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道桥与防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道桥与防洪
城市道桥与防洪

李汾(总编)

月刊

1009-7716

cdq@smedi.com

021-51298850

200092

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

城市道桥与防洪/Journal 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主要是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养护、管理、产品生产等单位以及公路、铁道、港口、水利系统的相关专业人员及大专院校教师与学生。本刊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与读者的学术、技术交流渠道,促进各企业单位与用户的联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城市过江通道选线研究及重要节点分析

    魏文鼎梁茂平胡智敏
    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规划开发及设施供给上位规划,从省域、同城化、市域三个层面对过江通道的交通流量进行预测,城际间跨江通道的建设代价较大,首先需要考虑交通功能.过江通道一般位于城市区域,建筑密度大,利用BIM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进行现状分析可以为选线提供更为直观的数据分析,从而为线位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撑.对于多岔路交叉的重要节点,应简化立交形式,着重便利主流交通,通过多个节点互补的形式解决交通问题,尽量不要集中一点解决,避免形成交通拥堵黑点.

    过江通道交通量预测线位比选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多岔路交叉

    城市快速路短时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

    邓卓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大型城市中的快速路已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选择,而早晚高峰的短时交通量暴增可能引发交通拥堵等问题,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预测,可实现有效的交通诱导、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和缩短延误时间等.根据交通流的离散性,将单日时间分成3个时间段,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每个时间段分别建立5、10、15 min等步长的交通量预测GM(1,1)及其残差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广州市广园快速路的短时交通量预测,分析不同时间段内多种步长预测方式的误差结果,通过残差率对比分别确定模型的适应时间段.将预测结果与传统线性回归的预测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GM(1,1)模型快速路短时交通量多步长预测

    常州市吸引源交通特性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史晓花沈巍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解决常州市现状交通问题,促进常州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从常州市空间布局特征入手,分析了常州交通供需失衡、道路网结构不完善、公交慢行服务品质不高等现状问题.结合常州市第三轮城市交通吸引源调查数据,从居民出行次数、不同用地职工/访客的出行方式、不同地块高峰小时系数等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进而优化常州市居民出行结构.对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优化道路网布局、改善慢行通行环境、完善公交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为常州市未来交通发展提供借鉴.

    吸引源交通特性出行方式交通发展对策

    惠州市环城高速公路设计实践

    李雪莲张文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惠州市,受到沿线城市规划、环境敏感区、现状拆迁等制约,其环城高速公路"河惠莞高速惠州段"践行绿色交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1],以质量优良为前提,在设计中开展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环城高速公路总体设计在复杂建设条件下的环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自然生态的路基设计,设计标准化及航测数字地面模型、全自动化智能高边坡监测设计、桥面减噪型伸缩缝设计应用等,提供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环城高速公路设计实践的经验,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中心城市环城高速绿色交通设计实践

    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主进场路方案研究

    杨禄炜
    19-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进场路方案容易受到地形、规划场坪、轨道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如何选择合适的进场道路方案将极大影响综合交通枢纽的内外交通组织与服务水平.结合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主进场路工程,以机场红线为界,分场外场内展开讨论,重点对比了交通组织、出入口设置、与高铁共线的影响、改扩建可能性、景观效果以及工程投资等方面,最终确定了综合最优的推荐方案.

    道路设计机场轨道共线总体方案

    历史风貌区有机更新方案研究——以汉口历史风貌区交通系统为例

    李立岩汪小南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风貌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保护、空间肌理等多重因素限制下,历史风貌区路网系统扩容困难,交通系统的有机更新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以汉口历史风貌区为例,通过分析历史风貌区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其中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静态交通,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道路交通系统重构、公共交通系统提升、慢行交通成网+提品质、静态交通扩容+提效率、以道路全要素改造为抓手实现整体更新"五大更新路径,实现了交通系统的有机更新、风貌区整体更新,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双提升的预期目标.所得成果可为类似区域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历史风貌区有机更新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静态交通全要素

    古镇地区交通系统提升策略研究——以枫泾古镇为例

    何嘉晨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国家战略辐射在枫泾地区的发展机遇,彰显枫泾镇杭州湾北岸上海门户枢纽功能,枫泾镇综合交通改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对枫泾古镇区域路网的研究,对古镇关键节点、路段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外交通互联畅通化、旅游交通截流减量化、停车系统组织适量有序化、内部交通设施精细化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在改善交通通行功能的同时,可同步提升古镇品质,从而带动区域发展,为古镇地区交通系统的改善提升提供解决思路.

    古镇交通拥堵交通组织枫泾

    系统化全域背景下的道路工程海绵建设策略

    陈丁力张敏许峥蒲平凡...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4年全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各地逐渐摸索出了适应自身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总结试点城市经验基础上,2021年国家启动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并提出更高的要求.道路工程因其绿化比例小,荷载要求高,在海绵城市设计上存在一定难度.基于杭州市余杭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介绍了不同横断面的道路低影响开发措施做法,分析了各类海绵措施的优缺点,总结了市政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要点,探讨了道路工程与周边实现海绵区域联动的策略.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区域联动

    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设计方案研究

    刘晓朋金兰
    34-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通过研究灰土挤密桩在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处理的影响因素和验收指标情况,详细对桩径、桩间距、灰土掺量、挤密能量等级与最后验收工程的控制指标的影响关系进行了阐述.系统研究了影响因子包括灰土掺量、桩桩径、桩间距、填灰击实能量等对桩间土压实度、复合地基承载力、瑞利波法测试结果等相关参数的具体量化影响.结论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对应特定工程,采用灰土挤密桩工法的具体参数指标和指导意见,为日后相应类型的工程项目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支撑.

    灰土挤密桩湿陷性黄土正交实验组合优化

    大跨度空间斜对称纽带拱桥设计与分析

    滕小竹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路潇河大桥为世界首座大跨度空间斜对称纽带拱桥,桥梁跨径布置为65 m+110m+110m+65 m=350 m.大桥通过横梁连接主、副拱与主梁形成拱梁固结,将空间斜对称纽带拱桥力学特性转化为拱梁组合体系,结构自平衡,无水平推力;桥梁拱肋采用抛物线拱轴线、箱形断面,斜跨主拱跨径国内最大为229 m;主梁采用半封闭双边钢箱梁;对桥梁进行了空间静力、疲劳、稳定、抗震性能整体分析及拱脚局部分析,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拱桥斜对称纽带拱斜跨主拱外倾副拱拱梁组合桥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