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南地区典型食用鱼中4类卤代芳香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和摄入风险

    张莉娜李会茹彭平安刘明洋...
    259-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卤代芳香类化合物(HACs)具有环境普遍存在性、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各种毒性,其污染和风险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华南地区5种常见鱼肉中4类典型HA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鱼肉中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呋喃(PCDD/Fs)、类二噁英多氯联苯(DL-PCBs)、多溴代二苯并二噁英/呋喃(PBDD/Fs)和总二噁英类(dioxins)毒性当量(TEQ)的平均值±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0.0680±0.3230)pg·g-1(0~2.21 pg·g-1)、(0.118±0.124)pg·g-1(0.000451~0.528 pg·g-1)、(0.139±0.164)pg·g-1(0.00882~0.917 pg·g-1)和(0.325±0.366)pg·g-1(0.0409~2.30 pg·g-1)(以单位湿质量计),均低于欧盟规定的鱼肉中dioxins的TEQ限值;5种鱼中桂花鱼的总TEQ和摄入风险最高,其次是鳗鱼和鲶鱼,鲈鱼最低,但种类间并无显著差异.鱼肉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浓度(0.347±0297)ng·g-1(0.0191~1.40 ng·g-1)(以单位湿质量计)与国内外相比中等偏低,种类变化顺序为三文鱼>鳗鱼>鲈鱼>桂花鱼>鲶鱼.鱼肉中的PCDD/Fs以高氯代PCDDs为主,可能源于污染饲料和五氯酚/五氯酚钠的使用;DL-PCBs以PCB-118和PCB-105为主,主要源于其商业品和金属冶炼过程;PBDEs的来源包括其商业品和高溴PBDEs脱溴降解;PBDD/Fs以高溴PBDFs为主,其污染与PBDEs密切相关.华南地区居民通过膳食鱼肉摄入4类HACs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值分别为6.56×10-6~2.87×10-5和0.0314~0.114,其中儿童风险值高于青少年和成人.PBDD/Fs对总TEQ和摄入风险的贡献(平均45.6%)远高于其他HACs,其生物体污染和风险值得持续关注.

    卤代芳香化合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噁英/呋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致癌风险

    氯代多氟醚基磺酸对稀有鮈鲫肝脏组织损伤及其毒理学机制研究

    徐婵宋杰玉李进杨鸿波...
    274-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F-53B)作为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的替代品,已在金属电镀行业使用了40多年,这种普遍使用导致其在环境、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广泛检出,且有研究表明F-53B具有肝细胞毒性作用,但其脂毒性机制尚不明确.将5月龄稀有鮈鲫暴露于0、10和200 μg·L-1 28 d,以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手段,探究F-53B对稀有鮈鲫肝脏的脂毒性效应机制.在28 d暴露后,200 μg·L-1处理组观察到明显的血脂异常,肝脏蛋白组分析表明与脂质代谢相关的途径受到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其中10 μg·L-1组与脂质代谢相关的上调蛋白有19个,下调的有4个,200 μg·L-1组上调蛋白有15个,下调蛋白9个,共同上调蛋白12个,下调蛋白2个,涉及脂肪酸降解、脂肪酸氧化、转运途径中酶的上调.同时PPAR信号通路参与了 F-53B诱导的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对PPAR的3种亚型的蛋白表达均产生激活作用,导致成骨/成脂分化失衡.这表明F-53B可破坏PPAR信号通路,破坏稀有鮈鲫的脂质稳态,结果可为F-53B脂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全氟辛烷磺酸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稀有鮈鲫脂毒性蛋白组学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联合作用对斑马鱼肠道免疫和菌群的影响

    况宇何亚欧阳康杨慧...
    287-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为探讨两者对斑马鱼肠道潜在的协同效应,实验将成年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氨氮(30 mg·L-1)、MCLR(10 μg·L-1)以及两者混合(30 mg·L-1+10 μg·L-1)的环境中,持续30 d.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氨氮暴露导致肠绒毛面积减少;MCLR暴露导致肠道绒毛破裂,空泡化面积增加;而联合暴露对肠组织损伤更为严重.这些变化伴随着肠道中溶菌酶和β-防御素的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显著降低,表明斑马鱼肠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此外,氨氮和MCLR的单独及联合处理还激活NOD1/2和TLR4a/4b信号通路,导致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上升,进而可能诱发肠道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氨氮和MCLR处理显著改变斑马鱼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即氨氮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富度,MCLR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富度但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富度,而氨氮和MCLR联合作用增加肠道致病菌群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丰富度.进一步,两者联合暴露还导致肠道中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群丰度和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氨氮和MCLR联合处理对斑马鱼肠道免疫及菌群稳态产生了协同的负面影响,其对水生动物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氨氮微囊藻毒素-LR斑马鱼肠道菌群肠道免疫

    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郭艳敏许元钊李瑞雯周超群...
    306-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贵州草海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水体水质和生态系统功能呈现降低趋势.浮游植物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探究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掌握草海生态状况及制定生态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不同季节对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及水质状况进行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8种,浮游植物丰度为(3.89±2.08)×107~(2.38±8.01)×108 cells·L-1,浮游植物生物量为(12.46±5.49)~(29.78±8.00)mg·L-1,均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变化特征.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微囊藻(Microcystis sp.)、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栅藻(Scenedesmus Meyen sp.)及小环藻(Cyclotella sp.)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全域均值为1.71~2.63,全年均值为2.20;Pielou均匀度指数(J)全域均值为0.52~0.78,全年均值为0.67;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m)全域均值为1.30~1.62,全年均值为1.46;综合评价表明草海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筛选主要环境因子为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和总磷(TP).主要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冗余分析(RDA)及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Pearson分析结果表明,TP和DO影响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与2004年以来的草海生态调查结果相比,2021年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且丰度明显上升,处于"草型-藻型"转换的关键时期,须及时采取措施促进沉水植物恢复及防止水华发生.

    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环境因子

    三氯生和三氯卡班对稀有鮈鲫长期暴露及不同发育阶段毒性效应的研究

    张瑛陈晓倩杨婧
    319-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氯生(triclosan,TCS)和三氯卡班(triclocarban,TCC)是2种高效广谱抗菌剂,均具有胚胎毒性、内分泌干扰性和生殖毒性,并可能引发癌症、DNA损伤和不良妊娠结局等,是目前一类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DA)于2016年已禁止含有TCS和TCC等抑菌剂的非处方抗菌洗浴产品进入市场,而目前在我国其为化妆品准用防腐剂,允许限量使用,且皂类产品不在限制范围内.TCS和TCC作为新兴的外源性化学污染物能够随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自然环境,对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生态安全和人身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为探究TCS和TCC对我国本土鱼种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长期暴露及4个不同发育阶段(胚胎期、卵黄囊吸收阶段、仔鱼及幼鱼阶段)的毒性效应,本研究将稀有鮈鲫的受精卵暴露于TCS和TCC中,直至孵化后60 d(60 days post hatch,60 dph),试验过程中监测胚胎期的孵化率,卵黄囊吸收阶段、仔鱼及幼鱼阶段的成活率,长期暴露过程中的生长情况、性分化及内分泌干扰效应等多个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在胚胎期,6.25~100 μg·L-1的TCS和0.938~15 μg·L-1的TCC对稀有鮈鲫的胚胎孵化率没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在仔鱼阶段,6.25~100 μg·L-1的TCS和0.938~15μg·L-1的TCC暴露组30 dph成活率的最高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100 μg·L-1和0.938 μg·L-1,根据我国国家标准,TCC对水生环境的危害可判定为长期慢性类别1,而TCS由于试验中的最高浓度未达到1 mg·L-1,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但能判断其对水生环境的危害为非长期慢性类别1.在幼鱼阶段,6.25~100 μg·L-1的TCS和0.938~15 μg·L-1的TCC均对雌性及雄性稀有鮈鲫体内卵黄蛋白原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在性分化上没有显著影响.在胚后发育过程中,通过长期暴露,6.25~100 μg·L-1的TCS对稀有鮈鲫体质量有显著毒性效应,随TCS浓度的升高,稀有鮈鲫体质量逐渐降低,TCS对稀有鮈鲫体质量具有抑制作用;0.938~15 μg·L-1的TCC对稀有鮈鲫体质量及体长等生长均无显著影响.此外,研究发现稀有鮈鲫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存在差异,稀有鮈鲫胚胎期的耐受力明显高于胚后发育阶段,卵黄囊吸收阶段及仔鱼阶段的耐受力低于幼鱼阶段.可见,当更多的生命阶段被包括在一个测试中,能够通过较少的试验动物,获得较多的毒性终点,且测试中不同生命阶段的毒性效应来自同一批试验动物,使不同生命阶段的试验结果更具可比性.

    三氯生三氯卡班稀有鮈鲫毒性效应长期暴露不同发育阶段

    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类珠藻(固氮蓝藻)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陈红宇邵继海陈杰锋蒋越西...
    331-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稻田固氮蓝藻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为二者在稻田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了DCD胁迫下稻田固氮蓝藻——类珠藻(Aliinostoc sp.YYLX235)的生长、光合作用、固氮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氧化损伤特征.结果表明,100~300 mg·L-1 DCD对类珠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DCD浓度为50 mg·L-1时,类珠藻的细胞活力和固氮活性均显著降低.类珠藻光合系统对DCD胁迫表现出应激效应,具体表现为光合色素含量增加、光合系统Ⅱ电子传递效率提高.类珠藻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培养体系DCD浓度呈正相关;当DCD浓度为200~300 mg·L-1时,类珠藻细胞内氧化-抗氧化系统失去平衡,藻细胞受到氧化性损伤.DCD对类珠藻的固氮活性具有极强的抑制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硝化抑制剂DCD对农田固氮蓝藻的生长、细胞活力和固氮活力均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固氮蓝藻菌肥需要与DCD错峰使用.

    双氰胺固氮蓝藻氧化损伤光合系统固氮酶

    磺胺甲噁唑对绿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毒理学机制

    熊倩田斐刘芳张林宝...
    342-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X)常用于动物和人类疾病治疗,导致其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广泛检出.绿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因其灵敏度较高而常用作毒性评估的模式生物.然而,目前关于SMX对绿藻的毒性研究普遍以传统毒性测试为主,缺乏对其生物大分子水平毒性效应的深入认识.本研究结合藻类生长抑制实验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深入探究SMX对绿藻生物大分子水平的毒性作用机制.藻类生长抑制实验结果表明,SMX对3株绿藻的EC50(置信度95%)依次为斜生栅藻(8.53 mg·L-1)<四尾栅藻(14.30 mg·L-1)<尖细栅藻(90.45 mg·L-1).基于FTIR分析发现,SMX暴露引起绿藻生物大分子发生变化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脂质水平上,脂质发生过氧化、改变脂肪酸烷基链长度,进而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蛋白质水平上,酰胺I和酰胺Ⅱ的变化揭示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DNA水平上,DNA构型发生变化,由常见的B-DNA型转换为能抵御外界干扰A-DNA型.3株绿藻在生物大分子水平对SMX暴露的响应差异可能与其细胞壁结构组成差异有关.

    磺胺甲噁唑微藻毒理学机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生物大分子变化

    聚苯乙烯微塑料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和上调Claudin 1蛋白表达诱导小鼠睾丸损伤

    夏俭有刘波潘铁军
    353-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相关的生殖健康问题日益严峻,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是睾丸内检出量最大的一类微塑料,其是否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Occludin、ZO 1)表达参与睾丸的损伤尚不清楚.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S-MPs组(灌胃浓度1 mg·kg-1·d-1),染毒周期42 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游离睾酮(T)、黄体生成素(LH)水平,普鲁士蓝和Masson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学变化,γ-H2AX免疫荧光法检测睾丸组织DNA损伤,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PS-MPs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合免疫组化法分析PS-MPs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Occludin、ZO 1)表达的影响,探究PS-MPs对雄性小鼠睾丸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 mg·kg-1·d-1PS-MPs灌胃42 d后,可导致血清T水平降低、睾丸病理学改变、氧化损伤(活性氧(ROS)、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升高)及DNA损伤(γ-H2AX蛋白荧光强度增加),并显著增加睾丸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Occludin、ZO 1的表达,且这种增加可能与肠道菌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下降有关.综上,PS-MPs可能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和上调Claudin 1蛋白表达诱导小鼠睾丸损伤,研究结果为临床防治PS-MPs相关的睾丸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聚苯乙烯微塑料BALB/c小鼠睾丸损伤Claudin1

    微塑料联合MEHP抑制SIRT3/SOD2诱导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和氧化应激

    王晓曼石东星韩艳阳董亚静...
    363-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常与多种塑料相关产品共同暴露损害人体健康.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是常见的塑化剂,其主要代谢物为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ono-2-ethylhexyl phthalate,MEHP).MPs与MEHP进入机体后均在肝脏蓄积,因此研究MPs与MEHP的联合暴露对肝脏的毒性效应及潜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PS-MPs)和MEHP单独及二者联合处理HepG2细胞,检测细胞活力、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COXI、COXⅢ、SIRT3和SOD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S-MPs和MEHP单独暴露均引起活性氧生成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S-MPs单独暴露也导致COXI与COX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两者联合暴露时上述有害作用更为显著,为协同效应.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PS-MPs下调了 SIRT3和SOD2蛋白表达,MEHP下调了 SIRT3蛋白表达,而PS-MPs和MEHP联合暴露对SIRT3和SOD2的蛋白表达的影响表现为协同效应.综上所述,PS-MPs和MEHP联合暴露导致HepG2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其分子机制与抑制SIRT3/SOD2信号通路有关.

    微塑料MEHPHepG2细胞联合暴露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SIRT3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PrP)对雌性食蚊鱼的组织损伤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郭美莎李钰静梁延鹏马雲...
    373-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羟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PrP)作为防腐剂,广泛添加于食品、药品和个人护理品中,其大量使用对水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本研究以野生来源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雌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浓度PrP(0.15、6.0和240.0 μg·L-1)的4 d和16 d暴露实验,以鱼体大脑、鱼鳃和肝脏的组织切片为毒性效应指标,分析了食蚊鱼抗氧化与内分泌功能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暴露时间PrP对食蚊鱼的鱼鳃、肝脏组织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大脑的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但鱼鳃的抗氧化相关基因和肝脏的cat、cyp4501a基因表达量下调,氧化应激反应逐渐减弱.PrP暴露4 d后,随暴露剂量的增加,大脑组织的内分泌相关基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暴露16 d后,大脑组织的内分泌相关基因相对于对照组呈现升高的趋势.PrP暴露4 d后,与对照组相比,肝脏组织的内分泌相关基因中,低浓度处理组(0.15 μg·L-1 PrP)vtgB基因和高浓度处理组(240.0 μg·L-1 PrP)的arβ基因表达量有显著差异,其他处理组无显著变化;暴露时间延长至16 d时,各处理组肝脏组织样品的erα、erβ、arα、arβ、vtgC和vtgB基因的表达量上调,表明PrP对食蚊鱼具有雌激素效应.本研究从鱼体组织损伤和关键功能基因mRNA表达变化,揭示PrP对食蚊鱼的毒性损伤、氧化应激和内分泌干扰作用,为PrP的潜在健康风险评估和安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食蚊鱼内分泌干扰雌鱼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