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科学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科学与工程
交通科学与工程

张建仁

季刊

1674-599X

csjyxb@163.com

0731-85258183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1办公楼804房

交通科学与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Transpor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刊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反映本学科的科技先进水平及发展动态的论文。先后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应用文摘》、《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AT)等国内外数字权威文摘杂志及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带裂缝状态下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颜东煌彭坤帅袁晟郭鑫...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跨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PPC)斜拉桥在主梁带裂缝状态下的疲劳性能,以双塔混凝土斜拉桥为工程依托,制作节段缩尺模型.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调整节段缩尺模型斜拉索索力及主梁预应力,将主梁受力调整至部分预应力状态.将节段缩尺模型预加载至一定损伤后,开展PPC斜拉桥带裂缝状态下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结合实桥荷载谱设计疲劳试验参数,疲劳荷载确定为22~34kN,加载频率为1.5 Hz,共循环加载250万次,并在不同循环加载次数下对模型梁进行静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损伤的情况下,在疲劳试验过程中,主梁裂缝处于"闭合-张开-闭合"的循环过程中;随着疲劳荷载加载次数的增加,静载试验中的主梁挠度平稳增加;主梁L/4(L为跨径)、L/2和3L/4截面处体系刚度分别退化了为5.08%、5.19%和6.63%;在不同加载次数的静载上峰值工况下,主梁裂缝平缓发展,裂缝宽度由0.04 mm扩展至0.06 mm,卸载后,所有裂缝均闭合;在静载试验中,相同荷载作用下的索力基本不变,斜拉索基本无损伤.综合结果表明,PPC斜拉桥在主梁带裂缝状态下体系刚度下降缓慢,斜拉索刚度基本无退化,体系承载能力仍能满足正常使用情况下的要求.

    桥梁工程斜拉桥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疲劳试验刚度承载能力

    LYQJ40 t-18 m架桥机抗风稳定性能研究

    孙博文张广超王飞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海域风荷载对架桥机抗风稳定性的影响,以采用LYQJ40t-18 m架桥机安装预制纵横梁的某海域项目为依托,采用谐波合成法模拟风速时程,利用MATLAB软件基于Kaimal谱生成脉动风场,再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架桥机在最大悬臂工况下的静风荷载、脉动风荷载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架桥机的主梁抗倾覆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静风荷载、脉动横向及竖向风荷载作用下,架桥机主梁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32.5、-166.9、-171.2 MPa,均小于许用应力(176 MPa),架桥机支点的反力均为正值,没有支座脱空风险,且抗倾覆系数K>1.5,架桥机不会发生倾覆失稳现象.因此,架桥机在海域风荷载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风稳定性,可保障施工安全.

    架桥机抗倾覆风荷载抗风稳定性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固化红土抗压强度预测

    王硕唐正光华伦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不同掺量的偏高岭土与石灰共同掺入玄武岩残积红土中对土体的改良效果,本试验选取偏高岭土的掺量分别为0%、2%、4%、6%和8%,石灰的掺量分别为0%、2.5%、5.0%、7.5%和10.0%,同时掺入玄武岩残积红土中,制作25组不同固化红土,对其进行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正交试验,并用MATLAB软件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固化红土养护28 d的抗压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本模型预测误差最大为4.56%,拟合度为0.997,且本方法比常规回归分析法更简单、更准确,可预测不同固结材料和掺量的固化红土抗压强度,提高试验效率.

    玄武岩残积红土BP神经网络抗压强度强度预测模型预测误差

    基于递归图和BP神经网络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

    杨金易孙兵岳晓沛殷新锋...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递归图和多层前馈(BP)神经网络在桥梁损伤识别方面的应用,以某大跨斜拉桥为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其三维模型,通过动力分析提取该三维模型的加速度曲线并进行递归图处理和BP神经网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递归图方法能够初步地识别主梁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BP神经网络分析能够精确识别主梁损伤的具体位置和损伤程度值,且识别准确率均大于85.0%.该方法可为类似桥梁工程的损伤识别提供借鉴.

    递归图BP神经网络斜拉桥有限元损伤识别

    考虑驾驶员记忆的多前车速度差跟驰模型研究

    尹砚铎龙科军谷健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驾驶员记忆和多前车速度差对交通流的影响,本文基于全速度差模型(full velocity difference model,FVDM),结合驾驶员记忆因素和多前车对跟驰车的作用,构建了一种考虑了驾驶员记忆和多前车速度差的跟驰模型.通过改进模型的线性稳定性特征,得出改进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再对改进模型下的车流启动和制动过程进行仿真,并与FVDM的仿真结果作对比.然后采用微小扰动法对改进模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驾驶员记忆因素和多前车速度差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利用下一代仿真(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NGSIM)数据标定了改进模型的参数,并预测了其加速度.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交通流的稳定,而多前车速度差对稳定交通流具有积极作用;与FVDM相比,改进模型的启动延迟和制动延迟分别降低了 10.0%和19.0%,预测精度更高,均方根误差降低了 24.3%.

    驾驶员记忆多前车速度差跟驰模型数值仿真

    考虑交通需求空间不平衡影响的交通指数

    荆毅林航飞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确反映整个区域或路网的实际交通运行状况,本研究先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交通需求空间不平衡对区域交通运行的不利影响,再提出"延误等价"原则,以此作为评价区域交通指数准确性的新标准;其次,利用"熵权法"构建区域交通指数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反映路段几何特征、路段交通流特征、网络拓扑特征及网络交通需求不平衡特征的因素.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经验证,交通指数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反映该区域的交通运行状况,还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相关部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交通指数交通需求空间不平衡熵权法路网每公里车均延误延误等价

    基于低频采集数据的城市道路车辆轨迹重构

    帅庆珍张家铭周凤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调查及部分重要路网节点、交叉口交通数据采集时,采用低频数据收集方式会使车辆轨迹匹配精度低、交通流量数据误差大.通过研究隐式马尔可夫理论及最小费用最大流模型,提出一种车辆轨迹重构方法.该方法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以及地理信息定位匹配技术,对无检测器路段缺失的各项交通基础数据进行合理的演进推算,为车辆轨迹重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利用成都市某区域出租车的高频轨迹点位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车辆低频轨迹点位进行轨迹重构的完全覆盖率达到了 89.4%,验证了所提出的车辆轨迹重构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车辆低频轨迹数据集最小费用最大流多源数据融合轨迹重构

    征稿启事

    《交通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