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境DNA技术在水生入侵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林渊源赵峥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健康,已日益成为全球性最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外来生物的早期监测和预警对防控外来生物入侵、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护环境具重要意义.但外来水生生物,得益于其形体微小、形态多变等生理生态特性,与陆生外来生物相比隐蔽性更强、更易扩散,通常难以及时监测和有效防控,正严重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其早期监测和预警更加迫切也更具技术挑战.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通过检测环境样品中的DNA来解析生物物种组成及丰度,可实现生物物种的高效鉴别及多生物群落监测,与耗时费力的传统形态学生物监测相比,具低耗、高效、高灵敏度及对生物体无损伤等特点,其在外来水生生物监测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eDNA技术在水生入侵生物监测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从eDNA的获取、条形码区域的PCR扩增和数据分析3个方面探讨了eDNA技术实施的方案、关键步骤;最后对促进其在水生生物入侵风险预警应用的方向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eDNA水生入侵生物监测(宏)条形码技术实施流程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太湖蓝藻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周君薇张丽娟周宇昆张效伟...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东部地区的湖泊深受蓝藻水华的影响,监测可产生毒素的藻种类及其浓度对于水质安全预警与管理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形态学方法无法鉴别藻类产生毒素及嗅味物质的潜在趋势.为综合评估湖泊及其水源水体的藻类有毒代谢物发生风险,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方法对太湖产毒微囊藻基因、产毒柱孢藻基因和产2-甲基异莰醇基因进行监测,同时采用盘式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及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微囊藻毒素、柱孢藻毒素和2-甲基异莰醇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水体各项蓝藻产毒基因水平与相关藻毒素浓度具有良好相关性.由蓝藻产毒基因/藻种基因丰度的比值可知,高丰度的微囊藻菌株不具有产藻毒素的潜力,而绝大多数柱孢藻都含有产毒素的基因,表明采用产毒基因的拷贝数预测藻种的产毒能力更准确.不同类型的产毒藻基因在太湖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产毒微囊藻基因在9月达到浓度峰值,在太湖西部浓度更高,而产毒柱孢藻和产2-甲基异莰醇基因则在7-8月达到峰值,在中部和东部维持较高浓度.太湖的饮用水源地2-甲基异莰醇风险显著高于微囊藻毒素和柱孢藻毒素.因此,分子生物监测和评估可为蓝藻预警与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藻类毒素嗅味物质太湖微囊藻毒素柱孢藻毒素qPCR

    欧美日化学物质环境排放场景体系对比及启示(上)

    王蕾汪贞古文范德玲...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学物质源排放评估是环境风险评估的首要步骤,环境排放场景作为源排放评估的重要技术工具,已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相关要求,系统解析了欧美日化学物质环境排放场景框架,深入阐述了基于排放场景的源排放评估方法.在整个技术体系方面,欧美是化学品环境排放评估的先行者,相应的技术和模型更加丰富,评估结果更趋精细化;日本则在欧盟的基础上采取相对简化的保守评估方法,缺少高层级的精细化排放评估模型.在具体排放评估技术方面,基于模型的排放评估场景是各国重点发展和依托的手段.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建立并完善排放评估场景体系必将成为我国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化学物质源排放环境排放场景环境风险评估

    欧美日化学物质环境排放场景体系对比及启示(下)

    王蕾汪贞古文范德玲...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对比欧美日化学物质环境排放场景体系异同、解析我国现有化学物质环境暴露评估技术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化学物质环境排放场景体系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欧美日化学物质环境排放场景体系均包含层级化的环境排放估值原则、涵盖多种排放源类型和排放模型,适用于不同层级的环境风险评估,具体技术细节根据各国或地区化学物质环境管理要求等实际情况做出不同设计.这一特点启示我们:完善我国化学物质环境排放场景体系须首先确定化学物质环境排放场景层级框架,明确各层级排放估值原则、排放场景构建计划和方法,建立化学物质排放场景相关导则或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推进化学物质环境排放场景体系在国内的应用,并根据我国化学物质相关行业发展情况不断更新完善.

    化学物质环境排放场景源排放估值原则排放源类型源排放模型源排放表征

    国内外化学品环境管理对我国化妆品原料管理的启示

    黄湘鹭邢书霞孙磊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些化妆品原料属于化学品,其大量生产、使用及排放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梳理化学品环境管理相关法规及清单,并将关注度较高的化学物质与我国化妆品原料清单进行对比.经分析发现,化学品法规管控物质中,339种在我国作为普通原料管理,298种在我国有明确管理要求,83种在欧盟有管理规定但在我国没有使用历史.建议根据原料的危害特性、环境暴露情况以及行业使用情况,对于需优先关注的化妆品原料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必要时调整管理要求;开展跟踪评价工作,考虑其作为风险物质带入化妆品中的可能性;在新原料注册备案工作中关注具有环境风险的原料,进一步加强化妆品原料管理.同时,多途径开展风险交流工作,以引导行业进行配方调整和新原料研发,推动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

    化学品化妆品生态环境原料

    OPAHs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预测

    金玲敏徐童乔显亮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氧多环芳烃(OPAHs)是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或多环芳烃化学氧化、光化学氧化和生物氧化形成的一类新污染物.迄今,已有许多OPAHs在环境中被检出,一些OPAHs具有发育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但是,仍有很多OPAHs缺少毒性数据.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可以预测OPAHs的毒性,以减少昂贵、耗时、费力的毒性测试.本研究基于前人报道的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毒性logEC50实验数据,采用B3LYP/6-31G(d,p)方法优化分子结构,计算量子化学描述符和Dragon描述符,基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构建了OPAHs的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QSAR模型.模型包含4个描述符:化学势(μ)、最大电拓扑参数(MAXDP)、Moriguchi正辛醇-水分配系数(MLOGP)和芳香性指数(AROM),表明OPAHs的得失电子能力和疏水性是影响毒性的主要原因.模型的决定系数(R2=0.781)、外部验证以及去一法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稳健性.采用Williams图表征了模型的应用域.该模型可以用于OPAHs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的预测,为其生态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含氧多环芳烃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QSAR生态风险

    有害结局路径在农药风险评估及管理中应用的探讨

    张婉君范瑞祺黄超罗荪琳...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农药使用量大、使用种类繁多,生鲜食品中存在农药复合污染情况.多种农药复合污染可能会导致联合毒性效应,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一些农药的二元、多元复合污染存在协同作用,为风险评估带来更大的挑战.有害结局路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AOP)是一个概念框架,在与风险评估相关的生物学组织层面上,描述了有关分子起始事件与有害结局之间联系的现有知识.AOP的构建可以为农药暴露与人类某些疾病患病风险增加之间的联系提供机制信息,有望阐明农药潜在的毒性机制,从而促进筛查分析的施行.此外,AOP还可以为农药复合暴露的累积风险评估提供农药分组的依据.本文探讨了AOP在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生殖发育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以及AOP在农药混合物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可行性,最后对未来AOP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农药有害结局路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环境微塑料的迁移转化及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陈璇章家恩危晖
    7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本文对环境微塑料的形态、来源、分布特征、迁移转化、生态毒性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归纳和评述.环境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塑料垃圾、个人洗护品、清洁用品和化妆品等.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已呈全球化趋势,近岸、大洋、深海和极地都有微塑料的存在,深海是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区.土壤环境中微塑料则在空间上呈现分布不均的现象.研究证实微塑料可被生物摄取、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对生物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及繁殖造成影响.因此,今后需要不断扩大研究广度和深度,加强微塑料在各环境介质之间、食物链/网中的迁移转化、毒性效应及其对人类健康影响、微塑料中化学添加剂在环境中可释放性和复合污染效应、微塑料对土壤养分迁移转化、循环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同时,要加强微塑料的源头管控技术、替代技术和污染修复技术研究.本文通过对微塑料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及生态毒性综述分析和研究展望,旨在为微塑料污染及防控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微塑料生态毒性来源分布迁移转化

    饮用水中新型环状消毒副产物的毒性研究进展

    魏文哲罗家怡赵佳焱楚文海...
    8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用水中新型环状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因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内外饮用水中新型环状DBPs检测情况及暴露水平,重点探讨了新型环状DBPs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效应,并总结了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在毒性效应预测方面的应用,旨在为新型环状DBPs的毒性及致毒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新型环状消毒副产物饮用水毒性QSAR

    环境污染物造成鱼类视觉缺陷的研究进展

    魏书慧张晓娜汝少国
    10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溴联苯醚、重金属、双酚类化合物和农药等环境污染物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广泛被检出,众多研究表明视觉缺陷的发生也与环境污染物的广泛存在密切相关.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和视觉功能的形成对鱼类摄食、集群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而视觉缺陷将会影响其生存和种群稳定,因此环境污染物所产生的视觉缺陷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以鱼类的眼睛发育、视觉转导和视觉行为等方面为指标,对几类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重金属、双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和农药等)所造成的视觉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做了综合阐述,期望为今后进一步探究环境污染物的视觉毒性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价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环境污染物鱼类视觉缺陷毒性机制