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茶叶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朱永兴

双月刊

1000-369X

cykx@vip.163.com

0571-86651482,86651902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茶叶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茶叶科学》是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茶叶学术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一本能够反映学科水平和发展动向的“权威性期刊"。自1989年以 来,该刊己先后被中国科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和浙江省科学技术 期刊编辑学会6次评为优秀学术期刊。先后被英国CAB文摘及其数据库和美国 化学文摘CA及其数据库收录;1996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社的光盘版,并于1999年全刊上网;本刊同时还加入了万方数据网络中心的 ChingInfo系统并上网;1999年起己成为轻工和手工业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 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茶叶科学》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均很靠前。 《茶叶科学》内容涵盖茶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几乎所有重要的茶叶科研课题, 在《茶叶科学》上都有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主要内容包函茶树栽培、茶树 遗传育种、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茶叶生化、茶叶机械、茶叶技术经济 、茶的综合利用、医学、食品和保健、茶文化等。《茶叶科学》现已成为涉茶研 究和涉茶产品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对茶叶科学技术及工农业生产的 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适于茶业、农业、饮料、食品和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 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各级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等阅读。 对外发行方面主要与英、法、日、美、德、印、斯、印尼等国的20余家科研和文献单位进行文献交换,并有少量对外发行。此外,通过参加中国学术期 刊电子杂志社的光盘版和网络版向全世界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茶树果胶甲酯酶及其抑制子家族基因的鉴定及CsPME55参与氟胁迫响应的功能分析

    徐文鸾温晓菊贾雨轩倪德江...
    869-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树(Camellia sinensis)具有氟(Fluoride,F)富集特性,且F主要富集在细胞壁组分的果胶中;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及其抑制子PMEI(Pectin methylesterase inhibitor)能够催化果胶的修饰进而影响细胞壁特性,参与植物生长发育、逆境响应等过程。从茶树舒茶早基因组中鉴定了85个CsPMEs和56个CsPMEIs成员,分别包括4个和5个亚族;不同亚族可能因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表达模式等不同呈现功能分化。荧光定量结果表明,CsPME3a、CsPME55、CsPMEI1和CsPMEI3在福鼎大白茶成熟叶中被F处理显著诱导表达。此外,过表达CsPME55缓解了F胁迫对拟南芥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推测CsPME55可能参与茶树F胁迫调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PME和PMEI家族基因参与F响应的功能奠定基础。

    茶树果胶甲酯酶果胶甲酯酶抑制子基因表达功能分析

    钾营养对茶树EGCG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研究

    杨楠李转刘玫辰马骏杰...
    887-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中重要的滋味和保健功能成分。前人已发现钾营养影响茶树EGCG的生物合成,而其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以黄棪一年生茶苗为试验对象,设置5个处理组(K1~K5),即浇用K2SO4的浓度依次为0。4、0。6、0。8、1。0、1。2 mmol·L-1。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低钾处理(K1)的茶树新梢中黄酮含量显著积累,EGCG含量达到最高水平,与高钾处理(K5)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EGCG合成路径上的相关代谢物苯丙氨酸、肉桂酸与对香豆酸在K5处理中上调,而类黄酮途径的下游代谢产物(二氢槲皮素、二氢杨梅素、无色飞燕草色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则在K1、K2处理中上调。在钾营养的影响下,EGCG的生物合成受到一系列结构基因CsCHI、F3′5′H、CsF3H(CSS0019002)、CsANS、CsANR、Csaro DE、CsSCPL和转录因子(MYB306)的正向调控以及CsPAL、CsC4H、Cs4CL、CsCHS、CsF3H(CSS0016177)、CsDFR(CSS0011557)和转录因子(NAC83)的负向调控。钾营养会通过影响茶树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对EGCG的合成进行调控,从而影响EGCG的含量。研究结果为钾营养调控茶树的EGCG生物合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生物合成茶树

    干旱低温复合胁迫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模拟预测

    赵茜刘倩蔡何佳奕何婕绮...
    901-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多重气候胁迫对茶树光合效率的影响,开发了一套高效、精准的胁迫分级体系,以实现对茶树胁迫的即时监测。以福建省主栽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系统监测了茶树在干旱低温复合胁迫条件下的光合生理响应;基于监测数据,构建了基于光合生理特性的胁迫快速分级方法及光合作用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干旱低温复合胁迫下所有参试茶树品种叶片的光合效率均显著下降,且随胁迫强度增大光合效率的下降幅度增大。参试茶树品种中,铁观音的光合效率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具有较强的耐胁迫能力;而福鼎大白茶的耐胁迫能力最弱。筛选了茶树对复合胁迫高度敏感的光合生理参数,利用K-ansme聚类算法对该参数进行聚类,构建了胁迫快速分级方法,聚类精确度在80%以上。利用不同模型预测并验证光合生理指标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最高。本研究构建的胁迫分级方法实现了对茶树复合胁迫的快速分级,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实现了对光合生理的无损伤监测与预警,研究结果可为多重气候条件下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茶树干旱低温胁迫光合生理聚类分析回归预测

    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细胞壁结构变化及光合特性

    刘晓璐朱亚兰于敏盖新月...
    917-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茶树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模拟"倒春寒"温度模式,以低温处理下的福鼎大白茶为研究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植物细胞壁和光合作用相关的代谢通路。选取13个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福鼎大白茶和舒茶早为试验材料,对茶树叶片组织结构、细胞壁组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后福鼎大白茶和舒茶早叶片各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叶片纤维素、半纤维含量变化显著,果胶含量变化不明显;叶绿素含量、光化学猝灭系数、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茶树叶片细胞壁组分变化尤其是半纤维素和光合相关参数的改变在响应低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树低温胁迫转录组细胞壁光合作用

    毛竹立竹密度对林下茶树生理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赵建诚倪惠菁王波蔡春菊...
    928-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茶树在不同立竹密度条件下生理生长的适应性机制,以浙江省莫干山地区的毛竹-茶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T1、T2、T3等3个处理,立竹密度分别为1 200、1 800、2 400株·hm-2,并以3 000~3 300株·hm-2为对照(CK),培育2年后统计茶叶产量,测定茶树根、茎、叶生物量以及氮、磷、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含量,分析根系形态、分布和构型,检测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T2和T3处理茶叶产量显著分别提高15。96%和18。80%,茶树叶片、侧根的生物量增加,茶树叶片中氮、磷和NSC含量显著上升。T1、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茶树0~20 cm土层侧根的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0~1 mm径阶的根长比例,降低了0~20 cm土层侧根的平均直径和粗根(直径>2 mm)的根长比例,增加了侧根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了整株根系的拓扑指数,提高了根系根尖数和分形维数。T1和T2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以及水浸出物含量,降低了酚氨比。结果说明,通过合理的立竹密度调控可有效促进茶树的生长,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茶树通过提升氮、磷和NSC在叶片和侧根的含量,定向促进叶片和侧根的生长;通过增加细根比例,降低根系建设成本,增强根系分支强度,促进根系对表层土壤空间的侵占,以适应林下适度的郁闭条件和种间竞争强度。研究结果可为竹-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茶树毛竹林下经济生理生长茶叶品质

    茶树大黄袍品种引诱黑刺粉虱定位和着陆行为机制的研究

    吴轶祺程妍君梁悦尔陆建良...
    941-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黄袍是叶色特黄的黄化茶树新品种。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成虫嗜好趋向于叶色鲜亮、黄色色度偏高的大黄袍品种,喜在晨昏时分聚集于茶树芽梢上交尾、追逐、产卵、刺吸、分泌和休息等。为揭示其趋性机制,以顶空取样法采集大黄袍种苗挥发物,鉴定出 20 种化合物;以Y-管嗅觉仪测定黑刺粉虱行为,发现其中水杨酸甲酯、芳樟醇、顺-3-己烯-1-醇、正己醇和反-2-己烯醛显著吸引该粉虱成虫。在温室内静息环境中,携带等比例的这 5 种信息化合物诱饵的大黄袍种苗模型显著地吸引飞行中的黑刺粉虱成虫。研究结果表明,这 5 种信息化合物与大黄袍枝叶的金黄色的组合诱导了黑刺粉虱成虫的定位和着陆。

    大黄袍黑刺粉虱定位和着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金黄色

    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识别

    杨肖委沈强罗金龙张拓...
    949-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复杂自然环境下对茶树嫩芽进行精确识别是实现农业机器人智能化采摘茶树嫩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茶园复杂环境下茶树嫩芽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检测方法。使用荣耀80手机采集茶树嫩芽图片,并对图片进行标注,按照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8∶1∶1的比例划分数据集。为有效提取嫩芽特征并减少模型冗余计算和内存访问,采用FasterNet模型替换YOLOv8n网络结构的骨干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为抑制茶园环境背景信息、增强模型对嫩芽的特征提取能力,在主干网络尾部(SPPF模块后)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Global attention mechanism,GAM);在Neck网络中引入上下文引导(Context guided,CG)模块,学习茶树嫩芽局部特征和周围环境的联合特征,进一步提高茶树嫩芽的识别准确率。利用构建的茶树嫩芽数据集对改进的YOLOv8n算法进行训练和测试。消融试验验证结果显示,FasterNet网络、GAM注意力机制和CG模块均有效提高了YOLOv8n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改进的YOLOv8n模型在多类别的茶树嫩芽数据集上平均准确率(Mean average accuracy,mAP)为94。3%;相较于原YOLOv8n模型,对茶树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识别mAP分别提高了2。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以YOLOv3-tiny、YOLOv3、YOLOv5m、YOLOv7-tiny、YOLOv7和YOLOv8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改进的YOLOv8n模型对茶树嫩芽识别的效果最佳,说明改进的YOLOv8n模型能有效提升茶树嫩芽识别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智能化茶叶采摘机器人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深度学习茶树嫩芽图像识别YOLOv8n注意力机制采摘机器人

    不同炭焙时间对大红袍感官品质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谢贺萧涵胡腾飞陈国和...
    960-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炭焙时间大红袍中的香气特征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动态变化,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Q-TOF/MS)的方法,对炭焙 200、300、400、500、600 min(编号分别为LF200、LF300、LF400、LF500、LF600)的大红袍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气出现在炭焙前期,随着炭焙时间的延长,青气逐渐消失,花果香突显,其中 LF600 样品的花果香最为明显。在不同炭焙时间的大红袍中共检测出 304 种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醛类、酯类为主。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可将不同炭焙时间下的样品分为 3 组,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1 和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1 为标准筛选出了 11 种关键差异化合物,其中具有青气特征的(E,E)-2,4-己二烯醛的相对含量随着炭焙时间延长而降低,具有果香特征的苯甲酸甲酯、苯乙酸甲酯、橙花醇、月桂烯的相对含量随着炭焙时间延长而增加。本研究结果对指导大红袍的生产加工,调控大红袍品质,以及提高大红袍饮品价值属性具有一定意义。

    大红袍炭焙时间香气特征挥发性化合物

    金萱炒青绿茶中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张淑怡马成英陈维苗爱清...
    973-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在炒青绿茶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金萱炒青绿茶为研究对象,优化了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对映选择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enantioselectiv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Es-GC-MS)分析挥发性对映异构体的方法,对120℃不同干燥时间(30、60、90 min和120 min)处理的4个炒青绿茶样品进行了对映异构体定性定量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HS-SPME的最佳条件为添加NaCl(3 mL,3 mol·L-1,料液体积比为1︰6)、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25 min。Es-GC-MS的最佳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35℃,保持2 min;以4℃·min-1升温至110℃,保持10 min;以4℃·min-1升温至210℃。采用优化方法分析4个炒青绿茶样品,共检出8种对映异构体,且种类不随干燥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改变,其中R-(-)-芳樟醇、S-(+)-芳樟醇含量随干燥进程增加,其余6种对映异构体含量在超过60 min或90 min时开始下降。层次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时间样品被明显分成4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1和差异显著性分析筛选出4种差异对映异构体,按VIP值从大到小分别为R-(-)-芳樟醇、(2R,5S)-茶螺烷B、(2R,5R)-茶螺烷A、S-(+)-芳樟醇。本研究可为炒青绿茶干燥过程中香气品质的提升及干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炒青绿茶顶空固相微萃取对映选择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挥发性成分对映异构体

    《茶叶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9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