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吴良镛

月刊

1002-1329

cityplan@china.com;bjb@planning.gov.cn

010-58323851;58323859/60/67

100037

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111

城市规划/Journal City Planning Review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是我国城市规划界创刊最早、发行量大、权威性最强的刊物。《城市规划》杂志创刊于1977,1999年改为月刊,杂志采用大16开,正文96页。《城市规划》杂志的读者遍布全国各地和10多个国家,订户数量始终居规划行业所有期刊之首。《城市规划》杂志拥有实力雄厚的编委队伍和具备良好素质的编辑队伍,栏目设置丰富多彩、印刷精美。杂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社会效益首屈一指。目前,《城市规划》杂志是建筑科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国家认定专业期刊,而且是建筑科学、地理学国家中文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被纳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引索引来源期刊、建设部建筑科技文献综合数据库源期刊、国际建设科技文献数据库(ICONDA)来源期刊。《城市规划》杂志屡获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嘉奖。1995年、1998年、2001年三度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期刊一等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是读者心目中最好的城市规划类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规划信息

    3页

    区域视角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王凯王军周亚杰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城镇布局建设忽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区域视角和系统观念等问题,导致地域文化特色消退、区域文化体系和脉络遭到破坏.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特征,从区域视角开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树立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和大区域观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针对我国自然地理和地域文化多元的特征,提出以"精准适配"为核心思想、以"精准分析-适应布局-动态评估"为方法框架的区域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并应用于全国总体层面、跨区域跨流域文化廊道和典型文化片区等不同空间维度的保护实践,探索构建了我国区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

    精准适配区域视角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超大规模人居信息传导与数据要素配置

    郭晨武廷海朱栋文丁一...
    14-2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字的产生和较大规模的人口集聚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传统城市化的基于地域性的人口集聚逐渐接近规模极限.同时,随着信息介质的轻量化和信息表达的刚性化,信息的流动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完全有能力维系一个超越地域性的经济社会共同体.未来人居正在从地域性集聚向关系型集聚演化,信息空间环境营造与物质空间环境营造同样应当得到人居环境科学的重点关注.在信息空间环境营造的工程实践中,城市级的数据要素资源配置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人居环境科学长期的理论积淀和技术方法可以为人居导向的信息空间环境营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为超大规模人居及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人居环境城市治理信息传导数据要素配置

    海绵城市建设能否缓解城市蔓延?

    李悦杨玖伦谢子涵余重阳...
    25-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绵城市是一场城市建设理念的系统性变革,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2015年起我国逐步开展"海绵城市"试点,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了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蔓延的影响.研究发现:(1)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缓解城市蔓延,稳健性检验表明缓解作用显著存在.(2)机制检验发现,相比于数量,绿色基础设施与存量规划相结合的建设方式,通过反向挤出效应显著缓解了城市蔓延.(3)海绵城市建设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行政等级与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获得了显著的缓解效应.(4)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蔓延的缓解效应具有地区选择性,对中部地区城市具有显著影响.未来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数量上的提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是有效实现海绵城市政策效应最大化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城市蔓延绿色基础设施反向挤出效应PSM-DID

    高密度城市人口动静集聚与街坊形态关联解析——基于曼哈顿的实证

    吴屹豪庄宇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密度城市中人口具有高度流动性,其动静态人口的集聚现象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性.本文以曼哈顿为例,回溯其城市建设与形态演进轨迹,基于当前市域范围内静态和动态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聚类分析和曼哈顿人口探索器,识别出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分别选取两个动、静态人口密度集中的1 km× 1 km城市地段切片,通过空间矩阵分析其中典型街坊形态的量值特征,结果发现4个地段的形体密度存在梯度分异格局,并且与人口动静态分布的差异化现象相关.在此基础上,辨识并抽象出高密度街坊的组构类型,并揭示构成影响城市形态的隐性秩序和关联因素,最后提出曼哈顿城市形态对我国高密度城市建设的三点启示.

    动静态人口高密度城市形态曼哈顿

    意愿与能力结合下中国流动人口住房租购需求——285个地级以上城市差异特性及城市和个体交互影响

    柴康妮王宇凡冯长春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数据,综合主观购房意愿和购房支付能力,构建流动人口多元化住房租购需求类型,探究其在285个城市间的空间格局,分析城市和个体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及二者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住房租购需求空间分异明显,东南沿海大城市带的流动人口租房需求旺盛,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的流动人口有较强购房意愿但缺乏支付能力.城市和个体因素均产生了影响.流动人口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租房需求较高,在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购房需求较高;定居意愿、在婚状态、家庭迁移和不稳定就业促进了购房需求;跨省流动、乡城流动、年龄、就业状况等个体因素的作用因城市因素而异.研究结果深化拓展了对流动人口住房需求的认识,为合理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提供依据.

    流动人口住房需求空间分异多层logistic模型

    老年人日常活动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支持评价——以大连市为例

    魏越杨东峰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常活动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并受到邻里目的地环境特征的直接干预.针对活动形成复杂性,从行为转变不同阶段的需求入手,对应选取空间邻近度、功能丰富度和出行便利度3个空间要素,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与评价大连市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日常活动的支持程度.研究表明:医院、社区活动中心和运动馆的服务区面积明显不足,难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活动服务;不同空间要素的支持度得分存在差异,其中空间邻近度的支持能力急需提升;邻里目的地支持活动阶段的协调度表现一般,其主要原因为区位条件、功能品质、公交布局等方面存在短板.聚焦邻里目的地及其与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关系,有利于推动实现老年友好城市,本文尝试从支持老年人完成日常活动全阶段的视角客观评价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以期为规划适老性社区生活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支持评价老年人日常活动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机构空间均衡识别

    张戴洛马世发蔡云楠
    72-8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识别养老服务机构的空间均衡性是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纳入经营性质和规模等级因子,分析广州市各街道的养老服务机构空间可达性差异,并从均衡性视角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广州市各街道养老服务机构的可达性分布不均,整体呈现出圈层式分布且存在较大城乡差异;(2)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可达性及均衡性优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而特大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可达性及均衡性优于其他等级;(3)未来可优先考虑改善高需低供区域的可达性,进而优化养老服务机构的空间配置.相较于规划中常用的比例模型法,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能更好测度空间均衡性,为养老服务机构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与建议.

    养老设施均衡性可达性两步移动搜索法老龄化社会

    城市建设用地效率评价与用地分配优化策略——基于中国2165个市辖区、县级市和县的实证分析

    张延吉邓伟涛赵立珍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弥补用地效率研究缺乏全域评估、存在概念混淆、难以指导实务等不足,本文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 165个市辖区、县级市、县为分析单元,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计算各区市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量化用地效率与供应的匹配程度和匹配类型,以为指标分配提供依据.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整体偏低,保守估计,近七成区市县拥有冗余用地;若要达到最优效率,全国可削减冗余城市建设用地2.45万km2.人口规模、行政等级与用地效率呈U型关系,人均GDP对用地效率具有边际递减的正向影响.中国城市面临用地利用效率与用地供应速率的空间错配问题,应根据两者匹配关系分类施策,对"效率不足-供应过剩型"和"效率较高-供应不足型"区市县的计划及周转指标分别给予压缩和调增,以实现总量稳定、效率提升、刚弹结合、动态调整的用地指标分配优化目标.

    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用地指标数据包络分析

    中国已改造棕地时空特征及用地模式转换研究——基于荟萃分析方法

    张新佳宋飏王士君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棕地已成为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利用的重要承载和热点研究领域,但我国目前对于棕地数量、位置信息和改造模式等基本情况尚不十分明确,这对掌握全国棕地信息、指导城市空间规划和棕地再利用造成了诸多障碍.本文基于荟萃分析,通过提取CNKI、W0S、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等已发表文献中的已改造棕地信息,作为中国棕地的典型代表和数据来源,分析中国已改造棕地在总体表现、阶段性、地块因素等方面的时空特征,归纳其再利用模式类型及转换特征.本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深化中国数据缺失背景下的棕地空间研究,可以为中国棕地再开发、土地整治和增强城市活力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棕地时空特征用地模式转换荟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