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建筑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城市建筑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丽奇

半月刊

1673-0232

uazazhi@vip.163.com

0451-51857755

150007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大街640-1号金爵万象1期1号楼2309室

城市建筑/Journal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城市建筑》(简称UA)(国际刊号ISSN 1673-0232,国内刊号CN 23-1528/TU,邮发代号14-23,半月刊)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面向建筑规划学科等领域的拥有自主版权的学术期刊。《城市建筑》始终秉持创新创优、引领未来的办刊理念,以推介中国建筑文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为己任,提倡科学民主的学术作风,促进当代建筑创作繁荣,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旅融合的镇村联动发展——以红河州石屏县坝心镇为例

    郑慧敏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业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此情况下,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农旅融合为乡村振兴发展思路,坝心镇镇村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就坝心镇农旅融合基于第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性建设新的旅游风景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并针对性地对坝心镇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探究,实现农旅融合以及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联动.

    乡村振兴农旅融合镇村联动

    从生产方式变迁的角度看藏区聚落的演变——以理塘县为例

    王培彦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藏区民居聚落格局演变是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藏族人民生活、城市建设与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宝库之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受到了来自文化信仰、民族融合、社会结构的多方面影响.着眼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探究其与城镇聚落发展演变的内在关系.通过对理塘县的历史地图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方式的变化对藏区聚落分布、街巷格局、建筑建造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农耕生产方式主导和手工业生产主导下的城镇发展有明显差异.川西藏族聚居地区因地理环境的差异,产生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并成为决定聚落分布、空间形态、街巷格局、建筑建造等物质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聚落生产方式演变藏区民居

    建构文化语境下青岛里院清水砖墙研究

    徐飞鹏孙莹雪蒋正良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里院作为青岛本地的民居建筑,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建筑,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文章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对历史图纸的研究,将社会文化角度作为切入点,探讨里院的清水砖墙如何在传承青岛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建筑样式,达到青岛里院所特有的建构文化表现力,并对当下对里院的保护与更新带来启示和思考.

    里院青岛地域文化清水砖墙建构文化

    大连东关街近现代建筑细部及材料工艺探究

    崔岩王子豪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连东关街作为近现代历史街区,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极具建筑与文化价值.在实地调研、测绘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东关街的建筑立面细部与重点材料的工艺做法,探究其作为经典近现代街区的历史价值.为大连地区近现代历史建筑提供直观且详细的图文资料,以期对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历史建筑修复、历史街区更新等领域提供参考.

    大连东关街历史建筑建筑细部材料工艺

    遗产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意象表达——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设计为例

    武宏伟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重庆市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为例,分析相应的地域特征与石刻艺术文化,运用归纳分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意象表达的五个类型、意象表达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来探讨建筑意象表达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以期突破建筑设计单纯建筑表皮和符号模仿的方式,为建筑设计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来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大足石刻遗产文化建筑设计意象表达

    羌族传统村落乡村意象认知研究——以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为例

    刘任豪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羌族传统村落承载着羌族文化精华,是农耕文明中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引入,羌族村落蓬勃发展,但这也带来了环境破坏、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使得该类村寨面貌相较于以往有了较大改变.因此,以汶川县萝卜寨村为例,研究羌族传统村落的乡村意象特征,采用了图像识别、内容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索游客和村民对萝卜寨的意象感知认知差异情况.结果发现二者对村寨评价都为积极正向,但是在"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活"两方面感知情况差异较大,所以在萝卜寨后续发展过程中,宜着重关注这两类意象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实现传统羌族传统村落的意象营造.

    乡村意象羌族传统村落萝卜寨村

    陕南安康地区传统民居研究

    刘立言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陕南安康地区的地理环境及生态、气候出发,通过对安康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以及建造技术的概述与分析,结合安康地区传统民居与当地环境、气候的关系,归纳总结了安康传统民居的优势与劣势,得出安康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结合现有优势,从多角度入手,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并对安康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能为安康地区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陕南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可持续发展

    土木民居地域特色及生态经验分析——以天水市新阳镇胡大村民居为例

    汪丹
    137-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倡导生态文明的当下,针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土木建筑是天水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具有低能耗等绿色建筑特性.而当地土木民居现状良莠不齐,通过对天水地区环境背景及土木民居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浅析传统民居地域特色形成的不同环境因子,总结民居中蕴含的生态经验,让传统民居在现代能够保留并传承应用,同时结合现代新材料新技术使其更好地发展.以期对天水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以及生态建筑的研究有所助益,为当地土木民居多元发展提供启示.

    土木民居天水生态经验地域特色

    四川彝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冕宁县为例

    陈莎刘奕杉
    14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冕宁县作为四川彝族的代表城市,其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对研究彝族城镇空间变化影响因素具有借鉴作用.同时伴随内陆文化的渗透,冕宁的城镇发展变化呈现出差异化特征.通过查阅县志与文献等方式,总结梳理冕宁自人类群居以来的城镇空间演变历程.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军事部署和民族迁移对传统城镇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而中央政权和对外交通是近现代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深入挖掘四川彝族城镇空间格局影响因素提供新的视角.

    彝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冕宁

    城子古村彝族土掌房民居演变研究

    郭晶陆梓欣王宇阳
    14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掌房是彝族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云南省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冬暖夏凉、就地取材、经济环保等优点.城子古村是泸西地区彝族起源地之一,也是彝族先民与迁徙而来的汉族创造的结晶.现今古村中的土掌房在汉文化、现代化的冲击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平面格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总体布局没有受到破坏,但缺少了很多生机.对城子古村土掌房民居的演变进行研究,总结其演变规律,为土掌房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土掌房演变城子古村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