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论坛
传媒论坛

半月刊

传媒论坛/Journal Media For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比较视野下行动者网络理论与驯化理论中的"技术—社会"研究

    武小菲魏金鑫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当技术决定论的声音再次响起,就不得不提处于其对立面的社会建构论。拉图尔和西尔弗斯通从不同的出发点、理论视野和研究路径各自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与驯化理论。拉图尔跟随行动者探寻科学技术的产生过程,而西尔弗斯通则跟随着家庭中的电视探究公共技术的私人消费过程。立足于比较视野,探究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与驯化理论中"技术—社会"研究的异同性,为数字时代客观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参考。

    行动者网络理论驯化理论技术与社会社会建构论

    抖音号"卢骁的急诊日记"中急诊医生的媒介形象构建研究

    肖嘉林李杰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抖音号"卢骁的急诊日记"对于急诊医生媒介形象的构建。发现该抖音号对于急诊医生的媒介形象构建具有以下框架特征:高层框架中将严肃的主题进行生活化表达,树立专业靠谱的医生形象;在中层框架中,纪实化的视频内容营造了独树一帜的表达风格,令用户印象深刻;在低层框架中将卢骁自身符号进行细节化展示,最终营造出深受大众尊重喜爱的急诊医生形象。

    媒介形象健康传播新媒体三层框架理论

    短视频中的黔东地区乡村记忆书写与地域形象塑造——以抖音博主"周周(周莫)"为例

    梁芳伍顺比
    51-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媒介形态的迭代发展,短视频成为乡村记忆和地域形象塑造的重要文化载体。贵州乡村以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在短视频领域大放光彩,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中营造出独特的视觉风格。以抖音短视频博主"周周(周莫)"为案例,详细论述其如何通过视频展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生态优美的贵州黔东铜仁地区的人文风光,使黔东地域文化在文化传播领域上开辟新思路,让贵州乡村短视频成为大众传播领域中的一种具象化表达。通过分析得出,短视频创作者还需在内容上展现更多创新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符号,从而把握时代文化精髓,做到"别无我有、别有我优、别优我特"的优质短视频,让乡村记忆更加立体地展示在画面中。

    短视频贵州乡村地域文化形象塑造

    "影视+文旅"融合发展造就旅游新风向——以《去有风的地方》为例

    尤璐瑶吴光恒杨濛韩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如今文旅产业和影视产业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观众通过收看影视作品对剧中的取景地心生向往,完成了从"观众"到"游客"的身份转变,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的复苏与发展。影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借此发展机遇,以镜头为笔,描绘出了云南地区的独特神韵,通过精心筹备与匠心制作将云南大理岁月静好、风光旖旎和水光山色的美景生动细腻地表达出来,实现了"影视+文旅"双向奔赴的跨界联动。

    《去有风的地方》影视+文旅风景风情人情

    医学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唐宗顺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的便捷性与实用性得以最大化体现,颠覆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新媒体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有更多的人倾向于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各种新闻资讯等,使得医学期刊的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当前新形势下,推动医学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能有效扩大医学期刊的传播范围,突破传统媒体模式下的多重限制,切实提升医学期刊的影响力。概述医学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分析在融合发展实践中的现状与挑战,并结合医学期刊发展需求,探讨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途径,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医学期刊的发展需要,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参考。

    医学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

    反应镜头与反应视频: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探究

    邹采玲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综艺节目的质量不断提升,创新的制作手法不断涌现。反应镜头和反应视频基于内容和形式上独具一格的特性,在节目前期制作和后期传播过程中不断普及,为综艺节目的差异化发展和二次传播提供许多可能性。分析了反应镜头和反应视频在情感传播、制造悬念、拓展议题三方面对节目内容制作的价值,总结了视频分享网站上反应视频对跨文化传播和促进节目二次传播的意义,希冀为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予以启示。

    反应镜头反应视频综艺节目

    融媒体时代广播有声语言的审美特性探究——以广播剧《时间的声音》为例

    王逸群韩朝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间的声音》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改编的现代广播剧。其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音乐学院教师万桐书前往新疆主持抢救、整理《十二木卡姆》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塑造了万桐书、连晓梅等多个人物形象,展现了万桐书为新疆木卡姆艺术的抢救性挖掘和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从融媒体时代广播有声语言的概念与特点入手,深入探讨了《时间的声音》这一广播剧的审美特性,包括历史的厚重感、亲民的叙事方式、叙事细节的描写以及个性的声音等,进而归纳广播有声语言在融媒体时代的审美特性。

    广播剧审美特性融媒体时代

    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策略探析

    张兴动刘佳怡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纪录片在影像的记录与传播方面对我国民族文化研究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目前有十一个少数民族与若干个民族支系聚居于广西,为广西少数民族纪录片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现实主题。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基于广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状况与国内纪录片发展形势,在新媒体语境下探讨广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传播发展策略。

    新媒体广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纪录片

    情感与意境:当代民族动画电影的美学叙事

    黎文静彭国斌解维起
    71-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动画电影以中国文化为重要载体并进行大胆的创新实践,这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审美的深刻认知与理解。从观者的审美视角构建民族动画电影情感表达与中国风格意境,是当前中国民族动画电影民族化审美的重要体现。民族动画电影注重"情"与"意"的审美表达和意境营造,并在满足观众的观影体验下构建民族动画电影叙事方式,以一种多元创新的审美表达改变观众对以往民族动画电影的刻板印象。

    情感意境动画电影美学叙事

    高校红色文化的阅读空间与传播路径

    张宏郑博文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红色文化阅读和红色文化传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筑牢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根基,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高校阅读空间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