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务与金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务与金融
财务与金融

陈晓红

双月刊

1674-3059

cwyjr@csu.edu.cn cwyjrbjb@163.com

0731-88876110

410083

长沙市岳麓区中南大学校本部

财务与金融/Journal Accounting and Fina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社科期刊,是目前宣传、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的重要精神,探讨和解决财务与金融领域各种问题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绿色金融如何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绿色创新和绿色治理的链式中介视角

    董康银赵丛雨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绿色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绿色金融作为引领低碳时代的重要金融工具,能助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 2003-2022 年中国 283 个城市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绿色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分析其中的链式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发展绿色金融不仅能带动当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还能有效促进周边城市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兼具正向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此外,绿色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在一线城市、大中规模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珠三角城市群中,绿色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进一步提升绿色治理能力,进而实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其链式作用机制为"绿色金融——绿色创新——绿色治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加大对绿色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共同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加强对绿色金融市场的监管,确保绿色金融服务合规合法,保障绿色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防范金融风险;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绿色生产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推动绿色治理能力提升。

    绿色金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创新绿色治理链式中介

    数字金融与居民幸福感——基于家庭杠杆率视角的分析

    刘玮玮张丽娜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断增强居民幸福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在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背景下,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 年、2018 年和 2020 年数据,构建面板有序Probit模型,基于家庭杠杆率视角探讨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呈显著倒U型变动趋势,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居民幸福感会先增加后减少。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影响家庭杠杆率作用于居民幸福感。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低学历、中老年、中低收入、城镇及中西部地区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均呈显著倒U型变动趋势。因此,政府应通过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来提高居民幸福感,同时应加强对数字金融的监管,防止因家庭杠杆率过高造成债务风险外溢。

    数字金融居民幸福感家庭杠杆率债务风险

    基于多重选择目标规划(MCGP)模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

    王雄张玉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多目标决策模型不仅有助于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能提高行业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为主要目标,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银行经营的灵魂。针对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以及各目标值的不确定性,建立基于多重选择目标规划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目标规划方法,多重选择目标规划模型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以避免目标值的低估,实现更理想的结果;运用多重选择目标规划模型可有效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更好地平衡风险与收益,同时满足管理层的期望。

    资产负债管理多重选择目标规划多目标优化

    中国跨境银团贷款网络特征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李婷婷曾鑫张卫国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跨境银团贷款业务迅速发展,推动了跨境资本的双向流动,由此带来的风险聚集效应也明显增强。基于 2000-2021 年我国跨境银团贷款参与者的相关数据,研究跨境银团贷款网络特征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并通过构建跨境银团贷款复杂网络分析该网络特征和动态变化及不同风险程度企业的差异,通过构建广义回归模型刻画网络节点特征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跨境银团贷款网络特征的动态演化呈现出复杂性,跨境银团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较大的企业;不同信用风险程度企业跨境银团贷款的网络特征差异显著;网络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的特征均与信用风险显著负相关,而聚类系数与信用风险显著正相关。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在拓展海外贷款业务时,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共享国际信贷市场的优质客户资源;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视银团贷款数据仓库建设,努力解决银行与企业、牵头行与参贷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跨境银团贷款网络网络拓扑特征信用风险

    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国内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宋阿银龙素英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新的发展目标。在企业层面,ESG表现不仅是企业责任的体现,更成为了衡量企业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基于此背景,以 2010-2022 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产权性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在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中所具有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ESG表现可以显著提升企业价值,且技术创新在二者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良好的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合格的企业中更加显著。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奖励激励企业提升ESG表现,以增强ESG表现的价值效应;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引进先进环保技术,整合绿色供应链,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提升ESG表现;投资者应基于长期视角,优化ESG评估框架,优先投资ESG表现良好和技术创新突出的企业,助力实现资本市场良性循环。

    ESG表现企业价值技术创新中介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

    赵志豪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的有机结合,对资本市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2010-2021 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机制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能够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作用。上述结论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从内在机制检验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降低融资约束提升企业治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作用对规模较小、透明度较高、非"四大"审计的企业更加显著。为有效改善企业治理环境,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断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同时在制定普惠金融相关政策时更多关注规模较大、透明度较低、"四大"审计的企业;企业应努力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缓解融资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企业治理水平内部控制融资约束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碳交易市场时变波动的溢出效应——基于GARCH簇-SVAR-AB模型的实证研究

    周秀莲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中国碳交易市场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选取宏观经济、全国碳交易价格、煤炭能源、证券市场与电力消费五类变量,采用GARCH簇-SVAR-AB模型时域和频域溢出指数度量五大变量,对 2014 年-2022 年我国碳交易市场价格的时变波动溢出效应水平及其非对称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价格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具有显著的时变波动风险溢出效应,且在不同冲击规模和正向、负向冲击下表现出风险传染的异质性和明显的非对称性;极端状态与正常状态下的风险溢出走势存在较大差异,极端状态下风险溢出水平远高于正常状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短期上对碳交易市场交易价格有着显著影响,但长期的影响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冲击规模和冲击方向均会对碳交易市场波动产生明显的非对称性影响,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风险的溢出效应及其非对称性更加显著。因此,政府应与金融机构一道,健全碳交易市场的政策调控体系与价格调控机制,创新碳金融衍生产品,降低碳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传递水平,阻断风险传递路径,不断提升我国绿色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碳交易价格GARCH簇-SVAR模型时变波动溢出效应

    企业金融化、创新效率与新质生产力

    孙锐赵伟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而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基于此,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用新质生产力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金融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深,越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且过度金融化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企业与传统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越高,对新质生产力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路径分析表明,过度金融化会挤占企业用于研发创新的资金,降低企业的创新效率,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合理规制资本市场资金流向,避免实业资金过度集中于虚拟经济,有效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实体企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新质生产力企业金融化企业创新挤出效应

    《财务与金融》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