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序言

    蒲生彦白英臣骆永明
    1页

    根际微生物增强宿主植物耐铬能力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邢淑萍陈保冬郝志鹏张莘...
    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根际有大量微生物,其中一部分微生物,如根际促生菌、丛枝菌根真菌、非麦角属内生真菌和外生菌根真菌,在改善宿主营养状况,缓解宿主由于旱涝、盐分和重金属等环境胁迫导致的危害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将以这4种根际微生物为例,综述它们提高宿主植物耐铬性的内在机制,如通过促进宿主生长、降低根际土壤中铬的有效性、降低铬从根系向叶片的转运以及利用自身组织固持铬等,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植物对铬的耐受能力,展现出多样且互有差异的功能.同时,笔者提出了铬在根际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体系内转运和解毒行为的分子和生理机制上的不足,并对未来根际微生物互作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展望.

    铬胁迫根际微生物耐受机制相互作用

    纳米材料的非毒性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马晓琳何恩静肖翔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其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中,并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不利影响.但是纳米材料的实际环境浓度较低,是否会对生态安全造成严重毒性危害依然存在争议.因此,近年来纳米材料对生物体无明显生长抑制或毒性胁迫表型情况下的非毒性环境效应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综述了近年来纳米材料非毒性环境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纳米材料对植物及微生物的非毒性胁迫影响机制,旨在加深人们对纳米材料实际环境效应的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纳米材料植物微生物非毒性效应

    我国土壤环境的风险评估技术分析与展望

    王超李辉林胡清高菁阳...
    2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快速发展,耕地和场地土壤复合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的风险日趋显现.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土壤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国内建设用地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的异同点,分析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的热点与不足,重点介绍了蒸气入侵模型的发展、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后,本文提出根据场地利用场景并结合考虑生物可给性的模型校正开展精细化的土壤环境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同时也要加强土壤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估以及地质高背景区的风险管控.本文为未来场地土壤环境的分级分类管理提供了前瞻性建议.

    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暴露模型蒸气入侵模型生物可给性

    纳米二氧化铈的潜在生态风险及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许伊杨士红尤国祥侯俊...
    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重要的纳米稀土化合物,纳米二氧化铈(CeO2 )被广泛应用于工、农、医学等领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纳米CeO2 在其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等过程中被释放进入到环境中,进而导致其生物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纳米CeO2 对细胞、组织器官、植物、水生生物和土壤生物产生的毒性效应入手,系统综述了纳米CeO2 的潜在环境生态风险;进一步从物理损伤和化学抑制2个方面剖析了纳米CeO2 的生物毒性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已有的关于纳米CeO2 生态风险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纳米CeO2 的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纳米二氧化铈植物微生物细胞毒性氧化损伤生态风险

    从组分和性质角度谈污染地块中石油烃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杨璐石佳奇陈樯龙涛...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烃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是污染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评估过程中的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远比单一污染物的评估复杂和困难.但我国缺乏针对性的评估方法,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多误区.因此,对于石油烃概念、性质的归纳总结以及对其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石油烃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不同馏分性质间的关系,回顾并分析了其分析测试方法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要求及优缺点,提出了指示剂法与分馏法相结合采用典型样品馏分占比进行总体评估的工作方法,进而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后续的研究和发展建议.

    石油烃土壤慢性毒性人体健康风险风险评估方法

    部分国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刘阳泽刘毅李天魁林斯杰...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荷兰等国家已有较为完整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笔者在分析这些国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各国制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方法、考虑因素以及标准的含义,比较得出各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异同,以期为我国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的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参考各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特点,基于我国现行标准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我国可以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将人体健康风险纳入考虑范围内,加强背景值的调查和使用,考虑土壤、作物及地域差异,建立土壤-作物点位数据库,增加污染物项目.

    农用地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风险限值分级管制

    云南省农用地土壤生态环境基准与质量标准建立的思考及建议

    郎笛王宇琴张芷梦陶健桥...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以来,土壤环境质量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亟需制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各地方标准.为满足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更适用于当地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需全面分析我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不足和国内外农用地土壤筛选值的制定方法.建议从云南省土壤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土壤环境地球化学法、健康风险评估法、生态风险评估法和地下水保护目标法来制定云南省农用地土壤生态环境基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生态风险云南省生态环境基准

    基于土壤气挥发通量的污染场地三氯甲烷健康风险评估

    李卫东张超艳郭晓欣熊杰...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行技术导则在评估VOCs呼吸暴露途径健康风险时推荐Johnson-Ettinger(J&E)模型,该模型虽然简单易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过于保守的问题,采用双元平衡模型(dual equilibrium desorption, DED)对J&E模型进行校正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该问题.为准确评估实际场地中VOCs呼吸暴露风险,探索JE-DED模型在预测实际场地中VOCs呼吸暴露途径健康风险的适用性,选取苏州某污染场地面积约314 m2 的重污染区域开展三氯甲烷土壤气挥发通量研究进行精细化风险评估,并与基于土壤中三氯甲烷浓度采用J&E模型和JE-DED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多手段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评价区域三氯甲烷呼吸暴露途径的人体致癌健康风险水平超过可接受水平1.00×10-6 ;就本场地而言,相对于基于土壤浓度风险评估,以基于实测土壤气挥发通量的风险评估结果来表征研究区域整体暴露风险水平更加稳定;研究区域土壤三氯甲烷浓度整体偏高,J&E和JE-DED模型计算的风险水平无明显差异;通过数据模拟发现,针对该场地,当三氯甲烷浓度<6 mg·kg-1时,能更好地发挥JE-DED模型的优势.该场地三氯甲烷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基于实测土壤气挥发通量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基于土壤浓度计算带来的偶然性结果;JE-DED模型在较低浓度时,才能发挥优势.

    三氯甲烷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挥发通量J&E模型JE-DED模型

    南阳盆地土壤酸化风险防控分区研究

    张鹏伟田夏费宇红李亚松...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阳盆地表层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和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从自然地理条件、土壤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3个方面,选择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土壤pH、包气带岩性、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和年降水量8个指标作为研究区土壤酸化评价因子,构建土壤酸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指标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土壤酸化风险防控指数.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南阳盆地表层土壤进行酸化风险防控区划,结果显示,中高风险和高风险地区分别占总面积35.13%和12.97% .本研究对于丰富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酸化南阳盆地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