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茶树在不同立竹密度条件下生理生长的适应性机制,以浙江省莫干山地区的毛竹-茶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T1、T2、T3等3个处理,立竹密度分别为1 200、1 800、2 400株·hm-2,并以3 000~3 300株·hm-2为对照(CK),培育2年后统计茶叶产量,测定茶树根、茎、叶生物量以及氮、磷、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含量,分析根系形态、分布和构型,检测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T2和T3处理茶叶产量显著分别提高15.96%和18.80%,茶树叶片、侧根的生物量增加,茶树叶片中氮、磷和NSC含量显著上升.T1、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茶树0~20 cm土层侧根的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0~1 mm径阶的根长比例,降低了0~20 cm土层侧根的平均直径和粗根(直径>2 mm)的根长比例,增加了侧根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了整株根系的拓扑指数,提高了根系根尖数和分形维数.T1和T2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以及水浸出物含量,降低了酚氨比.结果说明,通过合理的立竹密度调控可有效促进茶树的生长,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茶树通过提升氮、磷和NSC在叶片和侧根的含量,定向促进叶片和侧根的生长;通过增加细根比例,降低根系建设成本,增强根系分支强度,促进根系对表层土壤空间的侵占,以适应林下适度的郁闭条件和种间竞争强度.研究结果可为竹-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