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研究
财经研究

谈敏

月刊

1001-9952

cjyj@mail.shufe.edu.cn

021-65904345

200434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

财经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质量发展中的绿色底色:出口视角下绿色产品渗透与路径依赖

    韩超岳巧钰
    4-1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低碳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中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目前对中国绿色发展依然缺乏科学的测度,也无法了解其内在发展的底层逻辑。文章将产品绿色属性纳入技术复杂度的分析框架,基于出口产品的微观视角测度中国绿色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其在时间维度的变动趋势,进而从产品渗透以及路径依赖方面来揭示绿色发展的底层逻辑。研究发现:出口视角下,中国绿色发展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绿色产品在持续产品和新增产品两个维度的双重渗透构成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且我国绿色渗透的主要形式为持续产品,主体为低技术产品,主要目的地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主要行业为机械电子制造业。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且绿色路径依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绿色技术和环境规制。根据研究结论,文章认为,未来需加大绿色产品和绿色项目的投资,同时提早做好绿色发展的技术以及路径储备,为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提供助推力。

    绿色发展产品渗透路径依赖研发创新

    科技政策目标协同能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于科技政策文本大数据的研究

    冯树辉周亚虹
    1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离不开科技政策的支持。文章考察了科技政策目标协同对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科技政策目标协同对科技成果转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主体创新能力提升、转化引导和服务支撑这三类政策目标对科技成果转移具有直接和协同促进作用,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则有限;科技政策目标协同通过提升科技中介组织能力和产学研质量,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积极影响;在知识吸收能力较弱、国有资本比重较低以及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科技政策目标协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更强。文章的研究深化了对科技政策目标协同对科技成果转化作用的认识,为优化科技政策目标引导、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提供了参考。

    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政策目标协同文本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效应——基于企业杠杆操纵的证据

    杨德明曹晶陆明
    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低企业的杠杆操纵程度是新时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构建了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指标,从信息赋能和成本赋能的角度,研究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抑制企业的杠杆操纵行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发挥信息赋能效应,改善信息环境,提升信息透明度,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杠杆操纵程度;此外,通过发挥成本赋能效应,降低企业成本,控制企业杠杆风险,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杠杆操纵程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在融资约束较强和现金持有水平较低的样本中更加显著。在抑制企业杠杆操纵的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会增加杠杆操纵的能力。文章的研究从信息技术的视角加深了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认识,为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效应,防范化解财务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重要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杠杆操纵信息环境降低成本

    数字创新合作、应用鸿沟与区域间共同富裕

    张瀚禹吴振磊
    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应用鸿沟是指地区在数字社会中参与和应用能力上的差异。数字化飞速发展背景下,数字应用鸿沟可能会造成新的贫富分化。地区间数字创新合作是缩小数字应用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文章手工整理了2013—2019年中国城市数字技术专利联合申请数据,以此为基础检验了数字技术研发合作创新能否从提高数字应用能力方面推动中国区域间共同富裕。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创新合作显著提升了居民收入水平,这一提升效应对中西部地区更为有效。第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创新合作能通过提升数字应用能力而促进居民收入水平增长,且对中西部地区的提升大于东部地区。第三,微观主体数字关注度正向影响数字创新合作对地区数字应用能力的提升效应,其影响效应随主体不同而具有异质性,政府数字关注度偏向影响数字发展能力,公众数字关注度偏向影响数字致富机会。第四,共享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创新合作关系具有共享溢出效应,可以弥合地区间数字应用鸿沟,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享发展。文章不仅为数字创新合作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并从缩小数字应用鸿沟视角探讨了这一关系的内在机制,为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数字经济数字鸿沟数字创新合作共同富裕

    "质量追赶"之匙:数字技术创新的出口产品质量跃迁效应与关键路径探析

    宋建胡学萌
    6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立足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这一议题,对我国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竞争新优势的构建尤为重要。文章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库,创新性地测算了2004—2014年五个高度细分维度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以此为基础测度了出口产品质量追赶,同时通过筛选数字专利以识别企业数字技术,并基于产品质量追赶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追赶的微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显著缩短同类出口产品的质量距离,实现出口产品质量跃迁。经过替换指标、排除策略性行为、剔除异常状态以及内生性讨论后结果依旧稳健。同时文章还发现,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能通过前沿技术追赶、技术溢出效应、自主创新突破和产品类别跨越四个渠道实现出口产品质量跃迁。在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出口目的地较发达的地区,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混合贸易、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追赶效应更明显。文章的研究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有益启示。

    数字技术创新出口产品质量质量距离跃迁效应

    行政区划调整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双重效应——基于新一轮撤县设市政策的实证分析

    赵红军侯蓉张欣然
    7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划调整一直是我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政策举措之一,但学界有关近年来新一轮撤县设市政策效应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为此,文章基于我国2011—2020年246个县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新一轮撤县设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此轮撤县设市政策的影响效应喜忧参半。一方面,新一轮撤县设市政策主要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改善公共服务等渠道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红利;另一方面,如果原有产业基础薄弱,加之地方官员在现有晋升激励机制下只将撤县设市作为施政目标,往往注重短期内达到设市目标而忽视长期发展,注重设市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挤占"了当地其他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空间,那么区域经济产出在设市后呈现负向增长。从负向影响的异质性来看,那些发展水平越落后的地区,这种负向影响越明显;从时间动态效应来看,这种负向影响在短期内较为显著,随着时间延长而变得不显著。因此,经济相对落后的县级政府应理性看待撤县设市,要基于当地发展的产业基础等实际条件而客观评估撤县设市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采取务实、持续的改革举措来释放相关的政策红利,避免因注重短期面子工程而导致负面影响显现。

    撤县设市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增长双重差分法

    辖区规模、地方政府治理与经济发展——基于乡镇撤并的研究

    程小萌李咚咚马光荣
    9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区划调整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乡镇撤并、县区合并等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地方政府辖区规模的改革。文章基于乡镇撤并改革,从政府组织运行成本的角度,研究了地方政府辖区规模的决定因素及其经济效应。文章通过构建地方政府最优辖区规模的理论框架,分析得出上下级政府间沟通成本、政府工作人员知识水平、公共政策推行效果的可预测性、公共品规模经济程度和居民偏好异质性是决定地方辖区规模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1997—2014年我国乡镇撤并数据与县级经济社会数据,发现在沟通成本较低、政府工作人员知识水平较高、公共政策推行效果可预测性较强、公共品规模经济效应需要发挥以及居民偏好异质性较低的地区,乡镇撤并的力度较大。文章进一步评估了乡镇撤并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乡镇撤并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就业状况,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节省财政开支和改善地方公共服务,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文章认为,行政区划调整改革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辖区过大带来的管理成本上升和辖区过小导致的规模经济损失因素,统筹协调发展。

    辖区规模乡镇撤并政府治理经济发展

    城市化与宅基地扩张——基于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张宽张霄许庆
    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下宅基地治理的一大困境在于农户宅基地面积持续扩张使得"一户多宅、面积超标"问题比较突出,探索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对当下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土地征收的角度入手,利用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以土地征收为特点的城市化使得城郊土地发生增值,农户和政府参与到土地收益权分配的博弈中,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农户将扩大宅基地的面积。机制分析表明,经济激励和制度空间对农户行为起到调节作用,在土地升值空间更大、农户社会网络更强时,城市化对农户宅基地面积扩张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表明,政府在面临同样的激励时会收紧宅基地管理政策,压缩农户行为的制度空间,削弱城市化对农户扩张宅基地的影响。文章通过实证分析解释了城市化下宅基地面积持续扩张的现象,为探索更加合理的收益分配方式、解决宅基地治理困境提供了经验证据。

    城市化宅基地治理困境土地征收宅基地面积扩张

    "公平的起跑线"改革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上海市"公民同招、民办摇号"政策为例

    童健薛景
    12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近年兴起的基于"起点均等化"改革的政策效应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文章以2020年3月上海市"公民同招、民办摇号"政策为例,构建学校选择的竞争性均衡模型分析政策影响机制,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政策效应。文章发现:(1)政策实施后民办初中附近房租下降了大约0。86%,民办初中热度下降,达成"起跑线公平"的政策目的,然而,政策也带来了上海市主城区房价上涨3。75%,造成"以房择优"的教育不公平风险溢出;(2)政策实施后家庭学区房投资更加关注公立初中的教育质量,带来"小学第三梯队、初中第一梯队"对口学区房价格显著上涨了10。9%,而"小学第一梯队、初中第三梯队"对口学区房价格却显著下降了2。71%,出现了"削峰填谷"现象;(3)"多校划片"改革显著削弱了"公民同招、民办摇号"政策带来的教育资本化溢价。这说明"起点均等化"改革在建立"起跑线的公平"的同时可能带来教育不公平风险溢出,需要"质量均等化"措施和"机会均等化"措施的协同,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起点均等化公民同招多校划片资本化效应

    近代中国财政学话语权构建的探索

    毕学进马金华
    13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话语权是学科生产力、创新力、传播力与应用力的统一体,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一般问题解释的软权利。文章以近代中国财政学科话语权构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代国人对中国财政学科话语权构建的探索历程。研究发现:近代中国大批财政学论著先后问世,学科生产力明显提升,但大部分论著的创新力、传播力与应用力却相对有限。陈焕章所著《孔门理财学》尝试突破这一局限,该著基于中国儒家的经典学说,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术语表达,综合利用归纳法、演绎法与历史分析法等方法,从生产和分配等现代财政学视野,探究了人类社会的起源与进化,分析了政府活动的一般通则,并指出了人类一般行为准则。该著从人类、国家和个体三个层次构建了适用于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引起了凯恩斯等人的关注,部分内容甚至被美国借鉴,具有较强的创新力、传播力与应用力。这表明中国智慧完全有可能提炼成具有世界一般规律的学说,启示未来中国财政学科研究需要深入挖掘本土智慧,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与学术融合,构建一个既能解释和指导中国特色的财政治理实践,又能涵盖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财政理论体系,以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提升中国财政学话语权。

    话语权《孔门理财学》儒家财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