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茶叶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茶叶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叶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尤志明

季刊

2096-0220

cy6610388@163.com

0593-6610388

355015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湖头洋1号

茶叶学报/Journal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茶叶科技综合性学术期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与科学种茶、制茶经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应用理论等。辟有:科技综述、实验研究、茶叶经济、科技园地、生理生化、思考观点、茶史文化、名茶名种、茶区动态等栏目,适合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阅读、参考。本刊为季刊,16开本,每期40页码。本刊由十人组成编委会,陈荣冰研究员任主编。自办公开发行,也已参加“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候变化情景下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勒尔阿都钟文玉姜明鑫胡海琴...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下茶树上重要的鞘翅目害虫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的变化,可为其监控和预警提供科学指导,有效防止其大范围扩散造成更大危害.[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分布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在中国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及适生程度.[结果]模型重复运行10次的平均AUC值为0.907,标准差为0.007,测试样本遗漏率与预测遗漏率基本吻合,预测效果表现为非常好.当前气候条件下,茶角胸叶甲的潜在适生区均主要集中在中国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大部分地区,总适生区面积为267.73万km2.未来气候情景下沿当前适生区继续向北方扩张,最北扩散至黑龙江省,在2061—2080年SSP5_85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达到最大,为376.58万km2,占中国总面积的39.23%.影响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最干月份降水量、最湿月份降水量、最热月份最高温、温度变化方差.[结论]茶角胸叶甲当前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模拟结果与其实际分布区域相符;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呈明显扩张趋势,中国更多地区均有可能成为其适生区.

    茶角胸叶甲气候变化潜在适生区最大熵模型

    可变剪切参与茶树对草甘膦胁迫的分子响应

    李国强何远庆屈诺陶永宁...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茶园生产中,喷施草甘膦等除草剂时会发生药液漂移,从而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并危害茶叶品质和产量,但茶树在草甘膦胁迫下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及响应机制还知之甚少.[方法]本研究以国家级茶树良种'舒茶早'为试材,叶片喷施草甘膦(2.50 kg ai·hm-2)后在第1 d和第5 d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差异基因的可变剪切(alternative splicing,AS)事件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内含子保留的AS类型占比最多(16.51%),其次是3'端AS(13.58%)和5'端AS(8.43%),而外显子跳跃发生频率最低(6.75%),其余类型占比54.73%;两个时间点分别有1588条和1768条差异可变剪切基因(DAGs),其中788条为共有DAGs,DAGs主要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等与草甘膦胁迫相关通路;进一步证实了CsSDH1、CsSDH2、CsPR、CsADH、CsHD-Zip和CsMYB等基因发生AS的真实性,并且qRT-PCR验证了CsSDH1、CsSDH2和CsMYB基因及其可变剪切体的表达水平与其转录组表达水平高度一致.[结论]本研究鉴定了大量的草甘膦胁迫条件下发生AS的差异基因,并证实了其AS事件的真实性,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茶树对草甘膦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茶树可变剪接草甘膦胁迫功能注释表达分析

    茶树WRKY19基因的克隆及其抗寒功能研究

    郭珺珺伊亮辉肖清夏恩华...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茶树作为一种喜温畏寒植物,低温严重制约茶产业的发展.茶树WRKY19基因的克隆及抗寒功能研究为其抗逆工程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前期对茶树WRKY基因家族的鉴定,本研究筛选并克隆得到一个受低温诱导显著上调表达的WRKY转录因子,将其命名为CsWRKY19.对CsWRKY19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并结合基因表达抑制试验初步研究其在茶树抗寒中的功能.[结果]CsWRKY19基因CDS全长为1680 bp,编码559个氨基酸;包含2个典型的WRKYGQK保守基序;定量PCR分析表明CsWRKY19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根和幼嫩芽叶中高表达并受冷驯化诱导显著上调表达;经反义寡核苷酸抑制CsWRKY19表达后,茶树叶片在低温下的损伤程度显著加剧、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初步证明CsWRKY19在茶树应答低温胁迫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鉴定了一个茶树转录因子CsWRKY19,并初步验证了其在茶树应对低温胁迫中的潜在功能.

    茶树CsWRKY19低温胁迫表达分析功能研究

    基于茎段外植体的茶树组培苗快繁技术研究

    李家兴朱俊彦张有泽朱木兰...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目前,茶树组培苗繁育存在诱导出芽效率不高、繁殖系数较低等问题.因此,为提高茶树种质资源保存繁育效率,丰富保存手段与技术,建立一种高效、快速、实用的基于茎段外植体的茶树组织培养高效快繁技术体系非常必要.[方法]选用来自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鲍家村群体种的一个国家级品种'报春1号'作为研究试材,对该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探索,包括消毒、定芽诱导、不定芽诱导(I期和II期)、芽伸长、以及生根等阶段.[结果]离体快繁:最佳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3 mg·L-16-苄基腺嘌呤(6-BA),诱导率达82.2%;不定芽增殖I期最佳培养基为MS基础培养基(MS)+2 mg·L-16-BA+0.2 mg·L-1萘乙酸(NAA),诱导率为77.78%,平均芽数为5.4个;不定芽增殖II期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6-BA+0.3 mg·L-1 NAA+2 mg·L-1噻苯隆(TDZ),诱导芽数最多(平均值为10.43个),芽苗呈绿色,叶片舒展;不定芽伸长最佳培养基为MS+0.8 mg·L-16-BA+0.08 mg·L-1 NAA,伸长率为63.33%;不定根诱导培养基以1/2MS培养基+3 mg·L-1 IBA效果较佳.[结论]本研究结果建立了一种基于茎段外植体的茶树组织培养高效快繁技术,将对优良茶树品种的保存繁育及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茶树组培苗组织培养茎段外植体高效快繁

    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研究

    吴志丹江福英张磊尤志明...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茶园土壤酸化是当前茶叶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为茶园土壤酸化阻控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福建省周宁县17个定位监测茶园2013年和2021年土壤酸度变化,并根据相应茶企施肥档案资料,将茶园施肥类型划分为无机型(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型(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有机型(纯有机肥施用)等3种类型,分析不同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结果]2013—2021年,无机型肥料管理模式茶园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pH平均值分别降低0.26和0.24个单位,年均降低0.033和0.030个pH单位,土壤酸化程度加剧.有机无机型茶园土壤pH分别提高0.19和0.20个单位,年均提高0.024和0.025个pH单位;有机型茶园土壤pH分别提高0.39和0.23个单位,年均提高0.048和0.028个pH单位,土壤酸化得到缓解和改良.茶园土壤pH变化速率与化肥施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施氮量增加加速茶园土壤酸化,增施有机肥可以减缓和改良土壤酸化.茶园土壤pH变化速率与初始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施肥类型是影响茶园土壤酸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茶叶生产中,可通过控制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来阻控和改良茶园土壤酸化.

    施肥类型土壤酸度pH变化速率茶园

    《茶叶学报》征订征稿启事

    45页

    不同叶面肥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

    张思琪赵子艺黄楚轩王雨菱...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叶面肥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为茶树容器大苗叶面配方施肥和培育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年生无性系茶苗'中茶108'施用清水(CK)、0.5%尿素(LF1)、0.5%尿素+0.125%的磷酸二氢钾(LF2)、1%腐植酸水溶液(LF3)4种叶面肥,通过测定茶苗新梢形态指标、生长指标和光合生理指标来分析不同叶面肥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LF2和LF3处理能显著提高两轮新梢定型修剪生物量、地上部分干重和鲜重,增加分枝总数、长枝数、一级侧枝粗度,其中LF2处理还能显著增加新梢展叶数、新梢长度和新梢叶面积.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能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其中LF2处理对茶苗光合作用效果最好.[结论]喷施叶面肥是茶树容器大苗培育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LF2叶面肥(0.5%尿素+0.125%磷酸二氢钾)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最有利.

    茶树叶面肥容器大苗生长指标

    白茶蛋白酶解物的抗氧化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力研究

    卢学慧陈巧玲王弛赵峰...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取和酶解制备白茶蛋白生物活性肽,并探讨其抗氧化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白茶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寿眉白茶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获得白茶蛋白粗提物,再分别以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复配酶进行酶解,比较各酶解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总还原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差异.[结果]采用碱提(0.3 mol·L-1 NaOH)酸沉(pH=3.0)法获得白茶蛋白粗提物,其纯度46.6%,得率7.1%.酶解物的活性评价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酶解物浓度为200μg·mL-1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大,为86.8%;4种蛋白酶酶解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当;复配酶酶解物浓度为1000μg·mL-1时总还原力最大,为0.930;中性蛋白酶酶解物浓度为1000μg·mL-1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力最强,为97.8%.[结论]使用中性蛋白酶、复配酶和木瓜蛋白酶,有望开发具备抗氧化能力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力的白茶蛋白活性肽.

    白茶酶解物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白茶中硅的含量

    陈冰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白茶中硅的含量,拓展新领域挖掘白茶价值,为白茶的品质研究提供新角度.[方法]白茶样品经粉碎后过5.0μm标准筛,烘箱80℃烘干4 h,干燥器中冷却后,称取样品于银坩埚中经电炉碳化,马弗炉650℃灰化后,用氢氧化钠碱熔-盐酸提取,然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建立的硅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0.002 mg·L-1,相对标准偏差(RSD)2.4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2%~103.2%.检测采集到的10个白茶样品,其中白牡丹、寿眉各4个(存储时间分别为1、3、7、10年),白牡丹(抛荒茶)2个(存储时间分别为1、3年),结果显示白茶样品的硅含量为119~297 mg·kg-1,且同一年份的白牡丹硅含量均高于寿眉(抛荒茶除外).[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好、检测结果可靠,适用于白茶中硅含量的测定.不同白茶品类的硅含量有明显的区别,深入研究硅的含量可为白茶品质提升提供新思路.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白茶

    茶营养健康作用的系统评价研究论述

    和智坚李毓萍卜凡崔佳...
    6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作为一种传统的营养健康经济作物,具有降低心血管、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风险,以及调节和促进人体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近几十年来,有关茶营养健康作用探究的动物及人群试验数量成果丰硕,但基于试验数据分析归纳的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文章系统回顾并评价近十年茶营养健康作用探究的人群干预试验,以综述的方式归纳茶的各项营养健康作用.结果显示,茶在抗氧化作用、调节血压血脂、降低血糖水平、预防超重与肥胖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健康效益,说明茶在预防心血管疾病、调节和控制糖脂代谢性疾病发生及维持机体正常免疫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营养健康作用系统评价研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