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胶质细胞Notch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陶一凡张小强李琪孙腾腾...
    21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及其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性风险,本研究探讨了纳米二氧化钛对小胶质细胞Notch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纳米二氧化钛染毒小胶质细胞,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液LDH活性,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和Hes-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纳米二氧化钛40.0 μg·mL-1和50.0μg·mL-1暴露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纳米二氧化钛20.0、30.0和40.0 μg·mL-1暴露组LDH水平明显升高;纳米二氧化钛15.0,20.0、30.0和40.0 μg·mL-1暴露组TNF-α、IL-1β和IL-6分泌水平升高;纳米二氧化钛20.0、30.0和40.0μg·mL-1暴露组Notch-1及Hes-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研究表明,纳米二氧化钛暴露导致细胞活力降低,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炎症因子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1和Hes-1的表达水平升高.

    纳米二氧化钛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炎症因子Notch

    室内灰尘中五溴联苯醚(BDE-99)干扰Dio3影响斑马鱼甲状腺功能调节

    尹晓宇董文静李嘉伟齐澈力木格...
    219-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种溴化阻燃剂,在办公室和家庭的灰尘中均有检出.PBDEs会对内分泌造成干扰,主要影响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功能.使用斑马鱼胚胎为动物模型,评价办公室和家庭灰尘萃取物以及BDE-99对斑马鱼胚胎的影响.结果显示,灰尘萃取物和BDE-99同样导致斑马鱼眼部色素降低,GC-MS检测发现灰尘中含有BDE-99和BDE-47,且BDE-99含量远高于BDE-47,通过评估BDE-99在斑马鱼体内代谢及其对甲状腺激素脱碘酶Ⅲ(Dio3)表达的影响,发现Dio3在斑马鱼胚胎原肾管部位表达,且表达量显著增加,72 hpf斑马鱼胚胎的甲状腺素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BDE-99对斑马鱼胚胎早期Dio3的活性有干扰作用,并导致甲状腺素含量降低,由此可知,斑马鱼胚胎色素变化和Dio3 mRNA表达有可能作为PBDEs的生物学评价指标.

    PBDEs灰尘斑马鱼胚胎Dio3BDE-99

    重组人金属硫蛋白-Ⅲα短肽毒性效应的初步研究

    甘俊英秦建新原海亮李强...
    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重组人金属硫蛋白Ⅲα短肽(rh-MT-Ⅲα)致HaCaT细胞、L929细胞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毒性效应,为rh-MT-Ⅲα的安全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rh-MT-Ⅲα溶液(0~400μg·mL-1),24h后检测细胞存活率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观察细胞形态并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各剂量组2种细胞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细胞形态也未观察到显著变化.在400μg·mL-1浓度下,LDH释放率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上升.线虫实验中,将线虫培养并同步化至L1期后进行染毒,剂量为5、50和500 μg·mL-1,暴露48 h后检测其运动行为(头部摆动和身体弯曲频率)、发育(体长)及摄食行为(咽泵频率),各指标均未有明显改变.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剂量水平下,rh-MT-Ⅲα对HaCaT细胞、L929细胞和秀丽隐杆线虫无明显毒性效应.

    金属硫蛋白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线虫细胞毒性

    母体暴露环境浓度盐酸四环素对F1代斑马鱼胚胎骨骼发育的影响

    齐澈力木格尹晓宇李嘉伟董文静...
    235-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中,尤其是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长期滥用于养殖业中.四环素是目前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抗生素.抗生素在体内蓄积,或者以原型随粪便排入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实验用斑马鱼为模式动物来评价低浓度四环素对斑马鱼下一代(F1)发育的毒性影响.选取4月龄亲代斑马鱼(F0),分别给予0.1、1和100 μg·L-1盐酸四环素(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TCH)处理30 d后,实施交配后获得F1代斑马鱼胚胎.结果表明,F1代胚胎随母体TCH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和死亡率增加.同时斑马鱼幼鱼下颌骨长度、下颌弓长度变长、下颌骨宽度和舌骨角长度缩短.进一步检测与幼鱼骨骼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发现TCH抑制了runx1、sox9a、sox10和col2α1a mRNA的表达.以上研究结果表明,TCH的残留和污染可能会影响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尤其是对胚胎软骨发育有影响.

    盐酸四环素斑马鱼胚胎F1代毒性软骨发育

    四溴双酚A对人体正常肝细胞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

    王晓丽张运超夏沪彬陈超...
    245-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溴双酚A(TBBPA)作为目前用量最大的一种溴系阻燃剂,在含TBBPA用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置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介质,造成持久性污染,危害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为探明TBBPA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选取人体正常肝细胞L02作为模型,通过分析暴露后细胞形态、存活率、胞内活性氧(ROS)含量、DNA损伤及细胞凋亡等变化.结果表明,TBBPA暴露导致L02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存活率显著降低,细胞彗星实验拖尾现象明显增强;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L02细胞胞内RO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GSSG/GSH)比值均呈现剂量依赖性增加.40μmol·L-1暴露条件下胞内ROS含量升高3.1倍;20 μmol·L-1和40 μmol·L-1暴露条件下,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了32倍和4.8倍.推测TBBPA暴露对L02细胞的毒性效应作用机制为,暴露引起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升高,ROS升高再引起DNA损伤程度增强,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率增加.上述研究结果将为评估TBBPA的毒性效应和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TBBPAL02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生物毒性的模拟预测

    廖立敏
    254-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化合物中的非氢原子及非氢原子之间的关系为结构描述符,对部分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结构进行了参数化表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建立了化合物结构与毒性关系模型,分析了影响化合物毒性的结构参数,并将结果与文献进行了对比.2个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84和0.988,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能力与预测能力;化合物苯环上的取代基越多,该化合物可能具有较大的毒性值;本文取得的结果明显优于文献结果.本文对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的结构与生物毒性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取代苯酚生物毒性结构表征构效关系

    2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赤子爱胜蚓消化酶的毒性效应

    李玲玲沈章军宋玉芳史奕...
    260-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已经逐渐代替有机磷等农药被大量使用,给土壤动物带来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选择了土壤模式生物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考察2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联苯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对赤子爱胜蚓消化酶活性(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α-葡萄糖苷酶(α-Glu)活性在暴露初期被联苯菊酯诱导,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抑制作用,而氟氯氰菊酯对α-Glu活性的影响主要呈现抑制作用.3种蛋白酶活性在暴露初期被联苯菊酯显著诱导和被氟氯氰菊酯显著抑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作用减弱.研究表明,联苯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对消化酶的影响呈现相反趋势,3种蛋白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估2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毒性的早期指标.研究结果为阐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土壤蚯蚓的毒性机制提供数据支撑,为评估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生态风险提供了潜在生物标志物.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蚯蚓消化毒性

    代表性鲤科鱼类青鱼的物种敏感性评价

    王京郑磊闫振广李娟英...
    270-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敏感性评价是水质基准研究的重要内容.青鱼是我国典型淡水底栖鲤科鱼类.搜集和筛选了水体代表性污染物毒死蜱、苯并[a]芘、荧蒽和三价砷对青鱼的毒性数据,并开展了这4种污染物对青鱼的急性毒性实验,评价青鱼的物种敏感性.结果表明:(1)毒死蜱、苯并[a]芘、荧蒽和三价砷对青鱼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31、0.011、7.00和0.87 mg·L-1;4种污染物对青鱼幼稚鱼均属于中高毒性,青鱼幼稚鱼敏感性整体上高于国际标准测试物种斑马鱼,说明青鱼幼稚鱼可能是较为灵敏的受试生物;(2)青鱼对各类污染物敏感性具有显著差异,对三价砷非常敏感,物种累积频率为8%,在无机砷的水质基准研究中值得关注;(3)在鱼类敏感性排序中,鲤科和鲑科鱼类对各种污染物较为敏感,青鱼作为典型底栖鲤科鱼类,在水质基准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中应给予更多关注.

    青鱼物种敏感性鲤科淡水鱼类受试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