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储能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丁玉龙

双月刊

2095-4239

energystorage_cip@163.com;esst_edit@126.com

010-64519601/96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储能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储能科学与技术》(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化学工业出版社、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内唯一的储能专业期刊,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管,国内统一刊号CN 10-1076/TK,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化工学会及储能工程专委会会刊。目前已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英国科学文摘数据库(INSPEC)和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收录,荣誉主编为英国伯明翰大学丁玉龙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镍钴锰三元锂离子电池不同电压下浮充失效机理及热安全研究

    汤旭旭许铤储德韧
    2044-2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元锂离子电池由于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商用18650型镍钴锰酸锂/石墨体系电池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在4.2 V、4.4 V和4.6 V的电压下进行浮充实验.通过对新鲜电池及不同电压工况下浮充电池的容量测试、容量增量分析、阻抗测试以及拆解电池后电极材料的XRD、XPS和SEM表征,研究NCM电池浮充失效机理;通过新鲜电池及不同电压工况下浮充失效电池的ARC测试,研究浮充对NCM电池热安全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浮充电压越高,电池老化速度越快,4.6 V浮充下电池的平均容量衰减速率达1.166%/d.高电压浮充加剧了电池内部电解液与电极之间的界面反应,导致SEI膜增厚,阻抗增加;高电压浮充也导致了正极集流体的腐蚀,使得Al析出并沉积到负极,造成电池容量进一步衰减;浮充后电池自加热起始温度(Tonset)明显降低,电池热安全性降低.本工作基于NCM电池浮充过程分析、浮充失效材料表征及热失控实验研究,将为了解浮充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热安全性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锂离子电池浮充热失控失效机理热安全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锂电池故障分析及应用

    时海欧
    2054-2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电池储能在清洁能源使用、电动汽车、移动设备以及再生能源存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引起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其进行故障分析,了解其实时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深度学习机制下的锂电池故障分析技术进行综述.在深入了解包括多层感知、循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诊断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最新的锂电池故障诊断模型(LSTM)的评估框架及流程.通过实际应用可以判定基于深度学习的锂电池故障分析模型具有可循环性高、精确度好等优点,值得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深度学习锂电池评估模型

    储热系统优化对延庆冬奥村供暖经济性的影响

    凡烈邢永杰刘芳熊亚选...
    2057-2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冬奥场馆赛后供暖系统运行的经济性,通过构建场馆供暖系统储热装置的物理数学模型,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储热装置进行研究,将储热装置内储热介质温度分层的模拟结果数据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储热装置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当地峰谷电价体系,以电极锅炉运行费用最优化为目标,放热水泵汽蚀余量和电极锅炉总功率为约束条件,对储热装置结构和储热温度方案进行优化,研究储热装置布水器结构和储热介质温度对供暖系统节能、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散流器型布水器结构与延庆冬奥村储热装置布水器结构相比,在运行过程中,储热装置内温度分层更佳,装置内不同温度之间的储热介质掺混程度低,使储热装置出水温度更高,房间舒适性进一步提升,供暖热利用效率从优化前的82.02%升高至85.98%.冬至日至元旦期间储热介质最优储热温度为95℃,电极锅炉供热系统运行费用降低可高达14.13%.可见本研究具有工程应用价值,对奥运场馆赛后运维以及热水储热供暖系统运营改造具有指导意义.

    冬奥场馆供热系统储热装置性能优化经济性

    基于"电-氢-电"过程的规模化氢储能经济性分析

    林旗力陈珍王晓虎戚宏勋...
    2068-2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氢能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当前,基于"电-氢-电"过程的氢储能总体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储能成本是其形成竞争力的关键,但是关于规模化氢储能平准化成本(LCOES)的针对性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首先建立氢储能LCOES模型,对25 MW规模的氢储能电站系统进行了定量分析,而后预测了未来场景下的LCOES水平.结果表明,氢储能系统LCOES为4.758元/kWh,初始投资中制氢系统占比最高(44.66%),运行成本中制氢成本占比最高(42.99%).电价对氢储能成本有一定影响,其每下降0.1元/kWh,LCOES降幅8.18%.虽然提升发电效率难度较大,但对氢储能的经济性非常关键,其每提升10%,LCOES平均降幅11.88%~12.50%.制氢系统和发电系统设备价格同时下降10%可带来LCOES 6.06%的降幅.储能时长对LCOES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时长较短时.当储能时长在4~8 h范围时,每增加1 h时长可使LCOES平均下降0.394元/kWh.未来随着水电解制氢和燃料电池设备价格的下降及效率的提升,氢储能有望成为长时、长周期储能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

    氢储能电-氢-电规模化平准化储能成本经济性分析

    多应用场景下储能最优配置经济性效益分析

    张楚陈栋才陈湘萍蔡永翔...
    2078-2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能技术可被用作缓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压力的有效手段,可解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连续、不可控的难题.本文基于北盘江流域光伏电站的相关特点,研究了北盘江流域不同储能模式的优化配置,利用电化学储能与氢储能相结合的混合储能优化北盘江流域光伏运行,并以储能系统净现值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储能系统容量及充放电最大功率为约束,对不同类型储能装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并进行优化配置,基于HOMER Pro软件运行分析得出最优储能容量配置后,根据贵州省现行的价格标准,对其经济性分为发电侧、电网侧及融资租赁模式多应用场景进行分析,得出各应用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及营收模式,为该地区光伏电站配置储能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氢储能容量配置多应用场景

    新型储能技术的中国专利布局分析

    陈艺秦琪赵龙陈子坤...
    2089-2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能源存储技术的创新,新型储能技术已成为构建创新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并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为了解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在内的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本文基于新型储能技术领域专利数据,全面探讨了国内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主要围绕基于LDA主题模型的细分领域展开讨论,涵盖了专利年限、申请地域、申请人单位、合作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并深入探究了全球新型储能技术的现状与趋势.结果表明,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中国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占据全球的重要份额.在中国专利领域,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液态金属电池、水系电池等各类储能技术蓬勃发展.中国新型储能技术专利的申请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份或直辖市,如广东、江苏、北京、浙江等地.各地的重点研究领域有所不同,但申请单位都主要以高校和新能源领域的私企为主.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了未来新型储能技术仍需主要研发单位引领边远地区协统发展,高校与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专利新型储能锂电池氢储能

    "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储能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李巾锭樊林浩张寿行李斯奇...
    2099-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储能技术高速发展,导致储能领域规模化发展所需基础人才缺口严峻、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教育部在2020年新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满足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需求.而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结构复杂,因此其高端人才培养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以上难题,天津大学基于丰富的新工科教育改革经验,突破现有学科和专业束缚,依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储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共建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等系列举措构建"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天津大学储能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生企业实习、项目制实践教学、高端培训等人才培养环节进行实践与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对储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具有推广价值.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