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医学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重庆医学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徐永柱

旬刊

1671-8348

cqyx@cqwsj.gov.cn

023-63604477

400014

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一路30号广璐大厦4楼

重庆医学/Journal Chongqing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公开发行的直辖市级(省级)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现为月刊,128。目前同国外30种杂志建立了互换刊物关系。《重庆医学》杂志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快、准、精、广地报导医学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新技术、新经验。《重庆医学》助你用知识发明创新,用知识开拓市场,用知识创造财富,用知识改变命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造影剂肾病模型中GSH-px、SOD、MDA及病理组织变化研究

    贾高鹏陈秋雨皇甫卫忠赵子豪...
    2241-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造影剂肾病(CIN)大鼠模型中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病理组织变化,明确氧化应激机制在CIN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分为3个大组、5个小组,造模结束后,每组取6只状态较好的大鼠进行实验。测定大鼠血清SOD、GSH-px、MDA水平;进行肾脏组织活检,比较肾脏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实验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对照组造模前、造模后24 h、造模后48 h组内血清GSH-px、SOD及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造模前与造模后24、48 h血清GSH-px、SOD及MD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造模后24 h和造模后48 h血清GSH-px、SOD及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造模后24 h的血清GSH-px、SOD及MD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8 h 3组及各组两两比较血清GSH-px、SOD及MD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及对照组病理切片显示,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实验组造模后24 h可见肾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但肾小管未见明显改变;48 h后,可见明显肾小管中度灶状萎缩,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及空泡样改变。结论 氧化应激机制在CIN中存在一定作用,造影剂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及肾间质,对于肾小球无明显损伤。

    造影剂肾病氧化应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姜黄素抑制NF-κB核易位调控胰腺癌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王艳丽戈立秀曾昭伟王睿...
    2247-2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调控胰腺癌细胞增强吉西他滨敏感性的机制。方法 为验证姜黄素对胰腺癌PANC1细胞中p53及核因子-κB(NF-κB)p65核易位的影响,将细胞以0、10、20、30μmol/L姜黄素处理,得到空白组、10μmol/L姜黄素组、20μmol/L姜黄素组和30μmol/L姜黄素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在荧光显微镜下确定NF-κB p65细胞内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技术确定细胞内p53蛋白的表达水平;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确定细胞内p53 mRNA的表达水平;联合采用miRstar和JASPAR软件预测寻找可能受NF-κB p65核转位调控的微RNA(mi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别验证miRNA与p53的关系。为验证姜黄素是否通过NF-κB p65/miR-26b-5p/p53轴影响吉西他滨对PANC1细胞的敏感性,以10μmol/L的吉西他滨处理细胞得到吉西他滨组,以20μmol/L姜黄素及10μmol/L吉西他滨处理细胞得到姜黄素联合吉西他滨组;经姜黄素(20μmol/L)和吉西他滨(10μmol/L)联合处理细胞后,分别将寡核苷酸对照(mimic NC)和miR-26b-5p模拟物(mimic)转染至细胞,得到mimic NC和mimic miR-26b-5p组;将pcDNA3。1空载质粒和pcDNA 3。1-p53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细胞,得到pcDNA3。1组和p53组;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活力;采用膜联蛋白-V(Annexin V)/碘化丙啶(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各姜黄素处理组(10、20、30μmol/L姜黄素组)细胞内p5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与空白组比较,20μmol/L姜黄素组细胞核内NF-κB p65表达水平降低;miRstar和JASPAR预测软件找到8个miRNA可能受NF-κB p65核易位调控,其中有3个具有靶向p53基因的潜力,尤其以miR-26b-5p效果最明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发现miR-26b-5p与p53确有相互作用。与mimic NC组比较,mimic miR-26b-5p组p5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与吉西他滨组比较,姜黄素联合吉西他滨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与mimic NC组比较,mimic miR-26b-5p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下降,且与pcDNA 3。1组比较,pcDNA3。1-p53组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结论 姜黄素通过抑制NF-κB p65蛋白核转位降低miR-26b-5p基因的表达,进而增加p5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通过NF-κB p65/miR-26b-5p/p53轴增强了胰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姜黄素NF-κBp65/miR-26b-5p/p53轴胰腺癌吉西他滨敏感性

    小檗碱对缺血再灌注小鼠骨骼肌、肾脏中UCP2及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的调节作用

    张永春孙林徐凯陈绪龙...
    2254-2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时小檗碱对骨骼肌及肾脏中UCP2表达及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小檗碱干预组(n=6)。各实验组小鼠使用止血带构建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小檗碱溶液,阳性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替代。使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骨骼肌、肾脏病理情况,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线粒体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变化。结果 当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骨骼肌、肾脏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骨骼肌的细胞结构出现损伤性变化;同时,骨骼肌中UCP2、FIS1、DR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及GSH、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fn1、Mfn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及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脏中UCP2、DRP1的基因与蛋白表达上升存在差异性(P<0。05)。小檗碱可上调UCP2在骨骼肌的基因表达,以及在肾脏中的蛋白表达(P<0。05),同时,DRP1的基因和蛋白水平在肾组织中受到明显抑制(P<0。05),而在骨骼肌中无明显变化。结论 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受损部位出现剧烈的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并引起肾脏的炎性损害。小檗碱对骨骼肌、肾脏IRI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其中对肾脏的保护作用还可能与上调UCP2后抑制DRP1表达从而限制线粒体分裂、减缓损伤发展有关。

    小檗碱缺血再灌注骨骼肌肾脏UCP2线粒体动力

    外周血中NLR、MLR及PLR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夏新兰刘谍安丽红李燕...
    2261-2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9例初发M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初次治疗前的一般资料、血液生化和骨髓常规结果,计算NLR、MLR和PLR。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NLR的临界值为2。682、MLR的临界值为0。317、PLR的临界值为147。786,将患者分为高/低NLR组(n=61,n=98)、高/低MLR组(n=76,n=83)、高/低PLR组(n=59,n=100)。与高NLR组比较,低NLR组血钙<2。5 mmol/L及肌酐<177μmmol/L时所占比例较高(P<0。05);低MLR组和高MLR组不同血钙、肌酐及DS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PLR组和高PLR组血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后,高NLR组、高MLR组及高PLR组完全缓解率均明显低于相应低组别(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100 g/L、高PLR是影响MM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是影响MM患者总生存(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LR、MLR、PLR可以作为辅助工具评估MM患者的预后。

    多发性骨髓瘤完全缓解率预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IVF-ET术后GDM患者的妊娠风险评估及预测模型构建

    姚俊秀董旭东
    2269-2276,2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受孕方式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产检且分娩的1453例GD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436例GDM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自然受孕的1017例GDM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x2检验比较两组间基本资料、体重变化、血糖合格率、母婴妊娠结局及相关并发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权重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及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IVF-ET是GDM患者发生首次剖宫产(OR=1。809,95%CI:1。339~2。442)、早产(OR=1。622,95%CI:1。090~2。413)、产后出血(OR=2。377,95%CI:1。406~4。018)、胎盘粘连(OR=1。971,95%CI:1。211~3。209)、低出生体重儿(OR=2。232,95%CI:1。354~3。680)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应用产次、年龄、胎数、孕期总增重、IVF-ET和瘢痕子宫建立联合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概率P=eLogit(P)/(1+eLogit(P)),Logit(P)=β1X1+β2X2+…+βnXn。该模型对早产、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联合预测效能较好,AUC约0。8,均大于各独立危险因素的AUC。结论 由产次、年龄、胎数、孕期总增重、IVF-ET和瘢痕子宫构成的联合预测模型对GDM患者剖宫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危险因素预测

    2型糖尿病合并脑小血管病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季娟李鸣吴天晨孙筱丹...
    2277-2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和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小血管病变(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南京市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519例T2DM合并CSVD患者。根据CSVD影像学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214)和重度组(n=305)。收集相关人口学、实验室、影像学指标资料。通过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T2DM合并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拟合优度评估,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拟合曲线分析胱抑素C(Cys C)、白蛋白/球蛋白(A/G)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量效关系。结果 重度组男性占比、年龄大于轻度组,中性粒细胞、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肌酐(Crea)、尿酸(UA)、尿素(Urea)、D-二聚体(D-D)、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氨酶(ADA)、球蛋白(GLB)、Cys C水平高于轻度组,淋巴细胞、AL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B)、A/G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A/G、Cys C是T2DM合并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该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658(95%CI:0。610~0。706),拟合良好(P=0。520)。RCS拟合曲线显示,Cys C≥0。618 mg/L与患者CSVD影像学评分呈线性关系(P=0。035),A/G≥1。268与患者CSVD影像学评分呈非线性关系(P=0。007)。结论 高龄、男性、Cys C升高、A/G下降是T2DM合并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变胱抑素C白蛋白/球蛋白

    TXNIP、NLRP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冠心病猝死的关系

    汪家文杨林闵海王玉...
    2284-2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TXNIP、NLRP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继发病变、冠心病猝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经尸体解剖提取的105例心脏冠状动脉标本及来源者相关资料。根据冠状动脉有无硬化斑块将其分为无病变组(n=20)和斑块组(n=85),再根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继发病变及其是否为冠心病猝死案例将斑块组分为非冠心病猝死组(n=25)、冠心病猝死无继发病变组(n=30)和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n=30)。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制片及利用IPP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冠状动脉内膜及病灶厚度、纤维帽厚度、坏死灶厚度及管腔狭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检测冠状动脉TXNIP、NLRP3分布特点及表达情况。结果 与无病变组比较,其余3组内膜及病灶厚度、纤维帽厚度、坏死灶厚度更厚,管腔狭窄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冠心病猝死无继发病变组比较,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内膜及病灶厚度、坏死灶厚度更厚,管腔狭窄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变组冠状动脉管壁未见TX-NIP、NLRP3蛋白表达。非冠心病猝死组TXNIP、NLRP3蛋白强阳性表达率为40。0%、36。0%,弱阳性表达率为32。0%、36。0%,较弱阳性表达率为28。0%、28。0%;冠心病猝死无继发病变组强阳性表达率为50。0%、43。3%,较强阳性表达率为33。3%、36。7%,弱阳性表达率为16。7%、20。0%;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强阳性表达率为73。3%、76。7%,较强阳性表达率为26。7%、23。3%。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冠状动脉TX-NIP、NLRP3蛋白、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斑块内TXNIP与NLRP3表达的吸光度值、蛋白及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TXNIP、NLRP3表达水平与内膜及病灶厚度呈正相关,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P<0。05);冠状动脉坏死灶厚度与TXNIP、NLRP3呈正相关(P<0。05)。结论 TXNIP、NLRP3可作为冠心病猝死的诊断指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猝死TXNIPNLRP3诊断

    依托泊苷+洛铂+安罗替尼+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ES-SCLC的疗效评价及生存分析

    刘帅张凯张晓青李振宇...
    2291-2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疗效评价及生存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的30例ES-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依托泊苷+洛铂+安罗替尼+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评估其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结果 随访至2023年8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7。3(15。1,19。4)个月,1年OS率为83。3%(95%CI:64。3%~94。1%)。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8。7(6。4,12。1)个月,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4例,疾病稳定(SD)3例,疾病进展(PD)2例,客观缓解率(ORR)为83。3%,疾病控制率(DCR)为93。3%。23例(76。7%)患者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未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 依托泊苷+洛铂+安罗替尼+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方案明显延长了ES-SCLC患者中位OS、PFS时间,且不良反应可控。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一线治疗疗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与早期预后的关系

    靳小二普玉凡王淼薛春萌...
    2296-2300,2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凝血指标与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从麻省理工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和飞利浦医疗联合发布的重症医学开放数据库(MIMIC-Ⅳ V2。0版本)中选取2008-2019年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的ARDS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肺部受损的原因进行分类,对比不同ARDS患者凝血指标及28 d病死率(m28d)。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RDS患者m28d的危险因素。结果 肺源性ARDS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最大值(Ptmax)明显低于非肺源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ARDS患者PLTmin、PLTmax、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和死亡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最小值(INRmin)、国际标准化比值最大值(INRmax)、凝血酶原时间最小值(Ptmin)、Ptmax、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最大值(APTTmax)、SOF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min、INRmax、Ptmin、Ptmax、APTTmax预测ARDS患者早期预后的AUC分别为0。607、0。624、0。610、0。620及0。64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TTmax(OR=1。011,95%CI:1。001~1。022,P=0。029)是影响ARDS患者m28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严重程度ARDS患者血浆PLT水平存在差异,入住ICU第1天APTTmax是影响ARDS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凝血参数早期预后

    高尿酸血症对距骨软骨损伤微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安晓陈雍华陈曲陈艳...
    2301-2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高尿酸血症和非高尿酸血症的距骨软骨损伤(OLTs)行关节镜微骨折术后的疗效差异并探讨血尿酸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21年8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3例OL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血尿酸水平是否>420μmol/L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2例)和非高尿酸血症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软骨修复组织的磁共振评分系统(MOCART)评分及术后满意率。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504。35±86。4)μmol/L]术前血尿酸水平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332。56±45。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ROM、AOFAS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0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术后末次随访AOFAS评分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P<0。05),术前、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P<0。05)。血尿酸水平与术后AOFA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2=0。076,P=0。041)。高尿酸血症组的术后末次随访MOCART评分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软骨缺损修复填充程度情况和修复组织与相邻软骨融合情况与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OLTs临床疗效好,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差于非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微骨折术后AOFAS评分呈负相关。

    距骨软骨损伤微骨折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