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催化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催化学报
催化学报

林励吾

月刊

0253-9837

sales_journal@mail.sciencep.com

0411-84379240

116023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大连110信箱)

催化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催化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我国催化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催化学科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多相催化、均相络合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本刊以催化学术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为读者对象,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催化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含氮石墨炔上构建Cu-N2单原子电催化剂用于CO2还原制CH4

    戴昊宋涛乐弦李福智...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可再生电能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为缓解能源和环境危机提供了一条潜在的技术路线.在电化学CO2还原反应的各种产物中,甲烷(CH4)燃烧热最高,达到56 kJ g-1,是一种合适的能源载体.在Cu催化CO2电化学还原过程中,中间体*CO可以通过加氢转化为CH4,也可以与另一分子*CO或*CHO偶联生成多种C2+产物(C2H4,CH3COOH等).在孤立催化位点上,生成C2+产物的偶联反应会受到抑制,因此,开发Cu单原子催化剂有望提高CO2还原为CH4的选择性.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含氮石墨炔衍生物材料(N2-GDY),该材料由2,3,6,7,10,11-六炔基二吡嗪并[2,3-f:2',3'-h]喹喔啉通过Glaser偶联反应制得,具有规则的周期性孔洞结构与均匀分布的N^N-双齿配位位点.基于Cu与含氮双齿配位位点之间的配位作用,通过Cu2+吸附与NaBH4还原两步过程,制备了具有低配位数Cu-N2结构的Cu单原子催化剂(Cu1.0/N2-GDY).利用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确认了Cu以单原子形式分散在石墨炔载体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Cu负载量为1.0 wt%.Cu扩展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拟合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u1.0/N2-GDY中Cu以Cu-N2配位形式存在.作为对照样品,Cu0.6/TP-GDY的基底石墨炔材料中不含N^N-双齿配位位点,Cu以纳米颗粒形式存在.电催化CO2还原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对于可逆氢电极-0.96 V时,Cu1.0/N2-GDY催化CO2转化为CH4的法拉第效率高达80.6%,分电流密度为160 mA cm-2;在总电流密度为100至300 mA cm-2时,该催化剂对CH4的选择性均高于70%.作为对照,Cu0.6/TP-GDY在总电流密度为150 mA cm-2时CH4选择性最高,达到44.1%,明显低于Cu1.0/N2-GDY.此外,在N2-GDY上制备了同时含有Cu-N2位点与Cu纳米颗粒的Cu2.1/N2-GDY与Cu4.6/N2-GDY样品(Cu负载量分别为2.1 wt%与4.6 wt%),随着Cu纳米颗粒的出现及其尺寸的增加,催化剂催化CH4生成的选择性与质量活性均下降.原位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相比于Cu纳米颗粒,配位不饱和的Cu-N2位点可以促进CO2活化为*COOH中间体,并促进关键中间体*CHO和*OCH3的形成,进而促进甲烷的生成.综上所述,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石墨炔衍生材料N2-GDY,基于其均匀分布的N^N-双齿配位位点构建了含Cu-N2位点的Cu单原子催化剂Cu1.0/N2-GDY.在电催化CO2还原反应中,该催化剂孤立的Cu-N2位点能抑制C2H4的生成,并促进*COOH,*CHO和*OCH3的形成,从而高效催化CO2到CH4的转化.N2-GDY石墨炔衍生物丰富的N^N-双齿配位位点有望合成其它含M-N2(M为金属)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

    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铜单原子催化剂含氮石墨炔甲烷

    Y/Beta催化剂上丙酮制异丁烯反应的失活机理

    王畅颜婷婷戴卫理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丁烯作为一种常用的有机化工原料,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与传统的化石路线制异丁烯相比,生物基丙酮制异丁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Brønsted酸催化剂常用作丙酮制异丁烯反应的催化剂,但反应过程产生的积碳会导致催化剂快速失活.与常用的Brønsted酸催化剂相比,Lewis酸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和更高的异丁烯选择性,近年来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催化剂的失活仍不可避免,并且失活机理仍有待阐明.本文以具有Lewis酸的Y/Beta分子筛为丙酮转化制异丁烯反应的催化剂,发现该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然而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其失活仍不可避免,并且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失活影响较大.采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色质联用(GC-MS)、原位紫外-可见光(UV-vis)光谱和13C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CP MAS NMR)波谱等多种表征技术详细研究了Y/Beta催化剂上丙酮制异丁烯的催化反应过程.首先,通过TPSR监测了反应过程反应物、产物以及中间体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原位UV-vis光谱辅以验证.其次,利用13C CP MAS NMR以及GC-MS得到了反应过程重要有机中间物种的具体结构信息.基于以上谱学手段,实现了反应过程有机中间物种的动态监测,得到了失活物种生成和演变过程的谱学证据,并绘制了Lewis酸Y/Beta催化剂上丙酮转化制异丁烯的反应机制和失活路线.在低温反应条件下,丙酮在具有Lewis酸性的Y活性位点上的连续缩合和环化是主要的副反应,并且在反应过程会产生较多的佛尔酮等失活物种.高温则可导致环状不饱和醛/酮以及芳烃物种的快速形成和累积,比如2,4-二甲基苯甲醛等,该物种可较强地吸附在Y活性位点上,并最终导致催化剂失活.然而,该积碳物种经过简单的煅烧便可去除,催化剂的活性也可以很好地恢复.因此,通过优化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分布,有望提高丙酮制异丁烯反应的催化活性,同时延长催化剂的寿命.综上,本文通过系列谱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Lewis酸分子筛上丙酮制异丁烯反应过程有机中间物种动态变化的监测,阐明了丙酮制异丁烯的反应和失活机理,为Lewis酸催化的丙酮制异丁烯反应高效催化剂的优化和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失活机理丙酮制异丁烯路易斯酸位点Y/Beta光谱

    钴单原子修饰的石墨烯助催化剂用于提高卤化物钙钛矿光催化CO2还原活性

    付辉田金张倩倩郑昭科...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室气体CO2的过量排放不仅对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而且加剧了能源危机.光催化CO2还原不仅可以降低大气中CO2浓度,还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学品,为CO2循环利用提供了一条有吸引力的途径.在众多半导体材料中,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因具有光吸收范围宽、载流子扩散长度长、能级可调等性能而备受关注.特别是以CsPbBr3为代表的铅卤化物钙钛矿在光催化CO2还原中表现出较高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铅的毒性严重制约了铅基钙钛矿的进一步应用.因此,以铋基卤化物钙钛矿为代表的无铅无毒钙钛矿材料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铋基钙钛矿材料仍然面临载流子分离效率低和复合严重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进而提高其光催化活性.石墨烯作为一种高效的电子受体和传输体,可以通过促进光生电子的转移来提高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性能.此外,在石墨烯表面锚定单原子可以产生独特的光电效应、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以及出色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因此,本文设想引入单原子锚定的石墨烯作为理想的电子介质,通过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重组以及促进电荷迁移来提高卤化物钙钛矿光催化CO2还原性能.本文通过原位热解法制备了钴单原子修饰的氮掺杂石墨烯(Co-NG)助催化剂,并进一步通过原位反溶剂结晶法制备了Cs3Bi2Br9/Co-NG复合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还原CO2为CO.通过X射线吸收光谱和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结果证明了Co-NG助催化剂的成功合成.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结果表明Cs3Bi2Br9/Co-NG复合材料中Cs3Bi2Br9和Co-NG紧密接触并存在明显的电子相互作用.光催化CO2还原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Cs3Bi2Br9/Co-NG复合材料的CO产率为123.16 μmolg-1h-1,是纯样Cs3Bi2Br9的17.3倍.此外,Cs3Bi2Br9/Co-NG复合材料的CO选择性接近100%,并在多次循环测试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Cs3Bi2Br9/Co-NG复合材料的光催化CO2还原活性和选择性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卤化物钙钛矿.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测试、瞬态光谱测试、单颗粒荧光及寿命测试、光电流响应测试和阻抗测试等电荷载流子力学表征证明了Co-NG助催化剂的引入显著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和分离能力,在提高光催化CO2还原性能方面表现出重要作用.原位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在光照下,吸附在Cs3Bi2Br9/Co-NG表面的CO2分子被光活化为C(2-,随后通过形成关键中间体*COOH选择性转化为CO.此外,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理论计算揭示了反应位点和反应能垒,结果表明CO-NG的引入促进了*COOH中间体的形成,从而促进了CO的选择性生成.综上所述,本文制备了一种单原子锚定的石墨烯助催化剂来提高卤化物钙钛矿光催化CO2还原的性能,为石墨烯基助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同时为卤化物钙钛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表面修饰策略.

    铋基钙钛矿光催化CO2还原单原子助催化剂电荷分离

    空位工程调控中空结构ZnO/ZnS S型异质结用于高效光催化产氢

    刘方璇孙彬刘子妍魏英勤...
    15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太阳能驱动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是应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ZnO因其成本低、化学稳定性良好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光催化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单一ZnO存在光生载流子易复合和光吸收范围窄的本征缺陷,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应用.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形貌调制、空位引入、S型异质结的构建等策略,可实现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和转移,拓宽光吸收范围,同时保留光催化反应中电子和空穴的强氧化还原能力,从而有效增强光催化性能.本文以溶剂热法合成的中空结构ZnO为基底,通过离子交换和煅烧处理方法制备了具有氧和锌双空位的中空ZnO/ZnS 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VO,Zn-ZnO/ZnS).X射线粉末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非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证实了VO,Zn-ZnO/ZnS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成功制备.电子顺磁共振光谱测试结果表明,ZnO/ZnS异质结中存在氧和锌双空位.紫外-可见漫反射结果表明,空心结构、双空位的引入以及异质结的构建明显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结合莫特-肖特基曲线、X射线光电子能价带谱和紫外光电子能谱等表征结果,确定了ZnO和ZnS的能带结构和费米能级位置.利用光电性能、接触角和表观活化能等分析了VO,Zn-ZnO/ZnS异质结光催化产氢性能提升的原因.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验证了该异质结的电荷转移路径遵从S型机制.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最佳配比的VO,Zn-ZnO/ZnS异质结的最大光催化产氢速率为160.91 mmo1 g-1 h-1,分别约为纯ZnO和ZnS的643.6倍和214.5倍.此外,为了提高光催化剂的可回收性和可重复利用性,构建了VO,Zn-ZnO/ZnS异质结水凝胶,仍保持较好的光催化产氢活性.综上所述,在此光催化体系中,空心结构和空位的引入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此外,氧和锌空位分别作为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捕获位点,有利于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同时,S型电荷转移机制不仅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转移效率,而且还保持了其强的氧化还原能力.本研究利用空位工程为构建高效S型异质结用于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空心结构ZnO/ZnSS型异质结空位工程光催化产氢

    通过温度依赖性自转化在SnS2/SnS上进行界面工程以增强压电催化

    田文柔韩俊李娜君陈冬赟...
    16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异质结是提高半导体催化剂中电荷分离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且,接触界面由于晶格失配容易引起电荷再分配,从而有利于增强极性,有望在调控压电性质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异质结通常需要高质量的界面,以便实现载流子的高效空间分离.然而,大多数异质结是通过传统的物理混合、两步水热/溶剂热或逐步沉积方法制备的,这些方法不利于形成紧密接触的界面,从而限制了电荷传递效率.鉴于SnS2的温度依赖性相结构转变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原位自转化策略来构建具有强相互作用的高质量界面,并协同吸附效应共同提升压电催化活性.首先将SnS2纳米片锚定在ZIF-8衍生多孔碳(ZNC)表面,然后通过调控退火温度巧妙地原位合成了一系列相结压电催化剂(ZNC@SnS2/SnS).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ZNC表面SnS2纳米片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的形貌变化,实验发现,随着退火温度升高纳米片逐渐倾斜并减小,最终形成板状的SnS.X射线粉末衍射和拉曼光谱结果表明,SnS2向SnS转化的程度随退火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500℃时SnS2完全转化为SnS.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转化过程中Sn元素的化合价逐渐由Sn4+转变为Sn2+,相结因存在Sn…S…Sn键而利于形成紧密接触的界面.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曲线结果表明,450℃退火得到的样品(450-SZNC)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压电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450-SZNC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对水中低浓度BPA的降解效率是SnS2的6.3倍,其催化还原分解水析出H2的速率是SnS2的3.8倍.此外,原位自转化法制备的SnS2/SnS2对BPA的降解效率和H2的析出速率分别是两步溶剂热法制备的SnS2/SnS的3倍和2倍.压电力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450-SZNC表现出最高的压电响应.采用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压电电流强度曲线和电化学阻抗曲线研究了催化剂的载流子分离效率.进一步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莫特肖特基曲线和紫外光电子能谱分析了SnS2/SnS异质结界面的电荷传输行为,界面之间存在从SnS2指向SnS的内建电场,与机械振动下形成的极化电场协同促进载流子的分离与迁移.最后,借助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从理论层面分析了SnS2/SnS异质结的界面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机制.界面处键长和键角的显著波动导致电荷分布不均,从而增加了极性.在内建电场作用下,电子主要聚集在SnS2上,而空穴主要聚集在SnS中.在应力作用下,界面处通过Sn-S键进行了大量的电荷转移和交换,更多的电子聚集在SnS2上,更多的空穴留在SnS中,这得益于应力诱导的内部极化电场和界面电场的协同作用.综上,原位自转化的界面工程可以构筑紧密接触的高质量界面,有效提高SnS2的压电催化活性,为原位合成各种多相结构压电催化剂提供了一种简单、低成本和高效的策略,并为研究相结构界面相互作用对压电催化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参考.

    压电催化自转化相结界面场极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