官员变动和政策变动后,使用工具变量对地方产业政策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的适时变动及动态优化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且这一结果非常稳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官员会基于当地发展情况进行产业政策的动态调整及优化,表现为地方官员不断地进行新政策的试验,并不断废弃效果不佳的产业政策,做出所谓"理性选择",经过筛选并得以保留的产业政策能够显著地提升相关行业的创新水平。地方产业政策变动及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发挥了类似于"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作用,并在客观上提升了产业政策效果,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文章解释了地方政府调整产业政策这一行为背后的逻辑,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有为政府"及其实现路径。据此,文章认为地方政府应注重对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的调研,建立科学的产业政策评估机制,并基于本地比较优势及时地调整产业政策,使地方经济发展更有竞争力。

    产业政策优化地方经济竞争官员理性选择政府工作报告

    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基于资本技能互补和技能投资内生化假说

    沈春苗曾红丽郑江淮
    12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SBTC)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文章把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引致的短期内技能溢价下降纳入包含非中性技术进步的一般均衡增长模型,基于资本技能互补和技能投资内生化假说,从微观层面揭示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促进SBTC的作用机理。在手动收集2003—2020年280个地级市最低工资标准并对地级市SBTC进行合理估算的基础上,利用地级市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上涨显著促进了地级市SBTC的发展;最低工资标准上涨通过资本深化和消费升级两个机制合力促进了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水平;最低工资标准上涨的SBTC促进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特征。文章的研究对充分理解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劳动力市场规制的政策效应及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最低工资标准SBTC资本技能互补资本深化消费升级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基于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双重视角

    申志轩祝树金汤超文茜...
    13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维系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下,数字化变革为化解企业投资和融资期限结构不匹配难题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文章从企业资产端和负债端双重视角,构建了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理论框架,为缓解实体经济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并且影响效果在重资产行业、偿债压力较大和地区社会信任较差的样本中更明显。在作用机理方面,数字化转型从资产端提高了企业资产利用效率,从负债端加强了企业的长期信贷获取能力。此外,文章还发现数字化在行业间和供应链上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这有助于进一步缓解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经济后果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降低当期投融资期限错配导致的破产风险,并且能够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但作用效果逐年下降。文章系统揭示了数字化变革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机制和经济后果,并为更好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数字化转型投融资期限错配资产利用率长期融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