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论坛
传媒论坛

半月刊

传媒论坛/Journal Media For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他塑与自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表征

    方提
    3页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女性形象构建分析——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22年推送文章为例

    李想刘怡
    4-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是连接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纽带,在我国新闻话语实践中处于重要地位。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2年涉及女性形象的文章为话语实例,通过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从文本分析与话语实践两方面进行总结,针对主流媒体对女性形象构建的不足,从政策、平台、媒体等角度提出相应措施。

    主流媒体女性形象媒介形象媒介性别人民日报

    多元·机理·突破——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及其底层逻辑

    方提颜玉婕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和巾帼行动的背景下,电视剧中涌现出一系列脱贫致富、创新创业等主题的优秀作品。妇女作为"半边天"在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以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探究女性形象从未婚小妹到新婚妻子再到育儿母亲的形象呈现与变化,分析女性影像叙事在社会实践、多元群体、女性个体等多维度的底层逻辑。同时,电视剧女性形象叙事可以从挖掘典型人物、突破固有模式、回归女性叙事等方面推陈出新,塑造多元女性形象和建构多维叙事范式,从而彰显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

    乡村振兴乡村女性形象电视剧女性叙事

    凝视与反凝视:短视频平台的女性主义身体叙事——以"方头明"等女性抖音博主为例

    刘星彤景云川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头明"等女性抖音博主模仿"油腻男"的视频迅速风靡互联网,达到反讽的作用和效果。运用福柯的凝视概念和女性主义的理念分析女性对男性形象的反凝视叙事,从自我展演、主客体反转、场景简化、符号化传播四个层面展开,并剖析"反凝视"背后的权利关系转变,论述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探寻女性短视频博主未来的创作方向。

    凝视短视频方头明女性主义

    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分析

    吴晨静金燕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自身所需,更多购买的是其所代表的符号价值。女性在影视广告中的形象长期被固化、被物化甚至被遗忘,引发了性别的对立,使得男性对女性的凝视变得合理化。随着现代女性意识不断崛起,女性消费占比不断提高,广告主们也逐渐意识到要想实现销售的目的,首先要得到受众的认同。因此,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了新的改变和值得关注的空间:在现代影视广告范围中女性充当了怎样的形象,当前面临的危机以及如何突破。

    消费主义女性形象影视广告

    失真与着色:女性赋权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消费塑造研究

    王家璇孙鹏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女性主义思潮的扩散使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突出女性力量的广告话语表达日渐转向主流。国内女性赋权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随之丰富。但在社会中,女性依然无法逃离男权刻板印象下的形象塑造或精神追求,本质上是披着独立女性外衣的伪独立。研究女性赋权广告的相关案例,审视其对女性形象塑造时存在的失真现象,为进一步提升女性赋权广告中的自我意识表达提供建议。

    女性赋权广告消费主义女性形象

    《红色中华》与中国共产党苏区时期的灾害叙事

    杨文晴孔祥成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与防灾应灾能力较弱的现实情况。但中国共产党依托机关报《红色中华》开展深入群众、具有革命与阶级导向的灾害叙事与宣传,不仅有力应对了频发且恶劣的自然灾害,而且据此赢得了民心,在根据地工农群众中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形象,从而树立并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合法性。以《红色中华》的灾害叙事为基本史料,构建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灾害防治工作的历史图景,可以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与救灾现代化实践提供历史遵循。

    《红色中华》苏区时期灾害叙事中国共产党

    抗战大后方电影报刊的国族叙事与新时代文化传承

    黎书廖芷蘅
    26-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后方电影报刊在抗战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学界对于大后方电影报刊的研究较为薄弱。大后方电影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后方电影生产的"缺位",大后方电影报刊人在办刊宗旨、内容编辑等方面将电影文化与民族抗战这一主题有机结合,通过宣传与教育的手段激发着受众的民族意识,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同时,为新时代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抗战文化提供借鉴。

    大后方电影报刊国族叙事文化传承

    媒介技术创新对消费意向的塑造作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分析

    刘乃歌张建琴袁舒格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众传媒作为文化权力通过影响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左右着人们的选择和态度。大众传媒利用广告和符号消费渲染消费欲望,使个体成为只关注物质生活的"单向度的人"。同时,大众传媒通过"沉默的螺旋"效应和集体无意识的共享,有效地影响和控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此外,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和大数据驱动力,通过提供吸引人的娱乐内容和消费模式,麻醉观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削弱了人们关注重要社会问题和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通过符号象征的塑造和议程设置,实现对消费意向的塑造,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娱乐和消费的过度追求。因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和批判的思维,不断提升媒体素养,审慎对待自身消费欲望。

    文化权力集体无意识数据驱动消费意向

    平台算法时代底层表达的可见性正义研究

    周颖李跃忠
    33-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传播意愿和驱动力为标准,将底层群体分为沉默的失语者、被动的围观者以及主动的参与者三种类型。分析平台算法时代三者可见性正义的缺失表征,即商业逻辑掩盖传播的主体性地位、数字时代的被动现身,以及失范的表达压缩传播可见性。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算法在其中起到的物质性基础作用,并利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媒介场域中注意力资源分配规则的不平等现状,为智媒时代社会传播的公正、新闻伦理的维护提供新视野。

    可见性正义平台算法底层表达媒介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