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茶叶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朱永兴

双月刊

1000-369X

cykx@vip.163.com

0571-86651482,86651902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茶叶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茶叶科学》是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茶叶学术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一本能够反映学科水平和发展动向的“权威性期刊"。自1989年以 来,该刊己先后被中国科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和浙江省科学技术 期刊编辑学会6次评为优秀学术期刊。先后被英国CAB文摘及其数据库和美国 化学文摘CA及其数据库收录;1996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社的光盘版,并于1999年全刊上网;本刊同时还加入了万方数据网络中心的 ChingInfo系统并上网;1999年起己成为轻工和手工业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 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茶叶科学》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均很靠前。 《茶叶科学》内容涵盖茶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几乎所有重要的茶叶科研课题, 在《茶叶科学》上都有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主要内容包函茶树栽培、茶树 遗传育种、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茶叶生化、茶叶机械、茶叶技术经济 、茶的综合利用、医学、食品和保健、茶文化等。《茶叶科学》现已成为涉茶研 究和涉茶产品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对茶叶科学技术及工农业生产的 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适于茶业、农业、饮料、食品和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 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各级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等阅读。 对外发行方面主要与英、法、日、美、德、印、斯、印尼等国的20余家科研和文献单位进行文献交换,并有少量对外发行。此外,通过参加中国学术期 刊电子杂志社的光盘版和网络版向全世界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茶叶中手性农药残留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胡月宁亚婷黎洪霞罗逢健...
    363-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性农药存在一个或多个对映体,其对映体在生物活性、毒性、环境行为、降解代谢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茶叶作为三大无酒精饮品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虽然目前更关注手性农药外消旋体残留总量,但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减少残留及对非靶标物危害,充分了解茶叶中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立体选择性行为,分析在茶叶中的残留降解规律,建立对映体的残留限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综述了茶叶中手性农药对映体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如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方法,并对手性农药对映体在茶叶中的残留降解行为和风险评估进行归纳和展望,为后续深入开展茶叶中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茶叶手性农药对映体残留分析风险评估

    茶树STO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龙露汤丹丹陈玮谭礼强...
    386-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STOP(Sensitive to proton rhizotoxicity)是一类C2H2 型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在植物多种胁迫耐受机制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基于茶树(Camellia sinensis)全基因组数据共鉴定出 6 个STOP家族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 个CsSTOPs基因编码 376~505 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 42。17~56。36 kDa,理论等电点为 5。53~8。85,均为不稳定蛋白;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它们均含 zf-C2H2 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茶树的 STOP基因与拟南芥、甜橙、烟草的同源性较高;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CsSTOPs 具有许多与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及非生物胁迫相关的作用元件;茶树各器官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CsSTOP1 在根、果实、成熟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CsSTOP2 在幼嫩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CsSTOP3在老叶中的表达量较高,而Cs STOP4和Cs STOP5在各个器官中的表达都较低。CsSTOPs 基因能够被 PEG 诱导的干旱胁迫、盐胁迫、茉莉酸甲酯胁迫和冷胁迫处理诱导表达,说明CsSTOPs 基因参与调控茶树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qRT-PCR 检测发现,CsSTOPs、CsGS1s 和CsGDHs基因在高NH4+浓度处理(4。5 mmol·L-1)的峨眉问春茶树叶和根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处理(CK),尤其是叶中CsSTOPs、CsGS1。1、CsGS1。3和CsGDH2在高NH4+浓度处理下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初步解析了CsSTOPs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发现CsSTOPs可响应高NH4+浓度处理,可能与CsGS1s和CsGDHs协同调控茶树适应高NH4+环境的过程。

    茶树STOP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

    《茶叶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398页

    云南十里香茶树空间转录组测序研究

    王冬雪满佳旭武思敏赵雪婷...
    399-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云南大叶种茶和古茶树资源备受关注,而对于云南小叶种茶树资源研究报道较少。十里香茶树品种是云南特有的小叶种茶树资源,品质独特且饮用历史悠久。空间转录组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目前尚未见在茶树资源应用上的文献报道。利用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十里香茶树嫩芽的基因表征情况和空间调控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Spot聚类分析识别嫩芽细胞类型,划分为 13 个不同细胞类型cluster,构建空间转录组图谱,观察到不同细胞类型 cluster 在嫩芽的两种发育时期的空间表达位置存在差异,呈现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鉴定不同细胞类型 cluster 中的差异基因,主要以抗逆胁迫、生长发育调控为主,抗逆胁迫代表性基因为 LOC114312694、LOC114319171、LOC114320792、LOC114287723、LOC114284011、LOC114289235,生长发育代表性基因为 LOC114263486、LOC114320821、LOC114292779、LOC114321117、LOC114286858;并绘制空间分布图,发现这些抗逆胁迫和生长发育基因在幼叶中高表达,这说明在嫩芽发育的早期阶段,其在抗逆胁迫和生长发育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十里香茶树嫩芽的差异基因涉及多个重要通路,如翻译、茉莉酸信号调控、钙离子结合、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这些都与茶树生长发育紧密相关。此研究结果可为十里香茶树发育生物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茶树资源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十里香空间转录组差异基因空间异质性发育生物学

    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密码子偏好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尹明华张嘉欣乐芸何凡凡...
    41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树大面白(Camellia sinensis cv。'Damianbai')在 1985 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其起源以及与其他茶树品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尚不清晰。以茶树大面白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叶绿体的基因组特征、系统发育和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基因组全长 157 129 bp,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括1 个LSC区(86 687 bp)、1 个SSC区(18 282 bp)和 2 个IR区(包括IRa和IRb,均为 26 080 bp)。大面白叶绿体基因组共注释到 135 个功能基因,包括 90 个CDS基因;8 个rRNA基因和 37 个tRNA基因。共检测到 52 个SSR和 50 个Longrepeat,SSR只有A/T单核苷酸重复序列,Longrepeat只存在正向重复和回文重复 2种类型。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受内部突变压力的影响小。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基因有 14 个最优密码子(AAU、GAU、UGU、AAA、UAA、GCA、GCU、GGU、CCU、GUA、CGU、CUU、AGU、UCU)。茶树大面白与凤凰单丛茶白银(Camellia sinensis isolated Baiyin cultivar Phoenix Dancong Tea,OL690374)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分析了大面白茶树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进化关系,为加强茶树大面白种质鉴定及其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密码子偏好性最优密码子系统发育分析

    解磷菌与解磷固氮双效菌对贵州富硒土及茶苗硒锌含量的影响

    张淑卿郭金梅李剑峰武玲...
    431-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解磷菌及解磷固氮菌对富硒土壤及茶苗(Camellia sinensis)有效硒(Se)、有效锌(Zn)含量的影响,以 2 株茶树内生解磷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 PSt07、Kluyvera intermedia PSt12)及 2 株茶树内生解磷固氮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 PMS05、Kluyvera intermedia PCF06)为研究对象,以龙井 43 和黄金芽的 2 年生茶苗及贵州省开阳县的富硒红土为供试材料,进行土壤孵育及茶苗盆栽试验,检测接种各菌液60 d后,茶苗Se、Zn含量及土壤有效态的氮(N)、磷(P)、钾(K)、Zn、Se等养分。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可提高两种茶苗根际土有效 P含量,并提高龙井 43 茶树根际土有效 N含量。两株解磷菌可提高龙井 43 根际土有效Se和有效Zn,以及根组织中Se含量,分别为 191。83%~573。08%,37。48%~65。88%和 24。27%~39。73%,并显著提高两种茶苗叶片的Zn积累量(41。23%~247。65%,P<0。05);两株解磷菌处理下盆栽植株根际土有效Zn含量高于以菌液孵育的土壤,表明茶株与解磷菌共同作用能显著提高土壤Zn有效性。解磷固氮双效菌较解磷菌更有利于提高黄金芽根组织Se含量及根际土的有效Se含量,其中PMS05 可使黄金芽茶树根际土有效Se含量较未接菌显著增加 602。00%(P<0。05)。Se、Zn 在茶叶中的积累因菌株及茶树品种的不同组合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在菌种选育完成后以肥效验证试验为不同的茶树品种选择最优的解磷菌株。

    解磷菌根际土壤茶树

    贝莱斯芽孢杆菌YJK1鉴定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效果

    唐朝阳孔丽娅胡骞宋秋瑾...
    443-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树炭疽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存在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YJK1 生防新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了YJK1 菌株对茶树病害的生物防治效果。平板拮抗试验发现YJK1 菌株对茶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藤黑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等多种茶树真菌病害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YJK1 发酵稀释液对茶树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孢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喷施贝莱斯芽孢杆菌 YJK1 发酵液对白叶 1 号和黄金芽离体叶片的炭疽病病菌生长抑制效果明显,先喷施YJK1 菌株发酵液再接种茶树炭疽菌,病菌生长抑制率为 78。1%,同时喷施发酵液和接种炭疽菌,抑制率为 61。8%。结果表明,YJK1 菌株对茶树炭疽病"防"和"治"效果均显著。YJK1 发酵液对多种真菌具有广谱性,稳定性测试结果说明发酵液中活性物质在 80℃以下保持稳定;紫外处理 60 min后抑制率仍高于 50%;经不同pH处理后,当pH为 5~11 时,抑制率无显著区别。综上,贝莱斯芽孢杆菌YJK1 在茶树绿色农业生产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贝莱斯芽孢杆菌茶炭疽病拮抗菌生物防治稳定性

    TTLD-YOLOv7:非结构化环境下茶树病害的检测算法

    俞淑燕杜晓晨冯海林李颜娥...
    453-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树病害对茶树种植业和相关行业的影响极为严重。在动态而复杂的茶园环境中检测疾病的传统方法效率低下,检测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 YOLOv7-tiny 的模型,增强了茶树病害的细微检测能力。通过整合 CoordConv 和 ECA 信道关注机制,本模型在卷积特征图中实现了更高的空间识别能力,并降低了背景噪声对特征识别的影响。进一步的改进包括采用归一化瓦瑟斯坦距离度量和去耦头,以提高对小病斑的检测能力。使用 K-means 算法根据茶树病斑的特殊性生成了新的锚框,提高了模型的精确性和通用性。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优于现有模型 Faster R-CNN、SSD、YOLOv5s、YOLO-Tea、YOLOv7-tiny 和YOLOv7,平均精确度提高 5。39 个百分点,达到了 93%。改进后的模型可应用于茶树病害监测。

    茶树病害YOLOv7-tiny自然环境目标检测

    不同萎凋方式美人茶酶促加工阶段的香气变化

    丁凤娇袁雨薇李元朝林进龙...
    469-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室内自然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美人茶酶促加工阶段的香气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美人茶酶促加工阶段过程样中收集的挥发物进行分析。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方法筛选差异挥发物。结果表明,两种萎凋方式的美人茶在加工过程不同阶段的差异挥发物具有相似性,其中正己醇、反-2-己烯-1-醇、顺-3-己烯-1-醇、香叶醇、异戊酸己酯、顺-3-己烯醇丁酸酯、丁酸己酯、N-丁酸(反-2-己烯基)酯、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芳樟醇等随着加工的进行,含量呈上升趋势,是形成美人茶香气品质的前期物质基础;而 2-己烯醛、(E)-2-己烯基-2-甲基丁酸酯、(E)-3-己烯基丁酸酯、己酸乙酯和乙酸叶醇酯等物质含量随着加工的进行不断下降。挥发物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萎凋方式美人茶加工阶段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差别不大,主要是含量存在差别,多数挥发性成分含量在室外日光萎凋美人茶中更丰富。本研究旨在探讨美人茶在酶促加工阶段的香气变化规律,以期为美人茶的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美人茶的风味品质和经济价值。

    美人茶酶促加工气相色谱-质谱法香气萎凋方式

    不同温度热风萎凋对红茶萎凋叶及成茶品质的影响

    张湘琳凌智辉胡维霞向春辉...
    483-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湘西古丈县茶树群体品种夏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用热风萎凋工艺替代传统室内自然萎凋工艺,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 3 个方面,研究分析了 35℃、45℃、55℃、65℃4 种热风萎凋工艺对夏秋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25℃传统室内自然萎凋的红茶相比,采用 45℃热风萎凋工艺制作的成茶综合感官品质较好,干茶色泽乌褐较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较爽,有甜香;其茶多酚、没食子酸、EGCG、茶黄素、茶红素含量,以及茶黄素和茶红素总量与茶褐素含量的比值(TFRB)均显著升高(P<0。05),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香气品质成分种类增加,其中醇类香气品质成分占比最高,为 70。47%,且醇类、酮类和酯类香气品质成分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吡咯类、醛类香气物质显著降低(P<0。05),检测出反-3-己烯醇、2,3-二氢-2,2,6-三甲基苯甲醛、α-紫罗兰酮等具有花果香气品质的香气成分。研究表明,采用适当温度的热风萎凋有利于提高红茶品质,可应用于提高夏秋季红茶品质的生产实践。

    红茶加工热风萎凋感官品质生化成分香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