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茶叶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朱永兴

双月刊

1000-369X

cykx@vip.163.com

0571-86651482,86651902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茶叶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茶叶科学》是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茶叶学术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一本能够反映学科水平和发展动向的“权威性期刊"。自1989年以 来,该刊己先后被中国科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和浙江省科学技术 期刊编辑学会6次评为优秀学术期刊。先后被英国CAB文摘及其数据库和美国 化学文摘CA及其数据库收录;1996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社的光盘版,并于1999年全刊上网;本刊同时还加入了万方数据网络中心的 ChingInfo系统并上网;1999年起己成为轻工和手工业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 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茶叶科学》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均很靠前。 《茶叶科学》内容涵盖茶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几乎所有重要的茶叶科研课题, 在《茶叶科学》上都有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主要内容包函茶树栽培、茶树 遗传育种、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茶叶生化、茶叶机械、茶叶技术经济 、茶的综合利用、医学、食品和保健、茶文化等。《茶叶科学》现已成为涉茶研 究和涉茶产品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对茶叶科学技术及工农业生产的 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适于茶业、农业、饮料、食品和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 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各级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等阅读。 对外发行方面主要与英、法、日、美、德、印、斯、印尼等国的20余家科研和文献单位进行文献交换,并有少量对外发行。此外,通过参加中国学术期 刊电子杂志社的光盘版和网络版向全世界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特有"藤条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方成刚杨高中杨莹彪张丽秋...
    299-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特有的藤条茶,源于当地茶农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留采法,因能促使茶树树干形似藤条而得名。为探究藤条茶留采管理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选取藤条茶园一芽二叶鲜叶制作晒青茶、红茶、白茶,以现代茶园同类鲜叶制样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藤条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茶一般具有更高爽的香气和浓醇的滋味,白茶则具有更浓郁的香气及甘和的滋味,而现代茶园红茶一般具有更高甜的香气和甘爽的滋味。藤条茶的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低于现代茶园茶树鲜叶,尤其是藤条白茶中的儿茶素总量为67。11 mg·g-1,显著低于现代茶园白茶(84。19 mg·g-1)。藤条晒青茶中的茶氨酸含量为16。79 mg·g-1,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晒青茶(14。69 mg·g-1)。藤条晒青茶和藤条白茶具有更低的酚氨比。在所有茶样中共鉴定出205个初级代谢产物,藤条白茶中积累更丰富的糖类。此外,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127种挥发性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不同茶样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藤条白茶中挥发物总量显著高于现代茶园白茶;藤条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更高,而现代茶园红茶的芳樟醇含量更高。可见,采用晒青茶和白茶的加工工艺一般更有利于获得高品质藤条茶产品。

    藤条茶感官审评化学成分挥发性成分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

    陈德权任杨梅何梦迪李尤学...
    316-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不同干燥工艺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以6个硒香茶(烘-炒)和10个翠峰茶(烘)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生化成分检测、高分辨液质联用(UHPLC-Q-Exactive/TM)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茶叶的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硒香茶香气为高爽型,翠峰茶为清香型,硒香茶干茶的色泽更为深绿,翠峰茶的感官评价综合得分略高于硒香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硒香茶的氨基酸总量以及10种氨基酸组分(组氨酸、精氨酸和苏氨酸等)显著高于翠峰茶(P<0。05),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262个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氨基酸、儿茶素、二聚体儿茶素、酚酸、黄酮醇(糖)苷和有机酸等13类。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和差异比较分析发现,硒香茶与翠峰茶中代谢物种类没有差异,但含量存在差异。选择VIP>1。2的化合物作为关键性差异化合物,主要有氨基酸类、酚酸和黄酮醇(糖)苷类。翠峰茶中氨基酸类、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含量低于硒香茶,而二聚体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高于硒香茶。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硒香茶和翠峰茶品质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绿茶不同干燥工艺导致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差异研究提供参考。

    紫阳毛尖茶加工工艺代谢组学差异化合物感官分析

    黑茶水提物通过介导AMPK/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

    李琳莉夏旭婷施敏葛俊...
    329-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安化黑茶水提物对高脂高糖(HFHS)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调控自噬改善脂肪变性的作用机制,将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10 mg·kg-1)、黑茶低剂量组(0。75 g·kg-1)、中剂量组(1。5 g·kg-1)、高剂量组(3。0 g·kg-1)。采用HFHS饮食诱导小鼠NAFLD模型,造模的同时灌胃给药10周;试验结束后检测小鼠的肝指数、血脂、肝功能、肝脏病理指标、自噬指标及自噬相关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指数和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明显降低;小鼠肝脏出现了脂肪变性的迹象,伴有大量大小不一的脂滴;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Bcl-2相互作用蛋白1(Beclin1)、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AMPK)表达明显降低,隔离体蛋白1(p62)、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mTOR)表达显著上升。与模型组相比,灌胃黑茶水提物可降低NAFLD小鼠肝指数和血清CHO、TG、LDL-C、AST、ALT水平,以及p62、p-mTOR/mTO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血清HDL-C含量,以及LC3B、Beclin1、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组织染色结果和透射电镜观察均表明肝脏的病理状态得到了改善。综上所述,黑茶水提物可能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减轻小鼠肝脏脂肪变性,从而改善NAFLD。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黑茶AMPK/mTOR自噬

    茶叶不同提取物及不同茶叶对结核分枝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许婧黄友谊黄进李春雷...
    34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茶叶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株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对H37Ra菌株进行抑菌试验,研究不同茶叶提取物(茶多酚、茶多糖和茶皂素)及不同种类茶叶(华农绿针、大宗炒青、广东大叶青、福鼎寿眉、铁观音、凤凰单丛、祁门红茶、下关沱茶、青砖茶)对H37Ra菌株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茶多酚对H37Ra菌株表现出显著的抑菌能力,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逐渐增强;在40 mg·mL-1下,茶多酚显示出长期抑制H37Ra菌株生长的能力;茶多糖和茶皂素对结核分枝杆菌没有抑制作用;不同种类茶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其中凤凰单丛的乙酸乙酯部较其他分离部有更强的抑菌能力,其60%乙醇洗脱的柱层析分离物抑菌能力最强,推测茶多酚是抑制H37Ra菌株生长的主要成分。研究结果证实了茶叶对H37Ra菌株具有抑制作用,且茶叶不同提取物和不同种类茶叶在抑菌能力上存在差异,为开发结核病相关的抗菌药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茶叶提取物抑菌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株茶多酚

    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

    刘振云柯菀萍周汐芮李孟华...
    350-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选用金花白茶为材料,以未发花白茶为对照,进行茶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检测,并建立小鼠肥胖模型,给予400 mg·kg-1金花白茶及白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体重,进行肥胖相关指标的测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白茶发花后黄酮和茶褐素含量明显上升,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显著下降,儿茶素组分中仅表儿茶素含量出现显著的上升。金花白茶能有效抑制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长,降低其肝脏和白色脂肪指数,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保护肝脏及肠道的结构完整性及功能。与未发花白茶相比,金花白茶在降低小鼠血脂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上效果更佳,推测是由于冠突散囊菌的大量繁殖及黄酮、表儿茶素、茶褐素等物质含量上升所致;而在缓解肝脏氧化应激方面效果不如白茶,推测是发花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大量减少所致。试验结果表明,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小鼠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发花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白茶的降脂减肥功效。

    金花白茶白茶发花工艺降脂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