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催化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催化学报
催化学报

林励吾

月刊

0253-9837

sales_journal@mail.sciencep.com

0411-84379240

116023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大连110信箱)

催化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催化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我国催化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催化学科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多相催化、均相络合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本刊以催化学术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为读者对象,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催化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载体空位工程助力原位合成的Pt纳米枝晶促进电催化氧气还原

    廖伟周乾龙瑾吴臣中...
    260-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因其高能量密度、低操作温度和环保等特性,被视为极具潜力的能量转换系统.目前,碳载铂颗粒(Pt/C)是PEMFCs阴极氧还原反应(ORR)中使用最广泛的催化剂.然而,Pt与碳载体间的电子结构差异导致Pt纳米颗粒(Pt NPs)易从碳载体上脱落,严重降低了ORR的催化活性.此外,Pt的高成本和稀缺性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相比之下,Pt纳米枝晶(NDs)因具有高利用率的表面活性位点而备受关注.然而,Pt NDs的合成通常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且其与碳基底间的弱相互作用易导致活性位点损失和性能下降.因此,开发具有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Pt复合碳催化剂对PEMFCs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原位Cl-介导的生长策略,结合碳本征空位工程,成功制备了分散在富含碳本征空位的中空氮掺杂碳基底上的Pt NDs催化剂(Pt@HNC-V-800).拉曼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结果表明,碳本征空位的形成机制源于碳基底结构中氮原子的耗散,该过程引起碳原子的重新排列,进而产生了丰富的本征缺陷位点.X射线吸收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与无碳空位的Pt@HNC催化剂相比,富含本征碳空位的样品(Pt@HNC-V-800)表现出较低的Pt-Pt键配位数(8.64)和更强的给电子效应.得益于Pt NDs丰富的活性位点及其与本征碳空位基底之间的强电子效应,Pt@HNC-V-800的ORR半波电位高达0.947 V,质量活性和比表面活性分别为1.55 A mg-1Pt和1.85 mA cm-2,是商用Pt/C的8.2和6.8倍(0.191 A mg-1Pt和0.27 mA cm-2).加速耐久性测试结果表明,经20000次电势循环后,Pt@HNC-V-800的活性无明显变化,其活性损失远低于无碳本征空位的Pt@HNC材料和商业Pt/C催化剂.因此,与无碳本征空位的Pt@HNC材料相比,Pt@HNC-V-800的ORR活性和稳定性都有较大提升,进一步证实了碳本征空位工程协同Pt NDs策略的优越性.此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Pt@HNC-V的丰富空位降低了氧中间体过电势,优化了ORR中间体在Pt NDs上的吸附能,进而提高了催化剂的ORR本征活性.同时,富碳本征空位的存在增强了Pt NDs在碳载体上的结合能,使Pt NDs不易在电势循环过程中脱离碳载体,从而增强了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文通过Pt NDs与碳本征空位工程协同效应策略,精准调控碳负载Pt基催化剂的结构,大幅提升其在酸性条件下的ORR性能,为进一步设计高性能的ORR电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氧还原反应Pt纳米枝晶碳本征空位电催化剂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铋牺牲法制备石墨烯负载Fe-N单原子位点增效氧还原催化和锌-空气电池性能

    杨志远张燕肖娟定王俊英...
    272-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催化氧反应(ORR)是锌空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能量转化的关键过程,然而其反应速率往往较低,因此开发高活性且耐久的催化材料至关重要.当前,研发低成本、高效率且稳定的氧还原催化剂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其中,富含金属-氮-碳活性位点的低成本ORR催化材料,因其具有替代贵金属的潜力,成为重要的候选材料.然而,在制备这类催化剂时,所用分子前驱体在热解过程中易团聚形成金属基硬颗粒,如何减少热解过程中金属成分的自发聚集和不良副产物的生成,提高活性单原子的利用率,特别是在使用廉价分子前驱体(如三聚氰胺和铁盐)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制备策略,以优化催化剂性能,推动其在能源转换领域的应用.本文报道了一种以硝酸铋为牺牲剂,石墨烯为导电载体,通过热解廉价的三聚氰胺和铁盐,合成石墨烯负载丰富Fe-N-C活性位点催化剂的新方法.该方法中硝酸铋前驱体高温热解生成的铋铁合金或氧化铋因表面没有碳层,而容易被热酸除去,形成更多的可接近的FeNx活性位点,从而有效地抑制铁基颗粒和管状碳结构的形成,实现了催化剂的高效合成.双球差矫正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吸收结构光谱等表征证明,铋化合物去除后留下空位被铁原子取代,增加了Fe-N-C位点密度,并且铁以单原子活性位形式存在.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高氧还原性能,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的半波电位分别为0.916和0.784 V.石墨烯基催化剂的动力学电流密度(0.9 V vs.RHE)达到10.41 mA cm-2,是不加铋化合物样品的6倍,贵金属Pt/C催化剂的4倍.此外,催化剂的塔菲尔斜率为59 mV dec1,低于不加铋化合物样品(80 mV dec-1)、不加石墨烯样品(93 mV dec-1)、无金属样品(88 mV dec-1)和Pt/C(80 mV dec-1).在0.1 mol L-1 KOH条件下,催化剂循环10000圈后,半波电位仅衰减15 mV,低于Pt/C(36 mV)和无铋对照样(20 mV),表明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由于电化学法制备的石墨烯比热解法制备的非晶碳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从而可以提高阴极氧还原的稳定性.另外,所制备的催化剂应用在锌-空气电池中时,最大功率密度可达201.4 mW cm-2,且循环1000次后电池电压几乎没有衰减.综上,本研究通过引入铋化合物,显著提升了廉价前驱物铁-三聚氰胺的金属单原子化效率.利用电化学法合成了石墨烯负载的Fe-N-C催化活性位,制备出高活性、高稳定的催化剂.将该低成本催化剂应用于锌-空气电池的阴极,其表现出良好的长循环性能.本研究为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的金属-氮-碳基电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氧还原反应石墨烯锌-空气电池Fe-N-C

    合金纳米颗粒原子级分散制备的双位点催化剂中单点Ag1对Pd1在炔烃双烷氧羰基化反应中的促进作用

    李星局李峥冯四全宋宪根...
    282-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炔烃烷氧羰基化反应是一种原子经济反应,可以生成α,β-不饱和羧酸、二羧羧酸酯及其衍生物.其中,乙炔的双烷氧羰基化产物(丁烯二酸二酯)可通过两段加氢制备1,4-丁二醇,该反应路径对于生产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广泛应用的均相Pd基催化体系存在催化剂分离困难、金属流失以及需要添加有机膦配体或各种磺酸助剂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制备成本,还可能引入不必要的杂质.此外,尽管纳米催化剂在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大多数纳米催化剂在炔烃双烷氧基羰基化反应中仍表现出反应活性低和稳定性差的问题,这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相比之下,多相单金属点催化剂因其100%的原子利用率和较好的催化活性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多相单金属点催化剂具有相对简单的结构和配位环境,其应用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合成具有不同金属的双位点催化剂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双位点催化剂有望进一步释放单金属位点催化剂的潜力,提高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然而,尽管双位点催化剂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面临着制备方法的挑战.如何设计并实用可行地制备出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双位点催化剂,是当前科研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由CO/CH3I混合物诱导分散Pd-Ag合金纳米颗粒的处理方法,用于制备Pd1-Ag1/AC双位点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分散过程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分散过程中,CO和CH3I与金属发生协同作用,通过配位生成一种独特的双核络合物(PdI2(CO)-I2-AgI)结构.这种络合物结构逐一从合金纳米颗粒上剥落,直至完成原子级的分散.乙炔双烷氧羰基化反应结果表明,与单金属Pd1/AC相比,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双位点Pd1-Ag1/AC催化剂上的乙炔转化率提高了2倍.同时,在保持丁烯二酸二酯选择性为98%的情况下,该催化剂循环使用10次后催化剂性能未见明显变化.炔烃底物拓展结果表明,Pd1-Ag1/AC的协同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催化活性,而且在高位阻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产物的立体选择性,这表明双位点协同促进作用对炔烃双羰基化反应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微分吸附量热表征结果证明了通过碘配体桥连的Pd1和Ag1单金属点之间的协同效应可以增强催化剂对乙炔的吸附能力.此外,结合拓展边X射线精细结构等实验结果,对催化剂的结构变化和反应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的反应能垒和过渡态结果表明,乙炔吸附是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与Pd1/AC相比,Pd1-Ag1/AC催化剂在反应决速步上表现出了更低的活化能,这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层面解释了其具有更好催化性能的原因.Bader电荷分析和投影态密度计算的结果表明,由于Ag1位点的引入,使Pd1-Ag1/AC催化剂的电荷转移能力和吸附能力均得到增强.相较于Pd1/AC,Pd1-Ag1/AC具有更低的形成能,表明Ag1位点不仅可以提升催化活性,也可以增强双位点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催化反应中,Ag1位点的存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得Pd1-Ag1/AC催化剂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综上,本文制备的双位点Pd1-Ag1/AC催化剂在乙炔双烷氧羰基化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证明了双位点协同效应的重要性,为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协同促进作用双位点催化剂原子级分散合金纳米颗粒炔烃双烷氧羰基化稳定性

    理论指导构建Cu-O-Ti-Ov活性位点及其高效电催化还原硝酸根研究

    聂翼飞颜红萍鹿苏微张宏伟...
    293-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国家绿色低碳战略目标,变革化石资源合成氨技术路线变得尤为迫切,开发可再生能源制"绿氨"将成为合成氨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工业废水中的硝酸根(NO3-)电催化还原为氨(NO3RR),既可有效回收氨,又能消除硝酸根污染影响.然而,NO3RR涉及缓慢的八电子转移过程,含有多种反应中间体,其反应机理复杂不明.此外,水系电解液中存在的析氢竞争反应也为高效NO3RR催化剂的开发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突破高效催化剂的发展瓶颈,本文通过理论模拟,在低成本的催化剂上设计了高效的NO3RR催化活性位点,并利用简单的制备策略合成了目标催化剂.同时,结合原位表征技术,阐明了 NO3RR的反应路径及催化机理.本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发现,Cu/TiO2催化剂上的Cu-O-Ti-Ov结构具有较好的NO3-还原活性,该结构不仅能够促进反应中间体NOx-的吸附和活化,还能有效抑制竞争析氢反应,从而降低NO3RR的反应能垒.在该结构上,NO3RR的反应路径为:NO3*→NO2*→ HONO*→ NO*→*NOH →*N →*NH →*NH2 →*NH3→NH3.基于理论计算结果,分别采用浸渍法和尿素水解法制备了系列富含Cu-O-Ti-Ov结构的Cu/TiO2催化剂.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曲线、拉曼光谱(Raman)、电子顺磁共振波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立叶红外光谱等结果发现,相比于采用浸渍法制备的系列Cu/TiO2催化剂,采用尿素水解法制备的Cu/TiO2(CT-U)催化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更多的Cu-O-Ti-Ov位点,说明尿素水解法可提高Cu颗粒在TiO2载体表面的分散度,增强Cu颗粒与TiO2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Cu/TiO2催化剂表面的Cu-O-Ti-Ov位点含量.将以上制备出的催化剂应用于催化NO3RR中,结果表明,在-1.0 V vs.RHE还原电位下,CT-U催化剂上氨产率可达3046.5μg h-1 mgcat-1,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结果.循环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在Cu/TiO2催化剂上构建Cu-O-Ti-Ov位点还能显著抑制电催化反应过程中Cu物种从Cu/TiO2催化剂上溶出,从而显著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此外,设计制备了不含氧空位的Cu/TiO2,TiO2-x,Cu,Cu2O以及CuO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NO3RR.结果发现,上述催化剂上的氨产率皆明显低于CT-U催化剂,说明Cu,Ti以及Ov构成的Cu-O-Ti-Ov结构具有较好的催化协同作用,从而显著提升了NO3RR反应活性.最后,通过原位Raman及原位XPS表征检测反应中间体,验证了由DFT模拟出的NO3RR反应路径.综上,通过在Cu/TiO2催化剂上理论指导构建Cu-O-Ti-Ov活性位点,实现了NO3RR性能的有效提升.Cu-O-Ti-Ov结构中的多位点协同作用不仅促进了 NOx-的吸附和活化,而且抑制了电催化过程中Cu物种从催化剂上的溶出,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本研究为设计高效稳定的NO3RR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合成氨Cu-O-Ti-Ov位点协同催化Cu/TiO2催化剂

    氮掺杂对环境空气中TiO2纳米催化剂抗甲醛光催化矿化的影响

    Dae-Hwan LimAadil BathlaHassan AnwerSherif A.Younis...
    303-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氮掺杂TiO2(N-TiO2)浸渍蜂窝过滤器构建了一系列原型光催化空气净化器(AP(Nx-Cy))系统,并用于在UV-LED光(1 W)照射条件下光催化分解0.5-5 ppm甲醛(CH2O)蒸汽.在上述催化过滤器系统中,Nx和Cy分别代表N/Ti摩尔比(0-20)和N-TiO2浓度(2-20 mg mL-1).光催化分解实验结果表明,AP(N10-C10)的性能最好,其催化CH2O转化为CO2的转化率最高,循环反应10次后CO2产率仍达到89.2%,在干燥空气中的清洁空气输送速率为9.45 L min-1.N10-C10的电荷载流子寿命(τa:1.70 ns)优于其他样品(如纯TiO2的电荷载流子寿命为1.37 ns),这表明N缺陷(N0)有助于降低带隙(3.10 eV)和产生氧空位OVs-Ti3+,这与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结果一致.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电子顺磁共振和DFT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了CH2O的光催化氧化途径.结果表明,氧化过程涉及多个能量有利的中间步骤(例如CH2O以CH2O2的形式在TiO2-OV{110}表面的桥连O/OH基团上发生放热共价吸附,随后通过催化脱氢/氧化反应直接生成CO2:CH2O2/HCOO-+·OH → H2O+CO2).这些步骤与具有N杂质的{101}表面上化学活性Ti原子的态密度计算结果一致.预计N.缺陷和OVs的存在将通过降低活化能垒来影响反应能量和中间产物,从而在加湿条件下实现有效的矿化.综上,本文为设计和构建先进的光催化系统,并用于环境空气中醛类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有效矿化提供了新思路.

    光催化蜂窝过滤器甲醛氮掺杂TiO2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催化反应途径空气净化

    单原子修饰原子簇的多配位Cu基催化剂上CO2高选择性电还原CO的研究

    王超琛葛旺鑫唐雷齐宴宾...
    324-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和电催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能源燃料和化学品的生产方式.近年来,H2O和CO2等小分子的电催化转化反应已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CO2还原反应(CO2RR)作为将CO2电化学还原为高附加值产品的一项变革性的技术,备受关注.在CO2RR的众多产物中,CO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通过费托合成工艺直接用于合成醇、醛、酮、酸及烃等化工产品.然而,将CO2电催化转化为CO在整体效率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设计并制备高效、经济且耐用的电催化剂已成为CO2RR领域发展的研究重点.本文采用简单的配体辅助负载策略制备了铜单原子修饰的铜原子簇催化剂(Cu SA/ACs).球差校正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铜以单原子和原子簇的形式存在.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铜原子的电子和配位结构,证明了Cu-N键和Cu-Cu键的存在.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与铜单原子催化剂(Cu SACs)相比,Cu SA/ACs催化剂展现了较好的CO2RR性能,其CO的转化法拉第效率从27.15%提高到98.94%,电流密度是Cu SACs的3.6倍.此外,将该催化剂组装成流动电解池,在6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CO选择性达到93.06%,阴极的最高能量效率达61.9%,优于大多数CO2还原制备CO的催化剂.为了明确铜单原子组分引入对铜原子簇性能提升的原因,通过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研究催化剂在服役条件下的表面物种吸附.结果表明,Cu SACs催化剂的单原子活性中心在CO2RR过程中受到H2析出反应的困扰,活性中心表面的吸附物种主要为H2O而不是CO2,从而导致CO2还原性能较差;在Cu SA/ACs催化剂表面,其活性中心由单原子和原子簇协同组成,CO2主要吸附在原子簇上,单原子和原子簇协同作用促进了H2O的解离过程,为CO2质子化提供丰富的活性氢,进一步加快CO2RR的反应动力学.密度泛函计算和差分电荷密度分析结果表明,单原子的引入优化了原子簇的局域电子结构,诱导d带中心靠近费米能级,从而优化了*COOH中间体的形成能和CO的脱附过程.综上,本文通过合理的活性位点设计实现了多位点的耦合协同,提升了铜基催化剂对于CO2RR的催化活性,优化了铜基催化剂上CO2到CO的选择性,通过机理研究加深了对铜基催化剂上CO2转化模式的认识,为设计高效催化剂提供新思路.

    二氧化碳还原活性位点协同作用单原子原子簇电催化

    ZnIn2S4修饰TiO2的分级S型异质结用于促进光催化析氢

    张宝龙刘方璇孙彬高婷婷...
    33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半导体光催化裂解水制氢被认为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半导体光吸收范围窄、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以及光催化剂氧化还原能力差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为克服这些难题,构建能带结构匹配的S型异质结成为提高光催化活性的有效策略.该结构能实现光生载流子的空间分离和转移,有效地抑制其复合,同时保留了光催化体系的强氧化还原能力.本文利用原位化学浴沉积法成功地将ZnIn2S4纳米片修饰在花状TiO2微球表面,制备了具有独特分级结构的TiO2/ZnIn2S4 S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并研究了其光催化析氢活性.Zeta电位结果表明,TiO2带有正电荷,可以率先吸附溶液中的S2-并与后续加入的In3+和Zn2+原位反应生成ZnIn2S4,进而构建稳定的TiO2/ZnIn2S4异质结光催化剂.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结果证实了TiO2/ZnIn2S4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成功制备.紫外-可见漫反射结果表明,ZnIn2S4的引入明显增强了 TiO2的光吸收能力.结合莫特-肖特基曲线、X射线光电子能价带谱和紫外光电子能谱等表征结果,确定了TiO2和ZnIn2S4的能带结构及费米能级位置.光电流密度、电化学阻抗、表面光电压、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等测试结果表明,TiO2/ZnIn2S4异质结具有较好的光生载流子分离和转移效率以及更长的光生载流子寿命.线性扫描伏安和接触角测试证明了TiO2/ZnIn2S4异质结具有更低的过电势和良好的亲水性,更有利于析氢反应发生.通过阿伦尼乌斯方程对反应温度和析氢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发现,TiO2/ZnIn2S4异质结具有更低的析氢反应表观活化能,从而更有利于光催化析氢反应发生.非原位和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等结果表明,TiO2/ZnIn2S4异质结遵循S型电子转移机理.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最佳配比的TiO2/ZnIn2S4异质结的光催化析氢速率达6.85 mmol g-1 h-1,分别约为纯TiO2和ZnIn2S4的171.2倍和3.9倍.此外,经六次循环后催化材料仍保持良好的光催化析氢活性,表明具有紧密界面接触的分级结构异质结可以有效地抑制ZnIn2S4的光腐蚀,且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综上,本文构建了TiO2/ZnIn2S4 S型异质结,有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空间分离和转移,同时保留了其强氧化还原能力,从而提高光催化析氢活性.本研究为设计和合成高效的异质结光催化剂提供了参考.

    TiO2分级结构ZnIn2S4S型异质结光催化析氢

    g-C3N4/PCN-224"壳-核"结构异质结压电-光催化协同高效制备过氧化氢

    孟令辉赵晨楚弘宇李渝航...
    346-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于传统的蒽醌法,光催化、压电催化或压电辅助光催化法制备过氧化氢(H2O2)对于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具有可见光催化合成H2O2的活性,其中材料内部生成的1,4-内过氧化物可有效提高双电子氧还原(2e-ORR)的选择性.然而,g-C3N4的本征结构性质导致其在催化制备H2O2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如存在光生载流子易复合、可见光响应范围窄、比表面积小导致传质效率低等问题.在众多针对g-C3N4的改性策略中,通过科学筛选并选择合适的功能材料与g-C3N4构建异质结构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其中,卟啉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PCN-224的带隙值(Eg=1.65 eV)较小,这使得其具有良好的光响应性能.同时,该材料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310.5 m2 g-1)和丰富的孔道结构,这显著提升了传质效率.此外,PCN-224配体中的吡咯结构能够作为路易斯活性位点,有效促进分子氧的吸附,从而提升催化剂催化ORR制备H2O2的效率.本文采用简便的机械球磨法制备了 g-C3N4/PCN-224(简称为CP-x,x代表异质结催化剂中PCN-224的质量百分含量)异质结材料.为促使光生空穴与电子在异质界面实现定向迁移与高效分离,进一步构建了压电-光催化协同反应体系.粉末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结果表明,PCN-224与g-C3N4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异质结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相比于g-C3N4,CP-x异质结材料具有更宽的光谱响应范围和更大的比表面积(最高达到442.6 m2 g-1),更有利于传质过程.最佳材料CP-5催化制备H2O2的产率达到4.86mmol g-1 h-1,优于大多数现已报道的g-C3N4基和MOFs基功能材料.通过压电力显微镜和开尔文压电力显微镜等表征技术进一步验证了CP-5异质材料具有压电特性.自由基捕捉、活性物质定量、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和电化学测试等结果表明,PCN-224与g-C3N4之间良好的能带匹配度有利于提升CP-x催化制备H2O2的活性与选择性.本文还采用天然雨水作为质子来源,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发现,H2O2产率仍能达到2.78 mmol g-1 h-1.此外,本研究制备的H2O2溶液对大肠杆菌表现出了良好的灭活效果.对比空白实验组,添加400 μL反应后H2O2溶液的实验组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率达到了 100%.结合理论计算确定了H2O2催化制备过程中H+和O2等关键底物在CP-x异质材料上的吸附位点与吸附能,并分析了ORR过程中关键中间产物(O2*,H*,OOH*)的吉布斯自由能,阐明了 PCN-224与g-C3N4协同强化制备H2O2的反应机制.综上,本研究通过构建g-C3N4/PCN-224异质结材料,实现了高效催化制备H2O2,并阐明了其协同催化的反应机制.本文结果将对MOFs基功能材料在压电-光催化制备H2O2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

    卟啉-金属有机骨架氮化碳过氧化氢压电-光催化机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