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论坛
传媒论坛

半月刊

传媒论坛/Journal Media For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权力之维

    曾振华
    3页

    数字时代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理研究

    苏芳芳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不断升级的网络空间、互联网移动设备的应用赋予网络语言跨越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的多维度传播和多场景运用,网络互动和现实生活高度耦合,网络语言从平面到立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语言承担起交往、传播、反馈等更多功能。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典型代表,是社会意识的集体反应与语言自身独特语义的高度结合,成为反映现实社会人生百态的一面镜子。基于当下数字时代特点,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分析,联系认知语言学、文化传播、心理学、社会学等因素,探究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自媒体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流行语中的青年话语实践研究——以"社恐"话语为例

    涂祎嘉沈程奕林丽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的勃兴促使网络流行语成为青年表达自我、探索认同及映射社会心态的重要工具。本研究聚焦于网络流行语"社恐"在青年群体中的话语实践,旨在揭示该现象背后所反映的青年社交困境以及深层社会意涵。研究发现,青年群体会通过文本叙述、图像表现和视频表达的多模态符号对"社恐"话语进行构建与传播。这一过程既是个体焦虑的情感投射,也是群体身份认同,构建话语圈层的行为体现。同时,媒介技术也促进了"社恐"话语的娱乐化、游戏化传播。在社会文化层面,"社恐"话语也映射了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与青年价值取向的变化。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与陌生人社会的兴起加剧了个体在社交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知,导致"社恐"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这也象征着青年群体以温和的抵抗方式挑战主流社会对社交能力的过度强调,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个体自主权的维护及对社会环境的批判性思考。

    网络流行语"社恐"青年群体话语话语实践

    初探"梗"文化

    缪一言王聪聪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网络环境中,"梗"经历了广泛而悠久的发展历程,被视为现代语言符号在互联网环境中嬗变出的新型视听语言体系,具备创造性、表达多样性、爆发性、圈层性、时效性等特质。梗的兴起类似于文化的"虹吸现象",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传递至各社交圈层,形成独特的梗文化,并通过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实现迅速传播。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传统语言体系的解构与重组、个体的个性化表达以及文化认同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梗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因此,要有效运用梗,首先需认识到梗的时效性,然后善于将梗与所需内容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富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

    互联网文化梗文化网络文化文化虹吸

    迷因理论视域下"挖啊挖"话题传播路径和效果研究

    常青李微
    17-1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首"挖啊挖"儿歌迅速在网络中爆火,在模仿、转发、变异等迷因独有的动力内核驱动下,其相关话题呈现出大规模病毒式传播的特征。围绕这些话题,网络中则出现全民狂欢的景象。在迷因理论视域下解读"挖啊挖"话题的传播规律,需要关注网络虚拟性、交互性、高自由度、低门槛等特征对迷因产生、繁衍和传播的影响,以及网络链式反应的特点对迷因理论优化、话题传播效果的挑战。网络中的迷因传播涵盖复制传播、模仿传播和变异传播三种类型,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和消散五个阶段。通过对热门话题传播路径和效果的案例研究,加深对网络爆红话题传播一般规律的认识,以期为营造清朗、积极的舆论空间,发挥网络时空的传播效益提供理论支持。

    迷因传播话题传播路径

    大革命时期《政治生活》的革命宣传

    李佳哲王珊珊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革命时期,中共北方区委通过《政治生活》向民众进行大量的舆论宣传,在反动势力异常强大的北方传播革命精神。对于革命指导思想,《政治生活》以述评经典作家文章、宣传苏俄成功经验、反击诋毁谣言的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的宣传。对于革命对象,《政治生活》在总结以往斗争经验,廓清错误斗争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斗争对象和斗争的必要性,指明斗争策略。

    大革命中共北方党组织《政治生活》指导思想革命对象

    "以视频为媒"向世界讲好龙江抗联故事

    张丽娜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江红色文化是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抗日战争考验及建设时期磨炼的历史明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的重要部分。《东北抗日联军》《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我的母亲赵一曼》等微视频将纪念雕像、人物事迹以图像、动作、声音等多种符号集于一体,生动再现龙江英雄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联军英烈的壮举,将龙江红色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悄然与观众融合,产生"共情"之感,向世界讲述真实抗联故事及龙江精神,推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

    龙江红色文化影视媒介抗联故事跨文化传播时代元素

    "幻影公众":突发事件中异质行动者的个体情感实践——以微博平台"狗咬伤人"事件的传播为例

    赖黎捷陈豪意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法,考察"四川崇州两岁女童遭烈犬撕咬"事件在微博平台的信息扩散过程。研究发现,突发事件中的异质行动者网络以个体行动者为主体,网络空间的事件讨论经历了从事实到观点再到异质行动的变化过程。个体行动者基于既有情感立场,能动地对事件意义进行转译、扭曲甚至修改,寻求他者的意见认同。情绪释放下对立情绪加剧,网络中个体行动者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化为"泡影",网络空间成为行动者间话语争夺的场地,使得情感认知出现分裂,引发次生舆情,将事件进程导向了更加不可控、不确定的窘境,共识难以达成。但作为能动、热情的行动主体,可以联结不同群体的核心行动者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桥"作用仍值得发掘。

    突发事件异质行动者情感立场转译网络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演化与治理策略分析——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

    张侃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应用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日益趋向个人化、互动化和多元化。框架是沟通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的中介,是人与人交往的中介。个体借助框架才能理解世界,而框架也对个体诠释事件意义产生影响。自媒体时代,框架就是背景,媒介则建构了环境,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一起不间断地生产、传播信息,个人被裹挟其中,网络舆论场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舆情治理面临全新的巨大挑战。自媒体时代对网络舆情的治理,需要立足于这些新变化,致力于在开放互动的基础上重构框架认知,以博弈下的多元共治来推进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良性发展。

    自媒体框架理论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穆青新闻思想对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的启示

    江雪铭刘建萍
    36-3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共新闻史上的代表性新闻工作者,穆青伴随着党的新闻事业成长发展,是中国新闻战线的一面红色旗帜,也见证了中共百年新闻发展史的演进。学习穆青新闻思想中的重要观点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人民记者穆青生平及作品为线索,研究其新闻理念,并与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进行对照,探讨其对增强"四力"的启示:增强脚力需细致采访,提升眼力要突破传统视角,锻炼脑力需"多线思考",增强笔力则需在写作时提炼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题。

    穆青新闻思想"四力"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