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道桥与防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道桥与防洪
城市道桥与防洪

李汾(总编)

月刊

1009-7716

cdq@smedi.com

021-51298850

200092

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

城市道桥与防洪/Journal 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主要是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养护、管理、产品生产等单位以及公路、铁道、港口、水利系统的相关专业人员及大专院校教师与学生。本刊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与读者的学术、技术交流渠道,促进各企业单位与用户的联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回转打桩船沉桩效率分析

    张敏石宏张健
    225-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州市域铁路S3线附属配套工程(瑞安段)永宁大桥项目是集市域铁路、快速路、一级公路、慢行系统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特大桥,采用双层桥梁建设.跨飞云江主桥部分设计采用主跨260 m刚性悬索桥,水中设计7个墩.桩基钢护筒及钢管桩均采用全回转打桩船"海力801"进行沉桩.通过对永宁大桥钢护筒及钢管桩沉桩效率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经验,为后续海上、跨江桥梁工程沉桩施工提供借鉴意义.

    刚性悬索桥全回转打桩船沉桩效率

    铁路全封闭声屏障吸声板安装施工技术研究

    王龙
    229-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铁路全封闭声屏障吸声板在安装施工中易与其他工序发生交叉、吸声板尺寸误差难以控制、施工工期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良型安装台车的全封闭声屏障吸声板安装施工工艺.以津兴铁路固永特大桥为工程实例,设计了一种改良型吸声板安装台车,使全封闭声屏障小型构件安装、钢拱架检查检测、整改验收工作不受架设单线箱梁作业制约,并对铁路全封闭声屏障吸声板安装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注意事项.研究提出的全封闭声屏障吸声板安装施工方法在提高施工精度和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和交叉作业风险上实施效果显著,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铁路全封闭声屏障吸声板安装施工技术

    基坑工程施工对邻近防汛墙安全影响分析

    于瑞东邹丹闫程晟
    234-238,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地属滨江临海,地势低平,防汛墙作为抵御洪水的第一道防线,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首要屏障,关乎长远利益.如若防汛墙出现险情,将会产生严重后果.近年来,本市在河道及堤防管理范围外的施工项目越来越多,基坑开挖施工对临近防汛墙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逐步凸显.据查,针对黄浦江市区防汛墙保护范围内的基坑开挖施工具有明确管理规定,但缺少对防汛墙保护范围外的相关规定,这导致此类安全隐患无法提前预防,亟需开展系统研究以提供管理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对理论分析方法的比选,最终确定使用有限元分析作为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通过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总结结果规律,最终分析基坑施工对防汛墙影响规律,供堤防管理使用.

    基坑工程地下工程防汛墙有限元分析HSS模型

    快速连接件盾构隧道上浮机器学习预测研究

    张佳亮袁俊姚印彬单晓波...
    239-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国内快速连接件盾构隧道较少,由于其管片上浮规律异于传统螺栓连接隧道,故需探究上浮原因以便于施工控制.基于南京某快速连接件隧道工程,对施工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多种机器学习的方法对管片上浮量进行预测与缺失值填充,并采用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检验模型效果.结果表明,南京某快速连接件隧道中,俯仰角、总推进力、盾尾间隙(下-上)对管片上浮的影响较大.机器学习模型可有效预测成型管片上浮量、补充上浮缺失值,为相似工程施工提供上浮预测的依据.

    盾构隧道快速连接件数据处理机器学习管片上浮预测

    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障碍物视认距离实验研究

    王强杨轸冯洋
    24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障碍物视认距离受车速与布置距离的影响,招募了 6位参与者在60、80、100 km/h三个速度水平下进行高速公路隧道实车实验.结果发现,参与者对障碍物的视认距离随着速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在三个速度水平下,视认距离与障碍物布置的位置之间呈现V形变化趋势,最短视认距离出现在障碍物离洞口约60~80 m,其值低于或远低于该设计速度下的停车视距要求.偏相关性分析显示,运行速度、障碍物位置与距洞口 70 m轴线相对距离这两个指标与障碍物视认距离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成果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的照明过渡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实车实验隧道入口段视认距离障碍物位置

    基质沥青重复加热后老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裴军军郭启龙庞建利姜艳军...
    249-25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重复加热致使老化会影响沥青路面热再生混合料性能及施工养护质量或科研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因此对基质沥青重复加热老化后的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从而在沥青路面热再生及施工养护前或科研实验前掌握沥青的老化程度很有必要且很有意义.通过对重复加热后的基质沥青进行针入度(25℃)、延度(15℃)、软化点、旋转黏度、四组分的试验,探讨沥青重复热氧化后的老化机理及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沥青的针入度和残留针入度比随着老化深入逐渐减小,沥青逐渐变硬变稠,流动度降低;延度的衰减速度相对较快,沥青的变形能力逐渐减弱且衰减速率加快,延展性能变差,针入度和延度分别降为原样的49.4%和46.4%;软化点逐渐增大,产生相同变形所需要的温度逐渐增大,增强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但同时对低温抗裂性逐渐不利.沥青的旋转黏度随着重复热氧化作用较为显著的增大,较原样增长了 44.3%,老化指数也随之增大.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逐渐减少,饱和分含量由原样的30.36%减少到27.64%,芳香分含量由原样的35.82%减少到33.43%,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逐渐增加,热氧化过程中芳香分和饱和分不断聚合转化成胶质,并进一步转化为沥青质,最后沥青质含量由原来的7.59%增大到12.11%.以上指标的变化使沥青逐渐变硬变脆,黏弹性减弱,变形能力变差,对沥青路用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基质沥青针入度延度软化点旋转黏度四组分

    RAP料中沥青含量与混合料级配分析方法

    王辉高菲梅朝
    252-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RAP料(回收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是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的关键性步骤,分析RAP料中的沥青含量可以确定再生剂的掺量,分析级配可以确定新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和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对比,比较离心抽提法和燃烧法的优缺点,研究适合分析热再生中RAP料沥青含量与矿料级配的方法.结果表明:离心抽提法可以得到混合料中的沥青,但测得的沥青含量偏高,级配离散性较高,2.36 mm以下细集料误差较大;燃烧法的试验精度高,主要误差为1.18 mm以下集料;两种方法各有侧重,在实际工程中应该综合使用.

    沥青混合料回收沥青混合料沥青含量级配

    吊索动力特性分析方法与工程应用

    廖霞顾民杰赵荣欣淡丹辉...
    25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吊索作为索承桥梁的重要受力构件,决定着桥梁的承载力和耐久性,研究其动力特性对悬索桥和拱桥的设计和运营维护具有极大意义.首先运用动刚度法(DSM)得到了吊索在任意边界条件下的频率方程,并结合Wittrick-Williams(W-W)算法,提出了吊索振动模态频率精确的计算方法,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吊索动力特性分析的精细化分析理论;其次利用模型参数退化、文献方法以及有限元建模求解来进行准确性验证;最后通过与明州大桥实测数据对比表明该分析理论在实际工程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该理论体系为吊索动力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际工程吊索的设计和监测.

    吊索动力特性动刚度法Wittrick-Williams算法模态频率

    揭惠铁路72m+72m槽箱组合梁桥车-线-桥耦合振动研究

    杨忠良
    260-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温度荷载引起的附加变形对桥上列车行车走行性的影响,基于车-线-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温度荷载作用下72 m+72m槽箱组合连续梁桥和桥上列车的动力响应,探明了结构在成桥运营阶段的变形对桥上轨道平顺性及列车安全性、舒适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考虑温度荷载作用时,主梁竖向动力响应略有增大,其中主梁的跨中竖向位移受温度荷载作用影响较大;桥上列车的动力响应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大,考虑温度荷载作用时会放大车速对列车动力响应的影响;相较于CRH6F型动车组,C70货车运行时,桥梁的动力响应随着车速的变化不明显,尤其是桥梁的位移,但车辆动力响应对车速较为敏感.

    槽箱组合梁曲线转体桥车-线-桥系统动力响应行车安全

    嘉陵江三桥双壁钢围堰结构受力分析

    蔡金生王佳林罗利罗强...
    267-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蓬安嘉陵江三桥工程,利用MIDAS Civil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双壁钢围堰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考虑结构自重、静水压力、流水压力、施工荷载,分析双壁钢围堰最不利工况下的力学行为响应.结果表明:纵向加劲肋和水平斜撑是双壁钢围堰的受力薄弱部位,优化纵向加劲肋和水平斜撑的布置对保持结构整体性、避免局部屈曲意义重大;增加夹壁混凝土的高度对提高钢围堰的整体受力和减少应力集中具有重要作用.优化设计后经计算,双壁钢围堰的强度、刚度、(整体、局部、抗浮)稳定性满足要求.

    双壁钢围堰有限元法稳定性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