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论坛
传媒论坛

半月刊

传媒论坛/Journal Media For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的国际舆论环境下的国家形象传播

    程曼丽
    3页

    《华盛顿邮报》对中国形象建构的批评话语分析

    肖叶飞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话语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是互构关系。选取《华盛顿邮报》(2013-2021年)有关中国的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分别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社会实践等三个维度展开。文本方面从标题用词、及物性、架构、过度修饰、话语修辞、关键词等微观方面分析语篇描写与叙事特色;话语实践方面从互文性、主题选择、消息来源等中观层面分析话语生产过程;社会实践方面从态度基调与叙事框架等宏观层面分析意识形态。报道中不乏把中国歪曲丑化为偷窃情报、黑客攻击、军事扩张、没有人权的国家,同时又有部分报道将中国描述为文化古国、体育强国与科技大国。在中美博弈语境下,中国需要加强国际传播,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塑造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

    批评话语分析华盛顿邮报国际传播中国形象新闻话语

    日本主流报媒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2020年《读卖新闻》涉华报道为样本

    陈婷婷
    10-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日本三大报之一的《读卖新闻》2020年关于中国的报道较往年明显增多。其报道文本和风格既关涉中国在日本的国际形象,亦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观感和中日两国的政治与民间交往。选取2020年《读卖新闻》报道中国方面新闻的高峰时期的报道样本,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方法,把握其塑造的"疫情下的"中国形象特征。大流行病这一重大事件令日本主流报媒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与定位更加鲜明具体。

    读卖新闻涉华报道国家形象塑造大流行病

    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以YouTube 2022年北京冬奥会视频为例

    方平钱放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对YouTube上播放量排名前30名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热门视频的比较和分析后,发现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整体偏弱,且仍受"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制约,国家形象固化严重。为此,应尽可能团结发展中国家,突破国际传播壁垒;积极开拓、运用新媒体平台,勇于发声、善于发声;应用东方美学,讲好"中国故事",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贡献力量。

    新媒体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冬奥会

    虚拟数字人:5G时代国家形象建构路径

    郝婧王殿英
    18-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5G时代,随着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数字人逐渐在更多的场景中被应用,也不失为国家形象自塑可以采取的一种手段。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法和观察法,分析当前我国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的困境,讨论虚拟数字人的特性及其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价值潜能,展望虚拟数字人在国家形象建构及对外传播领域的未来应用,旨在为我国的国家形象建构提供参考。

    数字人5G国家形象对外传播

    "洋网红"短视频出海:国家形象建构的新思路——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考察

    武小菲韩新越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洋网红"短视频的出海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出发,以TikTok平台"Daily moments of phylli"为例,探讨国家形象建构的新思路。从互动仪式链的四个要素出发,对"洋网红"短视频出海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洋网红"短视频的海外传播实现了三重效果,分别是竖屏播放内容带来观众的沉浸体验及虚拟在场、文化圈层的壁垒设置局外人边界、共同关注的具象内容积累情感能量,"洋网红"短视频出海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建构新思路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

    "洋网红"短视频互动仪式链国家形象建构

    国际传播需破解的困局及对策研究

    商永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塑造我国国家形象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衡量国家影响力的关键指标,而且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国际传播中,各国媒体报道内容成为了解他国信息的主要渠道。分析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相应的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借鉴与参考。

    国际传播话语权主流媒体华文媒体影响力

    战争·媒介·女性:《人民日报》视域下的淮海战役妇女支前运动

    张伟杰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日报》是中共于战火中创办的最具权威、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在引导社会舆论、传递主流思想方面发挥着"喉舌"作用。从话语范式角度审视《人民日报》,妇女支前报道的聚焦内容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怀与现实诉求,而对妇女支前的整体分析也有助于把握中共妇女观的全貌。因此,以《人民日报》为考察对象对淮海战役妇女支前运动进行整理研究,探析了革命情景下妇女支前的动员逻辑;乡村女性在革命战争中的整体功能作用以及中共建构的"身份—角色"群体改造机制下妇女形象的重塑与传播。

    《人民日报》淮海战役妇女支前妇女形象

    媒介、纪念与动员:抗战时期《新民报》重大纪念日报道议题呈现和模式分析

    刘超李金檐
    32-3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念日动员是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溯源媒体在纪念日报道背后的生产逻辑,在发挥媒介纪念日动员功能、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1938年重庆《新民报》91篇重大纪念日报道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和归纳发现,《新民报》重大纪念日报道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抗战宣传,报道内容以抗战活动记录、讴歌爱国热情、号召民族团结、号召献金救国为主,报道模式呈现出提前预热、增加篇幅、设置特刊的特点。《新民报》重大纪念日宣传报道呈现出"事件本位"的特点,普通民众在重大纪念日报道中的形象是缺位的,仅仅存在于常规新闻报道中。

    新民报纪念性报道爱国主义媒介动员

    物化与游走:电商直播平台异化与个体主播的抵抗战术

    苑艺朦苏春艳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劳动实现了劳动方式的迁移和再造,互联网平台以入口平等的名义遮蔽了其剥削的本质。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主播立场出发,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批判方向下,考察了电商直播平台异化与个体主播的抵抗战术。从劳动时间的延长化和反常化,到平台利用流量算法诱导主播无意识地整合进自律的物化结构之中,再到资本加剧主播群体两极分化,通过认同规则、学习规则甚至是加入潜规则,主播获得流量和利润,自己却也被异化为符号化的抽象个体。但并不是所有主播都接受异化,关系劳动和平台迁移的抵抗战术能够让个体主播获得"游走"的权力,以便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劳动异化理论电商主播关系劳动平台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