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建筑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城市建筑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丽奇

半月刊

1673-0232

uazazhi@vip.163.com

0451-51857755

150007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大街640-1号金爵万象1期1号楼2309室

城市建筑/Journal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城市建筑》(简称UA)(国际刊号ISSN 1673-0232,国内刊号CN 23-1528/TU,邮发代号14-23,半月刊)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面向建筑规划学科等领域的拥有自主版权的学术期刊。《城市建筑》始终秉持创新创优、引领未来的办刊理念,以推介中国建筑文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为己任,提倡科学民主的学术作风,促进当代建筑创作繁荣,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景观基因视角下宗教文化空间生产研究——以南岳大庙为例

    石琳华杨立国崔璨王国坤...
    5-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间生产特征有利于保护宗教文化遗产和增强文化自信.本研究以南岳大庙为例,依据景观基因理论和识别原则,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识别出南岳大庙的景观基因,并从物质、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探索其空间生产特征及生产机制.结果表明:①南岳大庙的环境基因是寿涧溪、祝融峰,布局基因是中轴对称式布局,建筑基因是圣帝殿,文化基因是祝融圣帝及儒、释、道三教文化;②其空间生产有物质性基因的自然性生产特征、文化基因的融合性生产特征、社会空间的消费性生产特征;③其动力机制为:政治权力是物质空间生产的主导力量,香客是社会空间生产的重要主体,文化基因是文化空间生产的内在动力.

    景观基因空间生产宗教文化南岳大庙

    重庆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利用成效与建议

    杨乐辜元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强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街区保护,促进名镇、街区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总结了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街区的现状特征,分析了名镇和街区保护利用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从促进名镇、街区经济活动发展,优化社区品质维持原住民比例,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建设,开展房屋住宅修缮和鼓励社会民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重庆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利用的建议.

    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街区保护利用

    原真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新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以吉首市乾州古城为例

    廖书晖彭源李佳嘉肖想...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历史街区的日趋同质化,历史街区中的新建建筑设计成为如何延续其原真性的矛盾焦点.因此,本文从原真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乾州古城的文化风貌以及传统建筑形态特征的分析,以吉首美术馆为例,针对历史街区中新建建筑"有其形而无其魂"的问题,以构建"共生相融,延续文脉"的新旧建筑关系为目标,从城市文化、空间建构、街区界面等角度提出了乾州古城中新旧建筑共生相融的策略,以期对乾州古城及当前诸多活力缺失,却具有潜力重塑其原真性风貌的历史街区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原真性历史街区新建建筑新旧共生乾州古城

    大湾区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为例

    曾赛军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地域范围历史文化建筑可能面临没落、毁灭或重生的多种命运.怎样在发展中保护与传承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保留好城市发展的根与魂,这将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议题.对中山历史文化建筑地标孙文西路步行街展开原真性修缮、保护性活化利用、传承性改造,将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精神底蕴、还原城市历史风貌,进一步展现步行街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地域情感价值与经济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建筑原真性修缮保护性活化利用传承性改造

    用"绣花功夫"更新传统风貌区的城市设计实践——以烟台昆嵛山中央小镇为例

    杨兰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昆嵛山中央小镇这样的传统风貌区域,本文以城市设计风貌要素为"线索",通过"穿针引线"缝合新旧城市肌理,再"精工细作"建筑单体细部,逐级强化深入"绣花功夫",以达到有机更新城市风貌的目的.努力将"绣花功夫"落到实处,强调"绣花功夫"在有机更新传统风貌区城市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希望此种模式能为整个昆嵛山片区城市设计的有机更新提供从地区到区域及具体地块的适合形态和具体细节表达思路,使"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高品质、高质量场所营造成为一种可能.

    绣花功夫城市设计风貌要素天然环境人文环境

    东莞市建筑遗产保护现状及建议

    袁艺峰郑世霖
    25-2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遗产保护本质上是一个复杂因素纠缠下的社会行为.本文着重考察了东莞建筑遗产保护的历程与现状,指出改革开放后东莞的各类建筑遗产大致经历过两次修缮潮:一次是2000年前的自下而上的自发修缮;另一次是2000年后,尤其是近十年来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虽然少数保护级别较高的文物建筑得到了较为规范的保护,但大多数其他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近年,随着文化建设投入的剧增,建筑遗产保护外延至历史环境、细节及工艺形制,均经历着"保护性破坏".针对东莞遗产保护的具体情况,本文从保护观念、保护原则两方面给当下非法定建筑遗产保护工程提出具体建议:应注重建筑遗产的历史多样性、历史痕迹价值;尽可能以修缮代替重建,尽可能使用原有构件,尽可能不改变建筑原状,注重最少干预、可识别、可逆原则,做好信息、遗构保存工作.

    东莞市建筑遗产遗产保护文化意义原真性

    工业遗产再利用设计的真实性探讨——以上海1933老场坊为例

    贾兴舟于冰清张鹏
    29-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实性是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重要原则,工业遗产改造的真实性在其固有价值的利用和后续创意价值的增值挖掘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海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园作为昔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宰牲场,如今已成功转型为创意办公场所与公共活动空间.本文以上海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园为研究对象,从遗产空间格局、建筑结构、典型构造和建筑立面形象等方面,回望十五年前的修缮项目,以今日建筑遗产本体真实性的视角探讨工业遗产的改造,以期为今后工业遗产再利用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1933老场坊工业遗产再利用设计真实性

    基于城市生态更新的工业遗存开发模式研究

    王重远
    32-3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工业遗存如何顺应时代的进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城市生态理论为基础,认为工业遗存开发模式由工业遗存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及自身所拥有的物质与非物质条件决定,应当根据不同工业遗址的内外部情形采取相应的文化开发型、产业嫁接型、文化社区型、商业开发型等改造模式,保证工业遗存改造取得经济、文化、社会综合效益,帮助工业遗址涅槃重生.

    工业遗存城市生态更新开发

    枢纽门户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基于大阪站区的经验分析及启示

    栾峰罗圣钊王怀王雯贇...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高铁站区为代表的枢纽门户区域开始运用"站城融合"理念开展规划建设,而"强度—功能—交通"支撑下的大阪站区一体化空间组织模式对其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通过现场调查、文献分析和数据分析,归纳大阪站区空间组织特征:站区开发强度整体较高,其中地下空间是重要组成部分,大型项目是其主体支撑;商务办公和商业零售是站区主要功能,由多元功能支撑,在水平、竖直方向相互替代;步行系统整合了站区的交通设施,网状联系站点和站区内部建筑物.基于此,从功能定位、开发强度、功能组织和交通组织四个方面对枢纽门户地区提出规划策略.

    高铁站区枢纽门户区域空间组织大阪

    码头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演变关系探讨——以烟台市太平湾为例

    常明月杨兰邱瑛王骏...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台城市的港口对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港口组成部分中不可或缺的码头则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烟台对外经济与文化传递的中转站,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必然有码头发展带来的影响.太平湾码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渗透着滨海地区的历史,也体现着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可作为研究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作为烟台近代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太平湾码头既在讲述历史,又在影响着城市空间.本文以烟台市太平湾为例,通过梳理码头历史沿革、码头片区城市空间演变,探讨码头的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的关系及二者相互的影响,最后结合太平湾码头现状对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码头兴衰城市空间太平湾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