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研究
财经研究

谈敏

月刊

1001-9952

cjyj@mail.shufe.edu.cn

021-65904345

200434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

财经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区域人才政策与区域创新绩效——基于3171份政策文本的创新测度与实证检验

    李晓萍赵浩云江飞涛刘悦...
    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各区域争相推出人才政策以切实助力区域创新发展,但相关措施是否真正达到了政策制定者的预期效果仍是一个亟待检验的命题。鉴于此,文章搜集整理了 2012-2020年间全国地级市和直辖市各区层面的3171份人才政策文本,使用文本分析和手工处理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独特的人才政策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区域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现有相关研究大多忽视人才政策内容效度,文章采用量化人才政策内容效度的方法所得到的估计结果更为准确。(2)区域人才政策总体上促进了以专利数量表征的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政策内容效度越高则实施效果越好,各下级部门配套实施细则能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吸引创新人才入驻、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为其中的影响机制。(3)发展型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强于奖励型和保障型政策工具,保障型和发展型政策工具组合的效果最好。(4)在城市异质性层面,非沿海城市、强吸引力城市和营商环境好的城市中,人才政策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5)在政策工具与城市特征的组合层面,强吸引力城市更适合实施奖励型政策工具,弱吸引力城市适合实施发展型政策工具。上述结论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以及在使用Bartik工具变量减弱内生性问题的干扰后依然成立。文章将人才政策的内容评估和实施后的效果分析相结合,为城市实施人才引领发展、减小政策执行偏差、积极开发利用合适的人才政策工具提供了借鉴。

    人才政策政策量化创新绩效政策工具

    统一大市场建设:物流标准化如何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

    李兰冰逯海勇
    1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它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软件建设视角出发,研究物流标准化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理论机理,并实证检验了物流标准化建设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为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提供物流标准化视角的理论解释与政策启示。文章研究发现:物流标准化建设能有效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企业购买和销售范围的扩大、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存货周转速度的提高是物流标准化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机制;交通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在物流标准化与市场一体化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异质性分析表明,物流标准化对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大、物流硬件基础高、电子商务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文章为国内市场一体化研究提供了基于物流标准化的新视角,也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关于流通体系建设领域的新启示。

    物流标准化市场一体化影响效应机制检验

    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企业收入分配效应——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研究

    李颖刘红艳杨越淼
    34-47,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其能否缓解供应商集中度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作用?文章立足于竞争视角,考察了统一大市场建设、供应商集中度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供应商集中度通过融资约束机制和研发创新机制,抑制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而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创新水平,从而缓解上述抑制作用。当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供应商贸易信贷供给较小、企业所处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以及本地供应商占比较高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缓解上述抑制作用的效果更加明显。文章的研究不仅为我国在构建供应链体系时充分考虑收入分配的均衡性提供了启示,也为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

    统一大市场建设公平竞争供应商集中度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精准扶贫、双重激励机制和乡村就业——基于县级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周彬赵旭宇牛娜周彩...
    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的促进全面脱贫的创新性政策,总结精准扶贫政策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构建了委托代理模型,加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阐述了地方政府与贫困户在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两种模式下的最优行为,文章认为完备的激励机制是中国扶贫成功的关键。文章基于2000-2021年县级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地增加了贫困地区的乡村就业人数。使用动态效应模型发现,2016年完善激励机制以后扶贫的效果更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扶贫难度较大或地方政府分权较多的地方,精准扶贫成果更显著,这证明了激励机制完善是中国扶贫成功的关键。在微观视角的分析中,文章基于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下贫困户的劳动积极性显著提高,而且完善地方政府的激励能够有效地提高贫困户的劳动积极性,对能力较弱、难脱贫的贫困户来说这种影响同样存在,这说明精准扶贫不仅是公平的,而且是有效率的。此外文章从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两方面全面地评估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效果,文章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理解,也可以为完善全面乡村振兴的政策提供参考。

    精准扶贫激励委托代理贫困就业

    低保促进了农户减贫韧性吗?——兼论中国低保政策的完善

    胡联盛迪朱婷
    6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农村低保是一项以贫困家庭为对象的重要社会保障政策,也是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措施。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年数据,深入分析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户减贫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低保补助能显著提升农户减贫韧性,随着韧性标准的提高,低保补助对农户减贫韧性影响也会提高;第二,机制分析表明,低保补助通过增加家庭福利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户减贫韧性;第三,文章构建了农户减贫韧性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当前低保"瞄准效率"处在较低水平。文章认为,应完善对低保家庭的动态识别以及提高低保的"瞄准效率"。文章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低保制度完善都有重要启示。

    低保减贫韧性低保"瞄准效率"

    环境保护是否阻碍经济增长?——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保机构垂直改革的研究

    林立国杜泓钰
    7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6年,中国开始实施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改革,地方政府和各级环保部门职能进行了大幅调整,这可能会带来环境、产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文章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下简称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改革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垂直改革之后,生态功能区的实际人均经济水平不降反升,上升了约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垂直改革之后,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增强,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水平显著下降,这对生态功能区内的农业及旅游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垂直改革减少了地方政府的环境执法干预,改革之前地方环境分权程度越高、财政压力越大,经济增长效果越明显;同时,垂直改革与生态扶贫具有协同效应,以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推动了生态功能区的经济绿色健康发展。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保机构垂直改革生态经济

    他们为何排放?——预期业绩参考点依赖对企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张柯钱晶方时姣
    9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主体,如何降低其碳排放一直都是学界探讨的重点。然而,当前研究未回答"他们为何排放"这一问题。文章基于2008-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企业预期业绩参考点依赖对碳排放的影响,回答了企业"为何排放""他们是谁"的问题。研究发现:(1)由于企业普遍具有预期业绩参考点依赖特征,所以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会受预期业绩参考点依赖的影响,这回答了"为何排放";而"他们"则是实际业绩低于预期业绩参考点的企业,这些企业为追逐预期业绩参考点,便会增加碳排放强度。(2)预期业绩参考点依赖主要是通过损失厌恶与风险偏好机制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增加了企业研发投入与寻租、降低了绿色创新与环保投入。(3)预期业绩参考点依赖的影响在企业产权性质、行业污染特征及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层面存在异质性。(4)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使实际业绩回到预期业绩参考点的原因在于增加市值及缓解碳排放强度带来的不良经济后果;同时,相较于"向后看"的行业—历史业绩参考点依赖而言,企业会更在意"向前看"的预期业绩参考点依赖。文章的结论有利于加深对企业碳排放行为的认识,能为促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预期业绩参考点依赖企业碳排放

    中国进口扩张的国际收入效应——基于美国人口调查的实证分析

    魏浩封起扬帆
    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积极扩大进口的背景下,研究中国进口贸易扩张能否以及如何创造国际福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1990-2010年美国人口抽样调查与772个通勤区的匹配数据,系统研究了中国进口扩张对美国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进口扩张显著促进了美国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2)中国进口扩张主要通过促进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回报率和缩小性别收入差距等途径提高了美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3)中国进口扩张不仅在金融危机期间"救助"了美国经济,而且还帮助美国减少了扶贫支出和贫困人口数量。(4)中国从美国的资本品进口扩张、消费品进口扩张的边际影响大于中间品进口扩张。(5)当同时考虑中国进口和中国出口的影响时,中国进出口贸易总扩张仍然能够显著提高美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文章的政策启示是,中国通过积极扩大进口惠及进口来源国居民,这为反驳"中国威胁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证据。

    中国进口进口关税美国居民收入美国劳动力市场

    共建"一带一路"能够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冲击吗?

    李小平张胄彭书舟
    12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建"一带一路"是重塑全球经贸格局的重要动力。在中美大国博弈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能否成为中国化解贸易保护主义威胁的有效途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文章基于GTAP模型,量化模拟了共建"一带一路"对中美贸易摩擦不利影响的缓解效应及其结构效应。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成本降低能够有效对冲中美贸易成本高企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多元化的进口来源有助于弥补中国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大宗商品的供给缺口,但短期内未能化解由中美关税成本上升所带来的整体需求风险;(2)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将释放"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资本品需求,进而有利于提升中国资本品产出规模,使得贸易摩擦导致的产出下滑趋势得以扭转;(3)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业基础的完善和需求潜力的释放,"一带一路"沿线将成为中国出口扩张的重要通道,并与经济"内循环"引致的本土技术进步共同对经济增长形成协同提升效应。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对于化解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共建"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摩擦贸易成本缓解GTAP模型

    政府激励设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亩均论英雄"改革的证据

    王荣基王珏
    13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性的政府激励设计是中国从要素投入型向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制度保障。文章以政府实施的"亩均论英雄"改革政策为契机,从政府的外部激励视角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进而评估了亩均改革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和机理。研究发现,亩均改革政策的实施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 2。4%,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旧成立。影响渠道检验发现,亩均改革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土地配置效率、优化劳动力结构、提高资本投资效率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来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亩均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较高、碳排放水平较低、资本密集型、亩均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资源配置扭曲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进一步研究发现,亩均改革政策不以牺牲居民就业和收入为代价,可以显著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是实现社会帕累托改进的重要举措。文章从企业生产效率视角揭示了地方政府实施亩均改革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研究结论为深化地方经济治理和完善机制设计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亩均论英雄全要素生产率渐进DID异质性处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