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统一战线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统一战线学研究
统一战线学研究

段援埃

双月刊

2096-3378

ysyxb@163.com

023-62876761

400064

重庆市江北区嘉陵三村272号

统一战线学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United Front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是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主管、重庆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以反映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1999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从2009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它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服务,鼓励理论创新,着重反映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反映统一战线各领域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之作,反映国内外统一战线及其相关学术研究的新动态,注重统战学术性、理论创见性、知识可读性,提倡准确、鲜明、清新的文风,辟有统战理论前沿、政党制度透视、参政党理论与实践、人民政协、无党派人士、新社会阶层、民族与宗教、“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统战工作论坛、统战史话、中华文化、世界纵横、政治发展和社会科学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的"源"与"道"——一个基于政治学的分析框架

    黄天柱
    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和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不仅关涉这一制度自身能否行稳致远,而且对于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既是一个认识问题,即"自信之源怎么看",要搞清楚制度自信从哪里来;更是一个行动问题,即"自信之道怎么办",要解决好制度自信如何更坚定.从政治学学科视角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可用历史政治学、政治文化、政治功能、政治传播、比较政治、政治发展作为基本分析框架,从内生演进、文化基因、治理优势、话语体系、制度互鉴、制度自省等多重维度切入,进行历史的、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考察和研究,进而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生演进的发展逻辑中树立历史自信,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赖以生成的文化基因中感悟文化自信,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际发挥的治理优势中彰显实践自信,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系统构建中建立理论自信,从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互鉴中坚定文明自信,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自省提升中展示发展自信.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制度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实践自信理论自信文明自信发展自信制度比较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明价值与世界意义

    刘志礼魏梓桐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政党制度"的重大论断,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大视野赋予了这项制度独特的文明底蕴和鲜明的世界意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的现代政党政治文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文明本体之间存在互促互进的深层次关系,展现了丰富的文明本体价值.它不仅塑造了人类政治制度文明新形态,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战略机制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中华文明赓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政治制度基础,并传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路向、主体结构及其文明特质,建构了当代中国基本政治结构、经济体系、文化精神和社会秩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破解人类文明悖论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方式不平等问题提供了政党制度支撑,促进消除了中国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走向全面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从消除现代文明危机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作出了独特贡献,为破解西方现代文明发展及文明形态内部的系统性危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理念.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不仅提供了消除文明隔阂、超越文明冲突的方式和途径,更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政党的智慧和方案.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明价值世界意义

    团结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合形态与实践路径

    戴洁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西方式现代化内蕴的分裂风险,开辟一条以团结为核心价值的现代化道路,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使西方国家与社会呈现愈演愈烈的分化与分裂趋势,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贫富悬殊,政治领域的利益博弈与对抗,社会领域的狭隘个人主义与原子化,生态领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全球视野的文明冲突等.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导致国家与社会乃至国际关系深刻的分化与分裂危机,值得反思.中国创新性地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团结为核心价值理念、增进团结的现代化,创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合形态.其实践路径具体表现为:政治文明上追求同心同向,物质文明上追求共同富裕,社会文明上追求共享共有,生态文明上追求和谐共生,全球文明上倡导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团结现代化的机制,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合开辟了实践路径,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式的典型样本与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团结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整合形态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与话语构建

    樊士博白金艳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标识性概念,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立足本来之传统,把握外来之经验,面向未来之发展,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契合.话语源自实践、彰显特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具有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三重形态.话语反映思想、揭示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蕴含着人心不可乱、民族不可分、文明不可断、潮流不可逆的内在目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接现实中找准定位;应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在融会贯通中明体达用;要在"两个结合"中开辟文化发展新境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对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大有裨益,对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创造文化强国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术阐发与政治建构

    魏崇辉王悦
    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阐发是对政治建构的呈现,政治建构为学术阐发提供空间.当前很有必要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阐发的基本进路做系统梳理,以进一步讲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政治建构的逻辑.从连续性角度看,学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讨论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就已经开始做铺垫,形成了以基本内涵界说、发展逻辑界说、理论特质界说、价值意义界说为代表的"四界说"学理范式,实现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前期学术阐发.习近平在地方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文化新概念、新命题、新话语、新理念,不仅为部署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也为学术阐发党执政兴国的文化之维提供了基本视角.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面向历史、现实和未来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文化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独创性、集成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可从文化意义论、文化方向论、文化布局论和文化任务论等层面进行学术凝练.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不断得到理论总结,必将推动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阐发的不断深入.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阐发政治建构地方实践国域完善开放性主要内容核心要义

    中国国家统一进程中反"独"促统话语叙事的构建

    张建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家统一的叙事面临台湾民进党当局"谋独拒统"和美国反华势力"挺独阻统"的话语骗术.台湾民进党当局以渲染"和平保台"、否定"九二共识"、污化"一国两制"、推行"文化台独"、强化"倚美抗中"等话术加强"谋独拒统".美国政府谋划"以台制华",以虚化"一个中国"政策、强化"战略清晰"、炒作"武统台湾"、鼓吹"民主示范"等话语加强"挺独阻统".面对"台独"分裂话术和外部势力干涉话术的欺骗性、伪装性、煽动性,中国大陆应加强国家统一进程中反"独"促统话语叙事的构建.具体而言,中国要加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叙事;加强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叙事;坚持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重的叙事;加强反"独"促统国际舆论叙事;加强反"独"促统、"一国两制"知识体系叙事.中国要掌握国家统一进程中反"独"促统话语叙事构建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塑造"以我为主"的国际传播态势.

    反"独"促统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民进党拜登政府话语权

    "以商言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香港工商界的统战宣传——以《经济导报》为中心

    王明亮付潇仪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放战争初期,以工商界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政治光谱上离中国共产党最远的群体.为了加强对香港工商界的统战工作,1947 年中共在香港创办了《经济导报》.《经济导报》的报道侧重揭露国民党治下的经济危机与货币政策弊端,同时阐释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对香港本土经济的影响.《经济导报》在内容和态度上的贴近性和时新性,为打动香港工商界、拉近中共与其心理距离和现实距离产生了实际效果.彼时的《经济导报》还起到组织和动员作用:搭建经济联盟,影响进步华商;团结财经人才,形成"香港经验".这些举措有效消除了彼时香港工商界存在的"疑共""恐共"和"避谈政治"心理,引导香港工商界在"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中认清政治和现实.以报社为中心节点,《经济导报》鼓励香港工商业人士从"言论场域"走向"实践场域",在现实中做出道路选择,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战争.这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注重对群众心理的研究,做到方法科学、循循善诱;二是坚持大宣传观和大统战观,不把统战宣传工作简化为文字工作和宣传干部的工作;三是注重宣传效果的落地,明确认识宣传是手段,组织和动员才是目的.

    经济统战统战宣传《经济导报》香港工商界解放战争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高旸
    10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体系建设是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应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从历史、理论、生活多个维度组织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生产传播.历史观叙事注重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释说明,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为话语素材;理论性叙事聚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的系统阐释,以不同时期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为话语素材;生活化叙事侧重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经历的生动讲述,以各族群众的日常交往和共同发展为话语素材.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体系建设在"三交"史料编撰、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完善、全媒体传播矩阵搭建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不同叙事维度相对脱节、话语传播目标靶向不清晰和传播感染力不足等问题.推进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体系建设,须尊重各族群众社会生活中的话语交往需要,科学研判国内外社会舆论形势和问题挑战,从"历史-现实""概念-事实""文化-文明"多个叙事维度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进一步讲明中国观点、讲清中国道理、讲好中国经验,凝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共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体系统一战线民族工作交往交流交融话语传播

    国家建构视角下乌克兰的语言冲突:影响及镜鉴

    何俊芳朱国义
    12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克兰作为一个真正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始于 1991 年苏联解体后.人口普查资料和一些社会调查数据均显示,乌克兰是一个俄语居民占较大比例、大部分居民讲乌克兰语和俄语的双语国家,且在语言使用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此背景下,独立后的乌克兰因实行乌克兰语作为唯一官方语言的政策,导致了激烈的语言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上就是否应赋予俄语第二官方语言地位存在严重对立,东南部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争取俄语的官方地位进行了持续抗争,在学校教育等领域因限制俄语使用以及围绕新语言法产生了冲突等.在语言冲突的影响方面,语言问题不仅导致了乌克兰民族关系的持续恶化,且长期实行的唯一官方语言政策及其相关规划对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建构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族际关系的恶化、国家认同的脆弱性,最终因 2014 年对新《国家语言政策基本法》的废除,使争取语言权利的人失去了对乌克兰政府最后的信任,诱发了乌东地区的民族分离运动和国家分裂.乌克兰语言冲突的案例说明,在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治理中语言政策与规划问题是十分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乌克兰的案例对多民族国家如何把握好语言文化中"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妥善处理学校教育中学习民族语言的权利问题,高度重视语言的其他意涵和政治敏感性等问题提供了镜鉴.

    国家建构语言规划语言冲突民族关系乌克兰俄语乌克兰语

    美国对华关系中的涉藏政策:基于美国亚太战略的考察

    唐健
    13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对华关系中的涉藏政策是为其亚太战略服务的,服从于其维持亚洲—太平洋霸权的深层次战略逻辑.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接过英国制造的所谓"西藏问题",将其打造成兼具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双重效用、对中国施加战略压力的工具.从地缘政治看,美国炒作所谓"西藏问题",旨在从西侧对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中国进行空间挤压,同时利用印度的地缘政治观使其在安全诉求上向美国靠拢.从意识形态看,美国企图借助第十四世达赖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动摇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抹黑中国国际形象,提升美国打压中国的"道义正当性".从特朗普到拜登时期,美国政府正抓紧为"后达赖时代"布局,以地缘安全、宗教和人权、水资源等问题为借口,将涉藏政策有机融入对华战略竞争政策之中,使之成为"印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对达赖集团的资金援助大幅度提高,与"藏独"分子及印度政府的三边互动日益频繁.鉴于美国对华关系中的涉藏政策呈现新趋势,中国需加强系统应对.

    中美关系美国涉藏政策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战略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