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孙章

月刊

1007-869X

umt1998@vip.163.com

021-51030371; 51030704

200331

上海市真南路500号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Journal Urban Mass Transi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首家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本刊旨在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方针政策,交流学术动态,传播科技信息,提供市场服务。作为中介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理事会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们的目标是: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更新、更快、更好的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4年11月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

    交通运输部官网
    153页

    站城人一体化发展下铁路枢纽功能与客流需求分析

    吴琼
    154-158,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站城人一体化发展下,铁路客运枢纽在承担交通功能与城市开发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提供情感联系与寄托的新型城市空间,枢纽的服务属性和承载的客流群体发生较大变化,需立足需求端的变化研究站城人一体化发展下铁路客运枢纽的功能特征和客流需求.[方法]基于站城人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铁路枢纽承担客流的影响,分析了新型铁路客运枢纽的功能变化及其承担的客流构成,具体包括基于交通服务的趋势客流、城市开发诱增的衍生客流、供给动态调整的韧性客流等几部分,在传统交通预测四阶段法的基础上提出每种情景客流需求的预测思路及方法,并以西安东站为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及结论]枢纽客流呈现出交通功能客流前期为主、城市功能客流逐步增长、韧性客流短期趋稳的发展态势.综合三部分客流分析,初步预测西安东枢纽远期高峰小时的客流总量约为3.0万~3.2万人次/h.通过细化枢纽各部分客流需求的预测方法,可为新型枢纽的功能配置、设施布局、客运组织等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站城人一体化铁路枢纽功能特征客流结构需求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BIM可视化分析

    王嘉李莉
    159-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可视化分析,全面揭示国内外BIM(建筑信息模型)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趋势及演进动态.[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针对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筛选出的共计2 919篇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识别当前BIM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题分布.通过作者共现和国家共现分析,评估研究人员的合作模式和跨机构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基于时间演进分析,探讨BIM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结果及结论]从文献发文量与被引量来看,中国BIM领域研究实力更为突出,但跨机构交流合作相较其他国家仍然不足,且BIM+高新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交叉发展有待加强;从关键词共现、作者共现结果来看,国内外研究热点从初期的理论探究,逐渐转向工程应用,直至现阶段呈现多专业领域、集成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多角度协同发展态势.

    建筑信息模型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胶轮地铁道岔侧向通过性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

    杜子学徐晨瑜杨震廖从建...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胶轮地铁车辆在道岔区段由胶轮提供走行支撑,钢轮提供导向,轮轨关系较为特殊.为了提高胶轮地铁车辆的运行品质,有必要对道岔侧向通过性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新型胶轮地铁车辆,分析了车辆的走行机理,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提出了车辆道岔侧向通过性的评价指标;对车辆的主要悬挂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得出了悬挂参数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系数,运用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影响较大的车辆悬挂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及结论]将走行轮垂向力、导向轮横向力、轮轴横向力、走行轮载荷转移系数、车体侧滚角作为评价指标,得出空气弹簧垂向刚度对胶轮地铁车辆道岔侧向通过性影响最大,其余依次为垂向减振器阻尼、导向轮径向刚度等.优化后,车体侧滚角降低了8.7%,走行轮载荷转移系数降低了16.0%,车辆满足以45 km/h的速度通过道岔,且车辆道岔侧向通过性得到提高.

    胶轮地铁车辆道岔侧向通过性影响因素

    西安地铁鱼化寨车辆段灰绿组合雨水系统方案多目标优化

    吕嘉杰
    169-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雨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对车辆段雨水系统方案进行详尽研究.[方法]基于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组合管理雨水的概念,利用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水文模拟软件对西安地铁3号线鱼化寨车辆段多种组合方案下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响应面法设计了多目标优化方法,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使用Matlab软件对车辆段内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对径流总量、洪峰、TSS(总悬浮物颗粒)及成本的有效控制.[结果及结论]通过多目标优化比选,确定了西安地铁鱼化寨车辆段最优的灰绿组合雨水系统方案,特别是透水铺装与调蓄池的组合布置,应在车辆段内优先考虑.该方案在满足GB 51345-2018《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要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灰绿组合雨水系统方案多目标优化

    集中回风模式下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气流组织模拟分析

    冯绕罗燕萍李苾嘉胡自林...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因层高较高,并采用拱形顶板的特殊结构形式,对装修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合理的气流组织前提下,有必要研究如何减少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的通风空调管线,为装修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方法]以深圳某单跨拱形地下车站为例,提出了公共区采用集中回风模式,以及送风管兼排烟功能的设计思路;通过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模拟分析在相同制冷量和相同送风温差的条件下,单送单回和集中回风两类送回风模式在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内的气流温度和速度分布规律,研究调整集中回风口位置对公共区气流组织的影响,并利用不均匀系数作为效果评价.[结果及结论]地下车站公共区采用集中回风模式,以及送风管兼排烟功能的设计可有效减少公共区的站厅风管数量约50%,截面积约40%,有效减少站台风管截面积约50%;采用公共区集中回风模式,集中回风口单独设置在站台,以及送风管兼排烟功能的布置方式,气流温度和速度分布均达到较优水平,能满足乘客的舒适度要求,可适用于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的气流组织.

    城市轨道交通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气流组织集中回风模式

    地铁车站轨行区迂回隧道对其通风和热环境的影响

    田婷婷高伟王方敏余涛...
    183-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部分地铁车站由于周围空间限制无法将活塞风井设置在轨行区外侧,为满足通风需求可将活塞风井设置在车站轨行区内,并设置迂回隧道将活塞风井与轨行区外侧正线隧道相连.目前暂未有将迂回隧道应用于改善隧道通风和热环境的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对类似工程进行分析.[方法]以包含迂回隧道的某条地铁线路为例,采用一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某车站轨行区内设置活塞风井并增设迂回隧道的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车站轨行区设置迂回隧道对全线隧道活塞风量、活塞风井风量及隧道空气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及结论]迂回隧道位于车站出站端时,出站端的区间隧道活塞风量变化最大,最大增加了38.1 m3/s;距迂回隧道最近的活塞风井风量变化最大;隧道空气温度变化最大区域主要在迂回隧道所在车站的轨行区,轨行区内活塞风井的进风作用导致该车站出站端轨行区空气温度快速下降,最大降低了1.8℃;迂回隧道的存在使轨行区车头停靠区域降温更多,且车站出站端迂回隧道对热环境的控制效果优于车站进站端迂回隧道.

    地铁车站轨行区迂回隧道隧道通风隧道热环境

    面向智能运维的轨道交通转辙机模拟数据生成器设计与验证

    邹劲柏魏诗燕刘江沙泉...
    18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由于轨道交通各类设备的故障数据难以轻易获取,导致在开展故障诊断与预测等机器智能算法研究时缺乏充足的数据支持.为了满足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对大量训练数据的迫切需求,有必要设计轨道交通转辙机模拟数据生成器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对S700K型转辙机正常动作与缓变性故障的功率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故障发生原因.通过对比两种模拟数据生成方法,基于Border-line-Smote算法设计出转辙机模拟数据生成器,搭建转辙机模拟数据生成器平台,利用LSTM(长短期记忆)预测模型学习功率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对生成的缓变性故障功率数据的峰值因子、标准差和方差等3个特征进行试验.[结果及结论]通过转辙机模拟数据生成器生成的功率数据训练出的LSTM预测模型,可以预测出S700K型转辙机的功率变化趋势.通过对比LSTM预测模型与周期性复制法计算得到的峰值因子、标准差、方差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35 5、0.023 9和0.024 1,误差较小,证明转辙机模拟数据生成器的真实性及可行性.

    轨道交通转辙机模拟数据生成器智能运维

    专利视角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及其价值评估

    谢瑷卿任声策
    193-197,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专利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对轨道交通装备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专利价值的系统性评估尚显不足,需对其创新趋势与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方法]通过大为innojoy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获得所需的专利数据信息,利用统计方法对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专利进行技术创新总体分析及技术构成与演化分析;采用4个专利指标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要申请人和主要技术领域的专利价值进行评估.[结果及结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技术创新呈增长趋势,但合作情况有待提升,技术大类中计算方法方向伴随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高价值专利分布在主要技术领域,该领域高校的整体专利价值基本高于企业.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趋势稳步向好,未来可聚焦高价值技术创新方向,进一步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

    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价值评估专利

    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底运用优化

    邓澄远卢锦生朱昌锋孙元广...
    198-203,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重联运营模式能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与运量的匹配度,同时也为车底运用计划的编制带来挑战,因此需对该模式下车底与不同编组车次的接续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底运用的特点,以及客流高峰向非高峰转化阶段车底的接续情况,以车底运用数量最小、车底接续时间费用最小及车底运用均衡性为目标,综合考虑车次接续唯一性、车底一致性、检修计划、节点常规接续、重联车次节点接续等相关约束,引入MTSP(多旅行商问题),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高峰向非高峰转化阶段的车底运用优化模型,并设计了一种MOFA-MCS(多策略协同多目标萤火虫算法).以某条客流时段不均衡性较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对该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及结论]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车底运用优化方案能合理优化不同编组车次间的接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底运用重联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