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伤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杂志

蒋耀光

双月刊

1009-4237

traum9910@yahoo.com.cn;jts200808@sina.com

023-68706804;68757484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创伤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创伤外科内容的学术性公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内容包括创伤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论著,创伤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方面的论著、综述、报道等,创伤诊断与救治经验总结,国内外创伤救治和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方面的综述、简介等,创伤救治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与创伤外科有关的病例报告、专题讲座、学术讨论、消息报道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八载耕耘,硕果满枝——中国创伤救治300期回顾与憧憬

    张连阳白祥军张茂王天兵...
    40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自2016年7月启动以来已历经8年,实现了除港澳台地区的全国覆盖,标准版举办300期.4个版本共举办415期,培训34761人."创伤救治云端论道"举办了43期.出版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等9部教材,至少发表了14篇文献(包括4篇英文文献).本文着眼突破创伤救治瓶颈,对培训对象进行分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强强联合打造系列教材,遵循安全理念开展培训等主要创新点,并提出CTCT®下一步持续改进的策略.

    创伤救治培训

    封面故事

    404页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用于军事训练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短期疗效

    李宝张文婷崔向红王娅婷...
    405-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应用在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3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训练伤军人87例,男性83例,女性4例;年龄19~41岁,平均30.2岁;均为军事训练致伤.病例均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按照术后康复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和本体感觉练习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康复方案,康复训练时间设置为8周.于术后第2、4、8周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VAS和Gait watch步态分析动态数据.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9~54周,平均33.6周.术后两组患者各时间段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Gait watch步态分析动态数据在术后第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IKDC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it watch步态分析动态数据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步长(67.7±7.8)cm vs.(64.4±7.1)cm;步频(89.0±9.2)步/min vs.(85.5±7.4)步/min;步速(83.2±5.9)cm/s vs.(77.8±6.5)cm/s,P<0.05].观察组IKDC评分(7.0±0.8)分vs(6.4±0.9)分、Lysholm评分(74.6±5.5)分vs.(69.1±6.1)分和Gait watch步态分析动态数据[步长(75.5±5.8)cm vs.(67.4±7.6)cm;步频(103.3±7.6)步/min vs.(89.1±9.4)步/min;步速(98.2±10.3)cm/s vs.(89.2±8.2)cm/s]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有益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并可帮助伤者快速重返运动和训练.

    军事训练伤膝前交叉韧带关节镜下肢康复机器人本体感觉

    损害控制手术治疗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的效果评价

    孙赳杨雪屈金权杨欣悦...
    410-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损害控制手术(DCS)与传统手术对于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 本文前瞻性研究,将30头10~12周龄健康长白仔猪,随机分为3组(各10只),分别为高原致伤组(HI)、高原致伤+传统手术组(HIT)、高原致伤+DCS组(HID).通过将仔猪放入模拟高原寒冷环境的西北地区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设置舱内海拔6000 m,气压约4.7 kPa,温度(8±2)℃,模拟高原低压、低氧、寒冷环境]48 h,并使用警用制式QSZ92式手枪,9 mm手枪弹射击脐水平后方2 cm,右侧腹壁皱襞下缘交界处目标点制作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模型.HI组受伤后予以伤口包扎后观察处理.HIT组伤后4 h予以断裂小肠或缺血坏死小肠切除后行肠管端端吻合的传统手术治疗.HID组伤后4 h行断裂小肠近端置入减压管,远端小肠封闭;连续多处穿孔小肠或缺血坏死小肠切除,近端置入减压管,远端小肠封闭的DCS治疗.分别观察并比较各组伤后不同时间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手术相关指标,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IL-6、TNF-α、ALT、AST、并发症发生率、存活率.结果 HIT组和HID组的小肠挫伤、小肠破裂、肠系膜损伤、结肠破裂、弹孔直径、腹腔积血无明显差异(P>0.05).HID组12 h开始呼吸(25.2±4.0)次/min、心率(129.9±9.8)次/min、体温(38.3±0.6)℃显著低于HI组[呼吸(38.7±4.7)次/min、心率(150.3±8.6)次/min、体温(40.2±1.0)℃]和HIT组[呼吸(32.0±4.0)次/min、心率(143.6±11.4)次/min,体温(38.8±0.6)℃];HID组48 h体温低于HIT组[(38.3±0.6)℃vs.(39.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体征更快达到平稳状态.HID组的手术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自由活动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短于HIT组[(46.00±9.37)min vs.(146.00±14.68)min、(26.20±4.24)min vs.(46.10±3.84)min、(45.40±3.03)min vs.(95.70±3.30)min、(96.90±4.48)min vs.(198.20±4.80)min、(27.90±7.80)hvs.(47.99±5.41)h];术中失血量及输液量少于HIT组(P<0.05).HID组12 h开始WBC(18.4±4.8)×109/L、NEUT(3.3±1.1)×109/L、IL-6(110.4±8.7)pg/mL、TNF-α(288.5±16.4)×109/L低于HI组[WBC(56.6±9.3)×109/L、NEUT(24.0±4.4)×109/L、IL-6(158.8±16.0)pg/mL、TNF-α(425.4±35.3)pg/mL];HID组WBC和NEUT于12 h起低于HIT组;IL-6于24 h起低于HIT组;TNF-α于48 h起低于HIT组(P<0.05).HID组12 h开始ALT、AST低于HI组[(88.4±9.9)U/L vs.(138.1±14.4)U/L、(110.4±8.8)U/L vs.(210.1±11.6)U/L];HID组24 h开始ALT、AST低于HIT组[(66.6±14.0)U/L vs.(82.0±8.3)U/L、(96.4±8.9)U/L vs.(109.7±9.9)U/L],P<0.05.HID组术后发热、切口出血、切口皮肤淤斑、肠漏发生率低于HIT组(P<0.05).HI组、HIT组、HID组72 h存活率分别为60%、70%、100%.HID组生存曲线优于HI组(P<0.05).结论 与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伤后早期行DCS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加快麻醉苏醒,促进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及活动,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仔猪生命体征、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生存时间,提示DCS是早期治疗高原寒冷环境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的有效方法.

    肠管贯通伤枪击伤损害控制手术高原寒冷环境

    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镜术后主动康复训练介入时间研究

    晋陶然崔志刚韩新祚张鑫...
    418-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RCI)患者术后肩关节主动康复训练最佳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骨科收治冻结肩合并RCI患者90例,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龄45~63岁,平均54.6岁.按患者术后肩关节主动康复训练时间分为术后4周组(27例)、术后5周组(31例)及术后6周组(32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康复后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程度.结果 三组患者入院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CMS)各维度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系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CMS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4周组评分最高,其次是术后5周,评分最低为术后6周组.三组患者出院后UCLA量表评分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术后4周组出院后3、6、12个月的UCLA量表评分分别为(16.9±2.0)分、(25.4±2.3)分、(30.6±2.5)分均显著高于术后5周组[(13.9±1.7)分、(20.9±1.9)分、(24.6±2.2)分,P<0.05)]和术后6周组[(12.6±1.6)分、(16.8±1.8)分、(22.4±2.1)分,P<0.05)].三组出院后3、6、12个月UCLA量表各方向肩关节活动度均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5),术后4周组最高,其次为术后5周组,术后6周组评分最低.三组患者出院后VAS、SAS和SD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术后4周组患者出院3、6、12个月VAS、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5周组和术后6周组,术后5周组显著低于术后6周组(P<0.05).三组患者在康复锻炼以及出院后12个月内均未发生再断裂或内固定失效.结论 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患者,术后4周开始进行肩关节主动康复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恢复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并有助于降低肩关节疼痛程度.

    冻结肩肩袖损伤肩关节镜康复时间

    喙锁韧带重建联合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Neer 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

    马智强黄继锋李奕博梅洪亮...
    424-428,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喙锁韧带重建联合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Neer 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2年4月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陈旧性Neer 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91例,男性51例,女性40例;年龄23~68岁,平均49.7岁;BMI 19.3~28.6 kg/m2,平均23.6 kg/m2;受伤至手术时间24~36 d,平均31.1 d;道路交通伤54例,摔伤25例,其他12例;有合并伤27例,无合并伤64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47例,喙锁韧带重建联合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和B组(44例,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指标、Constant-Murley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69.4±5.2)min长于B组(60.4±6.3)min,术中出血量(67.4±5.3)mL多于B组(44.9±4.1)mL(P<0.05).A组骨愈合时间(13.9±2.5)周、住院时间(7.5±1.9)d短于B组(16.7±2.9)周、(10.3±2.2)d,喙锁间距增加率(13.9±3.9)%小于B组(17.9±2.7)%(P<0.05).A组术后3、6个月VAS[(2.7±0.5)分、(1.5±0.3)分]低于B组[(3.8±0.6)分、(2.0±0.4)分],Constant-Murley评分[(75.8±6.2)分、(91.7±6.5)分]高于B组[(67.4±5.9)分、(84.7±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vs.1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喙锁韧带重建联合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Neer 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可缩短骨愈合时间,降低喙锁间距增加率,同时还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锁骨远端骨折喙锁韧带解剖锁定钢板疗效

    在PVP治疗Kümmell病中不同穿刺路径对临床疗效及骨水泥分布的影响

    张宏志王晓宇刘爽
    429-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路径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中的作用,分析其对手术效果和伤椎内骨水泥分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3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骨一科应用PVP治疗创伤后椎体骨坏死(Kümmell病)患者31例,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61~72岁,平均67.9岁;摔伤18例,道路交通伤8例,扭伤5例.根据手术穿刺路径不同分为腔隙外穿刺组(16例)与腔隙内穿刺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伤椎内骨水泥形态,术前及术后1d 3个月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伤椎骨水泥是否松动.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骨密度、Kümmell病分型及致伤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 VAS、ODI较术前均有降低[VAS:(8.8±0.5)分vs.(2.7±0.3)分、(8.7±0.6)分vs.(2.9±0.4)分;ODI:(89.5±3.6)%vs.(35.8±4.1)%、(91.4±4.3)%vs.(39.9±3.4)%,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ODI腔隙外穿刺组低于腔隙内穿刺组[(1.0±0.2)分vs.(3.1±0.3)分、(18.7±2.6)%vs.(35.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30.5±7.3)min vs.(31.3±9.1)min、(28.3±3.1)次vs.(31.2±4.3)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骨水泥渗漏及骨水泥松动方面,腔隙外穿刺组优于腔隙内穿刺组(18.8%vs.46.7%、0 vs.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骨水泥分布方面,腔隙外穿刺组团块型占比18.8%,嵌压型占比81.2%,腔隙内穿刺组团块型占比73.3%,嵌压型占比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VP治疗Kümmell病中,应用腔隙外穿刺技术可改善伤椎骨水泥分布,降低骨水泥渗漏概率,在减少骨水泥松动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Kümmell病腔隙外穿刺腔隙内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

    外侧平台非负重区截骨复位与胫前开窗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程翼鹏方志勋陈煜包·苏要拉吐...
    434-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与胫前开窗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3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手术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8例.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22~69岁,平均41.6岁.道路交通伤14例,高处坠落伤9例,摔伤17例,其他伤8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31例,Ⅵ型17例.采用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5例(截骨组),采用胫前开窗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3例(开窗组).比较两组患者植骨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2d及6个月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塌陷深度、胫骨平台后倾角(PSA).采用Rasmussen解剖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2个月.截骨组植骨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6±2.4)cm3、(13.9±1.8)周少于或短于开窗组(5.3±2.0)cm3、(15.1±2.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手术时间(153.4±19.2)min,开窗组(161.8±19.0)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塌陷深度、PSA及Rasmussen解剖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术后2 d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塌陷深度及PSA分别为(0.7±0.1)mm、(9.4±1.5)°优于开窗组(0.8±0.1)mm、(10.4±1.5)°;截骨组术后6个月分别为(1.0±0.1)mm、(10.2±1.9)°优于开窗组(1.2±0.1)mm、(11.1±1.8)°.两组患者术后2 d及6个月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塌陷深度、PS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截骨组Rasmussen解剖评分为别为(16.4±1.4)分、(15.7±1.4)分、(16.0±1.1)分,分别优于开窗组(15.4±1.6)分、(14.2±1.5)分、(15.0±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截骨组胫骨平台HSS评分为(88.2±4.8)分优于开窗组(84.2±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与胫前开窗复位内固定均是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但前者具有植骨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关节面复位更佳及膝关节远期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

    胫骨骨折截骨术内固定

    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薛超强廷会杜兴国牟欢...
    441-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6~82岁,平均73.1岁.跌倒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2例.采用2018年新版AO/OTA骨折分类,A2以上为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其中A2.2型4例,A2.3型8例,A3.1型2例,A3.2型1例,A3.3型4例.患者术前均需行双髋关节正位及患髋侧位X线片,必要时行髋关节CT平扫及三维重建.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内固定手术治疗.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分析患者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5个月.19例患者住院时间10~23 d,平均15.4 d.手术时间0.75~2 h,平均1.2 h,术中显性出血量100~220 mL,平均160.7 mL.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为7~14 d,平均9.8 d.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1个月,无骨折不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复位好12例,可5例,差2例.术后3个月Harris功能评分68~97分,平均85.4分,其中优12例,良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术后发生髋内翻2例.结论 采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结合小切口钢丝捆扎固定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转子间骨折加压髓内钉不稳定型髋关节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BMI与PFNA型号选择的相关性研究

    褚风龙杨倩倩张瑞李冬梅...
    448-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BMI与PFNA型号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0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07例.根据笔者医院海泰V3.0电子病历系统软件采集的患者身高、体重信息,计算得出BMI数值,按照BMI的中国参考标准进行分组:正常及体重不足组为A组[包括体重不足(BMI<18.5 kg/m2)和正常(18.5≤BMI<24 kg/m2)]135例,男57例,女78例;超重及肥胖组为B组[包括超重(24≤BMI<28 kg/m2)和肥胖(BMI≥28kg/m2)]72例,男15例,女57例;分析每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及选择的PFNA型号.结果 本组患者经门诊或电话随访1年,均健在,且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80.0±8.2)岁大于B组(79.7±8.9)岁,术中出血量(128.4±113.5)mL多于B组(120.1±84.8)mL,螺旋刀片长度(92.0±7.3)mm长于B组(89.0±32.0)mm,主钉直径(11.0±0.83)mm大于B组(10.7±0.9)mm;其中主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13.8±5.2)d、手术时间(66.5±31.4)mim均短于B组住院时间(15.7±9.6)d、手术时间(75.7±22.0)min,A组主钉长度(184.7±25.3)mm短于B组(189.7±38.4)mm,其中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BMI与PFNA型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MI值在正常及体重不足患者应用主钉的直径显著大于超重及肥胖患者,且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超重及肥胖患者.

    股骨转子间骨折BMI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