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季刊

2096-7187

jmsce2019@vip.126.com

010-84262728

北京和平里青年沟路5号天地大厦530《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编辑部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ining and Strata Control EngineeringCSTPCD
查看更多>>《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介绍采矿工程、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工程及交叉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为推动采矿工程、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埋近距离煤层过平行煤柱开采强矿压机理研究

    黄庆享张谦贺雁鹏陈苏社...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过平行煤柱开采动载传递特征及强矿压机理,以榆家梁煤矿 43207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物理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柱覆岩"倒梯形"结构随下部间隔岩层的运动及其载荷传递特征,分析了超前支承压力和支架载荷的转化规律,建立了"煤柱-间隔岩层台阶岩梁"耦合结构力学模型,得出了强矿压瞬间和顶板切落稳定后的支架载荷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煤柱覆岩"倒梯形"结构的集中应力和载荷主要集中于煤柱后段,后段集中载荷是导致工作面过煤柱强矿压的根源;工作面进煤柱初期,煤柱应力表现为双峰;临近出煤柱时,应力集中为单峰,位于煤柱后段.工作面出煤柱4 m后,煤柱后区的超前支承应力系数达到峰值 6.00,间隔层开始产生超前裂隙;出煤柱 5 m时发生强矿压,煤柱应力下降 43%.强矿压期间,煤柱应力传递至煤柱下 7 m层位(间隔岩层关键层中部)下降了 39%,表明顶板结构承担了相当大的载荷.基于间隔岩层台阶岩梁结构的理论计算,得出强矿压瞬间的支架载荷计算公式,按照煤柱平均应力计算得出支架载荷为22.9 MN/架,按照强矿压时刻煤柱后段应力计算得出支架载荷为 24.1 MN/架;煤柱传递至支架的载荷仅为煤柱总载荷的 12%~18%,仍超过现场支架额定工作阻力 9.2 MN/架.因此,为防止压架,支架额定工作阻力需达到 15 MN/架,或者对煤柱及间隔岩层结构进行处理,以保证安全开采.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工作面过平行煤柱开采提供参考.

    浅埋近距离煤层过煤柱开采平行煤柱动载传递强矿压

    我国煤矿开采工作面顶板灾害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徐刚张震张春会范志忠...
    1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岩层控制理论、监测预警技术及装备、矿压规律及数据分析、防控手段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当前我国煤矿开采工作面顶板灾害方面的研究现状.当前工作面顶板灾害依然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近两年来无论是顶板灾害起数还是伤亡人数,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顶板灾害防控依然严峻.在矿压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科研人员相继提出了"砌体梁"、"传递岩梁"、"组合悬臂梁-铰接岩梁"、"切落体"和"分区支撑理论"等力学结构模型,明确了不同岩层赋存条件下顶板灾害致灾机理;在顶板灾害监测预警方面,我国煤矿已经开始摆脱传统单一的近场矿压监测,逐步向工作面近、远场顶板状态联合实时监测、动态感知、协同预警发展,实现矿压监测系统监测近场支架工作阻力、顶板下沉量、煤体应力等,微震监测系统监测工作面远场上覆岩层顶板断裂位置和能量大小;在矿压规律及数据分析方面,总结了浅埋深、坚硬顶板、非坚硬顶板不同围岩赋存状态下工作面矿压规律,明确了各条件下支架工作阻力的增阻特性;在顶板灾害防治方面,针对不同围岩赋存条件下易发生的顶板灾害类型,形成了相对应的顶板灾害防治技术,针对矿压显现较强烈,容易发生顶板灾害的坚硬顶板矿井,通过顶板深孔爆破、浅孔水力压裂、井下定向区域水力压裂、地面水力压裂等技术,有效地预防了顶板灾害的发生.总体而言,我国工作面顶板灾害防控理论及技术体系仍在不断完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矿井的建设,顶板灾害的智能预警及联动防控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顶板灾害致灾机理监测预警矿压特征灾害防治

    纤维种类及橡胶含量对矿用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研究

    张俊文吴少康宋治祥范文兵...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纤维及橡胶含量对矿用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灰比 0.34 及不同种类纤维、橡胶含量制备的水泥砂浆,制作试验试件.利用MTS压力试验机对养护好的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无纤维及掺入纤维 14 d龄期试件抗压强度均可达到 30 MPa,28 d时有少许上升;随着橡胶取代率的增加,试件抗压强度均明显减小;无纤维试件峰值应变在28 d时随着橡胶取代率的增加总体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掺入 2%聚乙烯纤维的试件,韧性明显增加;掺入 2%钢纤维的试件,抗压强度明显增加;试件输入能、弹性能及耗散能增长率同橡胶取代率及纤维掺量的增加分别呈弱化和增强效应;随着橡胶取代率的增加或钢纤维的掺入,耗散能步长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长,弹性能释放率显著降低,试件抗裂性能更佳;按材料性能将水泥基材料划分为高延性、高强度、高韧性、防冲击性及耐久性等 5 种类型研究,且对材料性价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改进水泥基材料性能、优化材料配方提供参考,为煤矿现场使用高韧性材料工程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水泥基材料单轴压缩力学特性能量演化韧性

    软弱夹层倾斜结构面剪切试验及抗剪强度模型研究

    罗战友付秀祥杜时贵刘广建...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软弱夹层倾斜结构面的剪切特性与倾斜角、充填度密切相关,为了获得具有起伏形貌的含软弱夹层倾斜结构面的剪切特性,采用多功能岩土体接触破损测试系统,开展了针对起伏形貌的含软弱夹层倾斜结构面试样的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含软弱夹层的倾斜结构面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具有峰值剪断特征;含软弱夹层倾斜结构面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具有滑动破坏特征.②充填度不同时,倾斜结构面法向位移随剪切位移增大而增大,变化率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呈剪胀效应特征;倾斜角不同时,结构面法向位移均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法向位移前期增长率明显小于后期增长率.③倾斜结构面抗剪强度 随充填度的增大呈负指数减小;随倾斜角和法向应力的增大近似呈线性增大.④考虑软弱夹层材料、充填度及倾斜角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在Barton抗剪强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含软弱夹层倾斜结构面抗剪强度模型.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岩石结构面软弱夹层充填度倾斜角剪切特性直剪试验

    低能量循环冲击作用下锚杆支护系统动态响应特征试验研究

    娄金福卢志国董双勇付玉凯...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定量探究循环冲击下锚杆支护系统动态响应特征,采用自主研制的冲击试验平台对锚杆支护系统进行 5 000 J能量循环冲击,并同步跟踪锚杆杆体变形、载荷、吸能及围岩破碎特征等参数信息.试验结果表明:随循环冲击次数的增加,杆体响应时间差先快速降低再缓慢增大,杆体载荷和能量吸收特征参数均先增大后下降,三者均在第 2 次冲击时达到极值;循环冲击下锚杆杆体晶格结构被拉伸,导致杆体抗变形能力增强,因此等能量冲击下杆体峰值变形量呈降低趋势,但杆体变形速率在第 2次冲击时达到最大值;首次冲击使围岩层间空隙压实,完整性提高,承载能力增强;第2次冲击时,杆体载荷、变形及吸能特征等各项参数达到最大值;越靠近巷道表面的围岩,破碎程度越高,裂隙分布越复杂,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吻合.研究成果可为优化动载巷道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锚杆循环冲击动态响应特征巷道支护冲击地压

    矿用锚索腐蚀程度对其力学性能影响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刘少伟牛帅贺德印李旭泽...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高强度低松弛预紧力钢绞线制成的矿用锚索与树脂胶结合可提供强大预应力,加固巷道围岩和顶板破碎煤层,但在顶板淋水条件下,锚索自由段相比锚固段更易发生材料腐蚀致断裂失效显现.通过理论分析明晰了受腐蚀锚索自由段在拉伸作用下裂纹扩展致断裂机制,结合实验室试验与数值模拟探寻了矿用锚索在高矿化度矿井水淋水环境下腐蚀断裂特征,及蚀坑深度、表面腐蚀率与锚索自由段延伸率、极限载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锚索自由段在拉伸作用下受环境因素影响表面产生蚀坑后,在蚀坑尖端出现应力集中,并衍生呈裂纹扩展致脆性断裂,其延伸率与蚀坑深度成负相关;锚索极限载荷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腐蚀率,其与腐蚀率成负相关;锚索自由段腐蚀程度为 30%,表面蚀坑深度小于 0.5 mm时,19 股结构锚索承载力优于相同直径的 7股锚索;蚀坑深度大于 0.5 mm时,7 股结构锚索承载力实现反超.

    矿用锚索淋水腐蚀蚀坑深度腐蚀率极限载荷

    深部放顶煤开采下煤层应力场-渗流场耦合演化特征

    赵洪宝荆士杰李作泉刘超...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高应力区煤体在放顶煤开采方式下的应力场-渗流场的耦合演化规律,以横观各向同性下的火柴棍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由煤基质和裂隙组成的弹性系统,建立了三向应力条件下煤体渗透率演化规律模型,并结合采场应力场空间分布规律,构建煤层增透率空间分布模型.在改变围压、轴压和气体压力的条件下,将渗透率模型和室内试验结果对比,并将增透率空间分布模型与顺层抽采钻场的瓦斯抽采相关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煤体渗透率随载荷与气体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并呈指数型;渗透率模型可以较好地定量描述煤体渗透率在加卸载条件下的变化,与多组试验数据的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均大于 0.9;增透率空间分布随距离增大呈指数下降,可分成 4个阶段:原岩稳定阶段、增压降低阶段、卸压增加阶段、破坏稳定阶段;根据增透率模型和现场数据对比,煤层在卸压增加阶段和破坏稳定阶段处于增透状态,煤层增透范围Lr=55.62 m;煤层增透率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煤层增透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与现场数据的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均大于0.96.

    横观各向同性渗透率模型增透率模型增透范围

    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强震动诱发底煤卸压失效机理研究

    刘玉宾朱斯陶张修峰王绪友...
    10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底煤爆破断底卸压后仍发生冲击地压的现象,以新疆硫磺沟煤矿厚煤层掘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强震动诱发底煤卸压失效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掘进导致围岩卸荷过程中煤体剪切破坏产生强烈震动,震动波能量主要被松散底煤吸收,最终导致底煤发生冲击;提出了强震动诱发底煤卸压失效的能量判据,基于此计算得到硫磺沟煤矿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底煤抛出高度 Hc=1.26 m,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同时得到卸压底煤冲击的临界震源能量EZ=13.7 kJ;最后通过FLAC3D模拟了不同震源能量对卸压底煤的扰动效应,得到当震源总能量为 22,32,42 kJ时,底煤最大垂直速度分别为 4.32,6.91,16.65 m/s,底煤最大位移量分别为0.11,0.57,1.40 m;底煤垂直速度随着震源总能量的增加不断增大,随着动载作用时间的增加呈现先迅速增大后迅速减小最后衰减为零的趋势;底煤位移随着震源总能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动载作用时间的增加其增大趋势逐渐变缓,在动载作用时间为 3/5 个周期时达到最大值,辅助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厚煤层冲击地压震动波厚底煤卸压失效底煤冲击能量指数

    基于双量化评价指标的千米深井大采高液压支架适应性分析

    牛艳奇陈泰龙胡相捧商德勇...
    11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液压支架的适应性评价缺乏量化指标的问题,以淮南矿区口孜东煤矿的千米深井软岩大采高俯斜采煤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四柱和两柱支架的"支架-推移千斤顶"承载稳定性力学模型,得到了两种架型临界载荷的一般形式及推移千斤顶参与支架力学平衡的判定准则.提出了衡量液压支架与顶板和底板适应性的双量化评价指标,指导研制了适用于该煤矿的ZZ18000/33/72D型大采高四柱液压支架,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比了两种架型的适应性,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支架与顶板的适应性指标越大及支架与底板的适应性指标越小,则支架的适应性越强;指导研制的ZZ18000/33/72D型大采高四柱支架对顶板适应性、底板比压及对安全阀的控制性等方面明显优于两柱支架,临界载荷曲线更适应该场景的顶板载荷特征.该支架与顶板和底板的适应性良好,未出现影响工作面安全和正常回采的大面积片帮及冒顶,底座也未发生陷入底板的现象.研究结果可为液压支架的适应性设计和评价提供量化参考.

    双量化评价指标液压支架适应性临界载荷曲线

    不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条件下关键层破断力学机理研究

    于美鲁王中文刘瑜李春元...
    12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突水灾害防治问题,以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和中厚板理论为基础,对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与主关键层之间的破断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统计并分析了6个典型厚松散层矿区的 18个矿井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松基比及松散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松基比和松散层厚度与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通过中厚板理论分析了不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条件下关键层破断力学机理,得出随着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的增大,关键层破断力学因素由拉破断转化为剪破断.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随着水压的增加,剪应力占比逐渐增大,且关键块之间的结构也由连续且稳定砌体梁结构转换为非连续易失稳的台阶岩梁结构.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的增大可能促使采空区原本稳定的砌体梁结构转化为台阶岩梁结构,促进导水裂隙带的发育.同时,在关键层岩块结构中出现了砌体梁与台阶岩梁共存的现象.不同松基比岩移边界线具有明显的"类指数曲线"特征,随着松基比的增加,岩移边界线由"直线"转化为"类指数曲线",且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覆岩运移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不同水压中厚板理论岩层移动松基比关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