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茶叶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茶叶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叶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尤志明

季刊

2096-0220

cy6610388@163.com

0593-6610388

355015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湖头洋1号

茶叶学报/Journal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茶叶科技综合性学术期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与科学种茶、制茶经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应用理论等。辟有:科技综述、实验研究、茶叶经济、科技园地、生理生化、思考观点、茶史文化、名茶名种、茶区动态等栏目,适合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阅读、参考。本刊为季刊,16开本,每期40页码。本刊由十人组成编委会,陈荣冰研究员任主编。自办公开发行,也已参加“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张红秀汪灵燚孙杨炀何远庆...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我国作为茶树的发源地,种质资源丰富,无性系茶树品种的培育以及无性繁殖技术也最早在我国诞生,选育出了大量优异茶树品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应用在茶树育种领域,特别是茶树全基因组测序与组装、功能基因组学在茶树育种领域的应用,加快了茶树育种的步伐.本文主要就近几十年来茶树育种技术相关研究进行归纳综述,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技术创新及利用提供参考.

    茶树育种技术品种研究进展

    生物炭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与茶园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常云妮吴志丹江福英陈玉真...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叶种植区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茶产业是诸多乡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然而多数茶园因茶树自身生理特性与根系代谢导致土壤酸化外,长期施肥不合理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和养分利用率低,还造成环境污染,并进一步影响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生物炭是一种稳定的、高度芳香化且富含碳的固态物质,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高度生物化学稳定性与很好的吸附性等特点,在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对生物炭在茶园土壤酸化改良、固碳减排、减少氮素淋失、提高磷有效性、促进茶树生长与改善茶叶品质等方面作了综述与分析,为今后生物炭在茶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茶园生物炭土壤改良茶叶品质

    普洱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媛媛沙爱龙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普洱茶的药理作用,包括缓解心血管疾病和胃肠道疾病、抗糖尿病、抗肥胖、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诱变等,以期为普洱茶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普洱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高香型茶树新品种'茗桂'选育研究

    孔祥瑞游小妹陈志辉林郑和...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茶树新品种'茗桂'的选育研究,为茶叶生产提供高香型茶树良种.[方法]采用人工杂交方法,从国家级鉴定茶树品种'丹桂'(♀)×'瑞香'(♂)的F1群体中选育出综合性状优异的新品种茗桂.2008-2016年间在福建福安开展品比试验,2016-2018年间在福建福安、寿宁、漳平、安溪 4个点开展区试,进行春梢生育期、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与适应性、生化成分等鉴定.[结果]茗桂属于灌木型高香品种,晚生种,生长势强,树姿半开张,小叶类,新梢芽叶淡绿色,茸毛少,芽头较肥壮.春茶一芽二叶盛期是 4月上旬.产量较高,第一生长周期鲜叶产量4455 kg·hm-2,比对照'黄棪'增产 17%;第二生长周期鲜叶产量 5505 kg·hm-2,比对照增产 8%.该品种内含物丰富,一芽二叶生化样含水浸出物 49.38%、茶多酚 20.88%、氨基酸4.26%、儿茶素总量 12.06%、咖啡碱 3.88%.制闽南乌龙茶花香较显、味醇爽;或有桂花香,味较浓、清爽.高感茶小绿叶蝉,抗茶炭疽病,抗寒性和抗旱性强.[结论]茗桂是高香、制优率高、抗性强的茶树新品种,适宜在福建及相似生态条件茶区推广种植.

    茶树新品种高香型育种茗桂

    周宁县不同海拔高度与'金牡丹'茶叶主要滋味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池玉洲黄训瑞黄林敏章丽艳...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海拔高度下'金牡丹'品种茶树一芽二叶新梢中主要滋味成分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含量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周宁县 250~900 m海拔高度的茶园,于 2024年春季采摘首轮次金牡丹一芽二叶新梢,经蒸汽固样后对主要滋味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并采用线性回归和二次回归分析评估海拔高度与滋味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新梢的游离氨基酸总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茶多酚含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关系(P<0.05);咖啡碱含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在线性回归和二次回归模型中均显著(P<0.05);酚氨比与海拔高度的线性回归和二次回归模型均极显著(P<0.001);茶氨酸含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水浸出物含量与海拔高度的线性回归拟合结果接近显著;可溶性糖含量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在两个模型中均不显著.[结论]金牡丹品种茶树一芽二叶新梢的主要滋味成分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咖啡碱、酚氨比和茶氨酸均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水浸出物含量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接近显著,而可溶性糖含量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则不显著.

    周宁县金牡丹海拔滋味成分相关性

    追施水溶性配方肥对茶树新梢品质的提升效果

    郑亚楠张华李伟刘德锐...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追施水溶性配方肥对提升茶树新梢品质的效果,进一步优化茶园养分管理策略,[方法]在不开沟条件下,以不施肥为对照,对比追施单质氮肥、水溶性配方肥(水溶形态)和常规复合肥(非水溶形态)3种追肥处理对茶树生长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各追肥处理均显著促进茶树嫩枝长度、叶间距、含水率和生物量;单质氮肥相比添加磷钾元素的复合肥料(常规复合肥和水溶性配方肥)具有更好地促进茶树生长的效果(3种肥料处理的生物量相比对照分别增加 150%、130%和 120%),但追肥时补充磷钾元素的复合养分均能显著提高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单质氮肥处理约 15%),且水溶和非水溶形态的磷钾元素补充对氨基酸含量的作用无显著差异.与追施单质氮肥和常规复合肥相比,水溶性配方肥能够显著提高鲜叶游离氨基酸(高于单质氮肥 15%~20%)和叶绿素含量(高于常规复合肥 5%~7%),显著降低花青素指数(低于常规复合肥 4%~6%),改善茶叶汤色品质,但在新梢的茶多酚含量、酚氨比方面无显著影响.[结论]在不开沟情况下,撒施水溶性配方肥能够有效补充茶园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提高茶叶品质,为优化茶园追肥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茶树追肥水溶性配方肥品质产量

    基于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的白茶寡肽分段物抗炎能力评估

    吴聪劳致湛游雪莲柯炜豪...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性质(分子量大小、亲疏水性、带电性质)白茶寡肽与抗炎活性的潜在关联,为白茶抗炎肽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Sephadex G-15柱、C18 固相萃取柱、强阴离子交换柱、强阳离子交换柱4种分离纯化方式,以分子量大小、亲疏水性、正负带电性将白茶寡肽粗提物进行分段.建立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通过测定NO、TNF-α和IL-1β炎症指标来评估各白茶寡肽分段物的抗炎活性,从中筛选具有最强抗炎活性的分段物,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寡肽序列鉴定和物质构成分析.[结果]不同性质白茶寡肽的抗炎活性强度为:低分子量分段物>中、高分子量分段物;疏水性分段物>亲水性分段物;负电性质分段物>正电性质分段物,其中低分子量分段物G15-3(MD)抗炎活性最强,与地塞米松(阳性对照药)无显著差异(P>0.05),对 NO、TNF-α和 IL-1β的抑制率分别为(34.21±2.53)%、(52.36±6.24)%、(76.43±1.41)%.对最强抗炎活性分段物G15-3(MD)鉴定得到 5条寡肽序列.[结论]白茶寡肽分段物抗炎活性强弱如下:分子量大小>带电性质>亲疏水性,低分子量分段物G15-3(MD)抗炎活性最强.N端和C端疏水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的存在对抗炎活性有重要贡献,发现两条潜在抗炎活性肽KRW和FGGN.

    白茶寡肽分离纯化抗炎活性分子量疏水性带电性质

    灰茶尺蠖CYP4G15基因克隆分析及对茚虫威胁迫的表达响应

    刘丰静李金玉李慧玲张辉...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克隆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4G15,并对其进行生物学信息和表达特征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灰茶尺蠖解毒代谢和抗性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CYP4G15基因的编码区.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的生物学信息、序列特征及与其他近缘物种的P450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采用RT-qPCR技术测定该基因在灰茶尺蠖不同发育阶段以及茚虫威胁迫后的表达特征.[结果]克隆获得了灰茶尺蠖CYP4G15基因,该序列开放阅读框全长 1572 bp,编码 523个氨基酸,预测氨基酸序列相对分子质量为 59.85 KD,理论等电点为 8.85,预测蛋白结构存在细胞色素P450家族的保守结构域,该基因与夜蛾科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等亲缘关系较近.RT-qPCR分析发现,CYP4G15在 3龄、4龄幼虫中表达最高,卵表达最低,且雄性蛹和成虫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3龄灰茶尺蠖幼虫在茚虫威LC20 和LC50 剂量处理下,CYP4G15均被诱导表达,且在 48h后表达量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了 7.16倍和 3.65倍.[结论]CYP4G15基因可能在灰茶尺蠖对茚虫威解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今后灰茶尺蠖解毒代谢研究和抗虫新靶点筛选提供依据.

    灰茶尺蠖茚虫威细胞色素P450

    基于RMP(Resource-Market-Product)分析的广西桂平市西山茶旅融合策略研究

    黄嘉倩陈展图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然而,目前桂平市文旅融合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营销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亟需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茶旅融合的新型旅游模式,以桂平市西山茶为研究对象,以当地茶资源与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融合源泉,基于乡村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应用Resource-Market-Product分析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游客感知理论等,通过实地调研、发布问卷等方式,综合分析所得数据,在充分掌握桂平市茶旅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精准挖掘茶旅融合发展的功能地位,深入剖析痛点难点,科学分析作用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结果]桂平市西山茶旅融合面临的困境:西山茶叶产品供应不足、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机制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宣传渠道有限,营销模式模式单一;茶旅文化元素缺乏,产品同质化严重.[结论]推动广西桂平市茶旅产业提质发展:一是政府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挖掘文化底蕴,加大宣传力度;三是加强茶旅人才建设,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四是有效整合茶旅资源,实现茶旅深度融合;五是创新驱动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RMP桂平市西山茶茶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