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出土文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

季刊

2096-736

出土文献/Journal Excavated Document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史语所藏"类家谱"甲骨刻辞新探

    张惟捷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初以迄今日,"家谱刻辞"的真伪一直是甲骨学界的著名公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的公开讨论,使得此议题逐步获得厘清.笔者曾目验史语所藏甲骨实物,此次据以进一步复原碎甲,对聚讼已久的家谱刻辞问题再次予以检视,不仅证明了历来受质疑的"子曰"辞例于晚商确实存在,论证了"子曰某"乃是称呼子之名的一种记录,同时也发现刻手在习刻完毕后,存在刮除旧迹、更换方向再行书写的现象.本文为揭示以上文化现象提供了基于实物的理论根据.

    甲骨卜辞商代史家谱刻辞

    论西周金文中的墉氏家族

    张垚左勇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周金文中的章氏家族以往有墉氏、虢氏二说,本文分析"章"字读音,并结合(章)氏的族姓,认为西周时期的(章)氏不宜理解为虢氏.目前可见的章氏家族铜器有师(飜)鼎、师(盂)钟等,这些铜器反映了(章)氏是一个担任师类职官的非姬姓家族;本文也尝试利用这些铜器还原西周时期(章) 氏家族的世系.

    (章)氏家族师(飜)鼎师(盂)钟

    "燕王喜殳"铭文补释及相关自名问题研究

    杨烁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第四卷1566号与《殷周金文集成》11522号所著录的两件燕王喜时期同铭兵器内容进行了补释,将《殷周金文集成》11522号原释为"廪"的字改释为"车",将两器铭文中原缺释的字补释为"翏".最后,结合战国晚期相关兵器的形制,对燕国"殳类兵器"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燕王喜殳类别燕殳类兵器

    西汉初元三年铜器考

    权弼成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纪年铜器有一批"初元三年"器,根据铭文内容,这批铜器统一由地方向中央提供,其中既包括旧器二次利用,也有部分可能为当时新造的铜器.西汉时期铜器主要由中央铸铜机构和地方工官负责生产,二者的供器对象等级界限分明,地方工官鲜少为皇家宫苑及陵庙供器.初元三年各个地方郡集中向上林苑提供铜器,这一现象可能与当时的治理政策及地方郡国相关管理职权的变化有关.

    初元三年铜器生产机构地方工官供给关系

    "薛足"词义考证

    蔡蒙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博简《凡物流形》"十围之木,其始生如薛,足将至千里,必从寸始"一节断句有误,其中"足"字应属上读,以"薛足"成词,可与见于《尸子·贵言》的"蘖足"及傅咸《小语赋》中的"薛足"对照.以上文例中,"薛""蘖"应读为"糵".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有"与糵半斗,毋去其足"之文,可知"足"是"糵"的一部分.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作蘖法",有糵米"脚出"的步骤,即麦芽生出幼根,所谓"薛(糵)足"当指此.

    《凡物流形》《尸子》《五十二病方》薛足

    战国魏国兵器材料中"涑县"地理考实

    刘光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时期魏国兵器材料中有两件铸地为"涑县"的戈.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材料,认为两戈铭中的"涑县",与《左传》成公十三年"涑川"相关,即旧时所谓"涑水故城"."涑水故城"盖即春秋时期的解梁城,其地望当在今永济市伍姓湖北的古城村遗址.涑县地理位置的考订,对认识战国时期魏国的政区地理是有意义的.

    涑县涑川二十七年涑县啬夫戈涑水故城古城村遗址

    读睡虎地书信木牍札记三则

    聂菲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有关睡虎地书信木牍字词释读的三则短札.第一则认为"寄气(乞)就书"应理解为"寄给就的书信","寄乞"与"寄遗""乞匃"相类.第二则指出"自以布此"是"自以布为襌裙、襦于此"的省略.第三则指出"直佐"与"直符""直候""直更"结构相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晏子春秋》"直使"、《战国策》"直送"的语义.

    睡虎地木牍寄乞就书自以布此直使

    秦汉简牍所见"长沙"县考

    赵堉燊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里耶秦简、华远秦牍、益阳兔子山汉简均见地名"长沙",表明秦代延续楚国的建置设有长沙县,该县作为苍梧郡的郡治,一直延续至汉初.秦长沙县故城在今长沙市五一广场及周边地区,汉初临湘县的城址可能在北津城,疑吴氏长沙国的国都可能曾由北津城迁至"临湘故城",迁置后原长沙县改名为临湘县.

    秦汉简牍长沙临湘县址

    银雀山汉简与《尉缭子》的一处异文及相关问题

    王辉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与出土文献进行对读时,传世文献的版本问题需要重视.时代较晚的校刻本,一些有价值的异文往往会因为校勘者的误改而消失;相对较早的版本则会保留更多的异文信息.从银雀山汉简与《尉缭子》的一处异文来看,时代更早的写本《群书治要》比后世刻本及传世本《尉缭子》更接近竹简内容.因此,选取写刻时代更早的古书版本,更有利于发现问题.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对读群书治要

    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二则

    李美娟
    75-7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改释了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的两处释文:"脉阑(烂)而肉死"中的"死"应改释为"巧",读为"朽";"炙痛以行身"的"炙"应改释为"赤","赤痛以行身"乃皮肤呈红色、疼痛并游走全身之意.

    张家山汉简《脉书》肉巧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