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建筑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城市建筑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丽奇

半月刊

1673-0232

uazazhi@vip.163.com

0451-51857755

150007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大街640-1号金爵万象1期1号楼2309室

城市建筑/Journal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城市建筑》(简称UA)(国际刊号ISSN 1673-0232,国内刊号CN 23-1528/TU,邮发代号14-23,半月刊)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面向建筑规划学科等领域的拥有自主版权的学术期刊。《城市建筑》始终秉持创新创优、引领未来的办刊理念,以推介中国建筑文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为己任,提倡科学民主的学术作风,促进当代建筑创作繁荣,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以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宫作成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进入新时期.此前在总体城市设计编制中,普遍存在"过度设计"、空间特色缺失、重点不突出、难以管理与落实等问题.因此,探索符合新时期需求的设计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结合淮安案例,针对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的"五个关注",提出解决对策,据此构建了以"特色资源评价—空间特色定位—特色总体结构—分层分类控导—'规建管'对接"为骨架,符合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需求的设计方法,并可结合不同城市进行拓展和调整.

    总体城市设计设计方法空间特色实施管控

    西南地区产业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机电产业小镇规划为例

    顾洁
    45-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产业西进大潮中,虽然西南地区产业特色小镇得到蓬勃发展,但是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在本文中,首先,分析此类特色小镇在承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其次,结合地区特有的发展基础,聚焦产业承接、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3个方面,研究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特色路径;最后,依托钦州市灵山县机电特色小镇规划进行实践探索,以期对类似项目提供有益参考.

    西南地区特色小镇东部产业转移生态空间宜居宜业

    基于景观基因理论的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以板梁古村为例

    陈驰晏薇李伯华袁佳利...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聚落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在快速城镇化影响下,传统聚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本文以郴州市永兴县板梁古村为例,研究基于景观基因理论的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结果表明:①基于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对传统聚落具有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文化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②景观基因三维数据库的建立为现阶段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字内容支撑;③景观基因三维数据库的应用形式主要有三维动画、虚拟旅游、文创产品等.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

    关中平原村落空间形态与风环境关系研究——以渭南市蒲城县许家庄村为例

    白晓璐张茹杰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的风环境对改善空气质量和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关中平原代表村落进行冬夏季风环境测试,以期揭示关中平原村落的风环境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善的策略,使村落室外风环境有利于驱散雾霾与污染物,以期提升人们对于村落室外风环境的关注度,为关中平原村落风环境研究贡献微薄之力,为当地的村落规划提供参考.

    关中平原室外舒适度村落风环境

    从北京老城大杂院到共生院的探索——以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陈庆红王伟庄秋溦李忠英...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老城受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保护政策以及北京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的影响,城市贫富分离的二元属性日趋明显,尤其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历史居住区,北京老城胡同片区普遍存在人口远远超出空间的环境容量,胡同公共设施普遍缺失,景观环境恶化,老龄化、低收入群体聚集,这一社会结构的现状抑制了胡同良性发展的可能.人居环境条件差,社会生态退化,历史街区人口疏解和功能置换,是北京老城面临的典型问题.本文以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分析整理法源寺现有胡同及四合院现状问题,结合片区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共生理论"为核心进行讨论,通过"共生院"推动法源寺历史街区的人口疏解与功能的置换,实现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社会共生和文化共生,重建合理的居民社会结构,激活北京老城的活力.

    共生院共生理论开间更新建筑共生社会共生文化共生

    传统住宅模式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以浙西地区民居为例

    李瑞芳刘启波张思梦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然而,受城市住宅的影响,新建农村住宅传统特色消失,严重脱离了当地传统民居文化.本文以浙西地区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现有农村住宅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传统民居的优点和特色,从而总结符合当地传统的住宅模式精华,并结合现代建筑理论,运用于新农村住宅设计中进行继承和发扬,解决新农村住宅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以期设计出适合当代农民居住的住宅,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新农村建设传统住宅模式住宅设计浙西地区

    国内外民居保护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杨凤琴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居是历史更替与日常生活的见证者,承载着各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价值.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化、城市化的热潮不断涌进,民居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更多只流于表面和形式.本文通过对民居的概念与价值的解读,以及近年来大量民居保护与再利用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国内现状与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空白,以期为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与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传统民居保护再利用国内外研究

    传统古村落社区的更新改造——以元阳阿者科村为例

    甘惊天高永林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古村落的生存发展受到挑战,村落的空间肌理和传统风貌遭到破坏.本文以元阳阿者科村为例,从四个方面剖析元阳地区传统古村落的历史构成要素与特征.从"人、文、景、产"四个维度探讨了阿者科村的营造模式,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为云南传统古村落的更新改造提供了参考.

    古村落元阳阿者科保护更新改造

    德宏"傣勒"傣族村寨外部空间分析——以芒晃傣族村寨为例

    秦龙杨毅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云南省傣族经过近千年的繁衍发展出现了许多近汉的傣族村寨称为"傣勒"主要分布于德宏地区,"傣勒"型村寨在外部空间中展现出许多自己的特点,通过对"傣勒"型傣族村寨的研究更有利于我们对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族习性的了解.因此本文通过对德宏芒晃村的深入调研来分析"傣勒"型村寨外部空间的特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民族.

    傣勒外部空间傣族村寨

    基于历史文献挖掘的县域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研究

    徐鹏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遥县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平遥古城"是其最为知名的历史文化资源.除平遥古城外,平遥县域内广大乡村地区现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亟待保护和开发,从而改善平遥县"一城独大"的旅游空间格局,使平遥旅游产业发展惠及全县.本文立足于平遥的丰富历史古籍,通过文献研读挖掘平遥县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具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价值的乡村进行科学评价,便于对平遥县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利用.

    历史文献历史文化资源资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